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七夕节不得不吃的东西,很多人表示没有见过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西坡     编辑:史佳林     2019-08-07 12:54 | |

中国人的老祖宗留给后人许多训诫,其中有一条——不时不食。这个词,出自《论语·乡党第十》,所谓“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一大波的“不食”来袭!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孔子的嘴,那叫一个刁啊。

不时不食是不错的;反过来说,应时而食也是绝对正确的:什么时候(时令、季节)吃什么东西。比如,元旦吃驴肉,意在“嚼鬼”;立春吃萝卜,意在“咬春”;端午吃粽子,意在祭贤;中秋吃月饼,意在团圆;重阳吃花糕,意在高升……

那么,曾经被极其重视,后来一度被无由漠视,现在又被隆重凝视的七夕节(许多人主张把“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来看待,由此引发诸多响应),应该吃点什么呢?想不起来吧!没错,巧果。

巧果,巧果,看上去好像与瓜果有点纠葛?

确实如此。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是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乞什么巧呢?一说是请求织女授予编织的技巧;还有一说是“祈子”(喜子的象征意义)——生个大胖小子,也是可以成立的。

至少在明清之前,“巧果”似乎还只是“七夕节”时,“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东京梦华录》)的玩意儿。尽管出现了“笑靥儿”那样的面食,但它只是一种花式面果,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与现在我们认识的巧果存在较大的差距。直至清朝《清嘉录》,有云:“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苎结,意思是像拧麻绳似地打结。文中所云之“巧果”,大抵已经很接近我们知晓的那种叫巧果的点心了。

如果要描述一下巧果是怎样的点心,大概是:菱形状、被扭成“结”、小巧玲珑、极薄极脆的油炸面皮片。也有人用馄饨皮来做巧果的材料,可作旁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埠不少地区,巧果的形状与上海的完全不同,更多的像花色、异形饼干。

不少上了点年纪的朋友表示:巧果是一种曾经甚为有名而今早已消失的休闲食品。我认为这是想当然耳,是他们久已回避油炸食品造成的错觉。事实上,在一些食品店里还有得卖,或甜或咸(咸者冠以苔条之名),只是售卖的店家数量和食品数量不够多、不够显眼罢了。当今的小字辈,十分嗜好薯片,捧起一罐,呱哒呱哒吃个不停。而七零前那几代人,当年固然也有自己偏爱的“薯片”,那就是巧果。

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在今天想起来去吃点巧果,来呼应一下“七夕”这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令,不说数典忘祖那种刻薄话,至少显示着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少一点应有的尊重。(西坡)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