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大饼”与“搨饼”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薛理勇     编辑:钱卫     2019-08-06 13:14 | |

  上海的大饼不算大,至少比羌饼小得多,它为什么会被叫做“大饼”呢?

现在上海的大饼炉子,与以前是一样的  赵佐良 摄影

  “大”在沪语中有两种发声,本地音念如“du”,如大东门、大块头、大脚娘姨等,而文白(就是地方官话)或外来语念作“da”,如大世界、大模大样、大小便等,成语“大腹便便”就是“大肚皮”,而“大腹便便”之“大”只能念作“da”,而不能念作“du”,“大肚皮”之“大”,应该念如“du”不应该念作“da”。大饼、油条、粢饭团、豆腐浆是以前上海人主要的早餐品种,现在的上海人把它们称之为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上海的大饼不算大,至少比羌饼小得多,它为什么会被叫做“大饼”,有点莫名其妙。按以上的分析,“大饼”应该是外来品种或外来语,或者,也许还有其他的名堂。

  南方蓺稻,饭食为主,北方种麦,面食为主,饭食需要小菜,所以南方人能烹饪出丰盛美味的菜肴,北方人则可以凭手工制作出五花八门的面食。江南也有少量的麦子种植,上海农家难以把面粉制作成精美的面食,只能把面粉和成面团,或调成浆,放到镬子上煎,炉子里烤,上海人称之为“搨饼”、“塌饼”。沪方言“搨”有“紧贴”“扁平”的意义,如搨浆糊、扁塌塌等,所以,“搨饼”既可以指这种饼的制作方法,也可以指这种饼的形状。直到今天,上海近郊还把此类的饼叫做“塌饼”。

  许多人认为,上海的大饼摊来自“江北”,可是,那里把这种饼叫做“烧饼”,并不叫“大饼”,如著名的江苏泰兴“黄桥烧饼”。

  清末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三百六十行”专栏绘有“做搨饼”风俗画,配画文说:

  塌饼司务好生意,做成烘入饼炉里。

  朝板盘香蟹壳黄(皆饼名),还有瓦爿(亦饼名)各色异。

  瓦爿饼,销场粗,只因近来蹩脚少爷多。

  当日山珍海味难下咽,试问今朝啖饼味如何。

清末《图画日报》绘“做塌饼”

  如果你有机会到江苏、浙江的城镇走一趟,一定会发现,当地使用的饼炉,与清末《图画日报》画的饼炉基本一致,我以为江北的“烧饼”进人上海后,上海人根据自己对饼的称为,把它叫做“搨饼”(现在上海郊区仍把此类的饼叫做“搨饼”)。沪方言“搨”与“大(da)”读音相近,后来讹为“大饼”。

  《图画日报》提到的几种“塌饼”,现在上海大饼摊仍在制作。“朝板”就是“笏”,也就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板,最初用来“做笔记”,后来流于形式,在古装戏里还能看到,呈瘦长条状,这种大饼加入油酥,饼面上撒芝麻,口感较好;“盘香”是一种扁圆形的香,像现在的“蚊香”,现在上海大饼摊制作的大饼,大部分就是“盘香饼”;“蟹壳黄”形状像蟹壳而得名,饼里有油酥和馅,是品质较好的饼之一,现在仍称之为“蟹壳黄”;“瓦爿”就是盖房子使用的“瓦片”,基本上呈正方形,不加任何油酥或馅料,是品质最差,价钱低廉的“大众食品”,就是现在的“方大饼”。(薛理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