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译名之争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桂乾元     编辑:郭影     2020-07-08 17:18 | |

大家知道,《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年初版)是德国文坛巨匠歌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要讲述了年轻的维特深爱一个有夫之妇,但又得不到渴望的爱情;为此他忧伤、苦恼而不能自拔,最后殉情的故事。不久前上海外教社出版的《歌德全集》第8卷把这篇世界名著的名字另译为《青年维特的痛苦》。究竟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是“青年维特的痛苦”?如此改译有没有道理?尽管译者在评注中做了解释,但在德语圈内和我国译界引发了争议,广大读者也有点疑惑不解。笔者以为,如此改译值得商榷。

从原著书名的德语语义看,原译并无原则性的差错。从原著措辞的本意斟酌,德语形容词jung(年轻的,年少的)可以译为“少年的”或“青年的”,复数名词die Leiden可以翻译措辞为“烦恼”或“苦恼”,甚至“痛苦”等。从原著书名措辞的语境,即从原著的故事情节和背景分析,原译也基本无误。原著事关爱情,主人公因得不到渴望的爱情而精神苦恼,直至痛不欲生。尽管“烦恼”似乎显得“轻了点”,但从维特“自寻烦恼”考量,如此措辞也无不妥。

从汉语译文的具体措辞进行分析,根据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少年”指的是“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的人,那么,郭沫若等译者为何要如此措辞呢?这就要考虑当时汉语的表达习惯了。中国历来称颂“自古英雄出少年”。金庸武侠名篇《射雕英雄传》的主角是“少年”郭靖和“少女”黄蓉。胡适在为重版《海上花列传》所写的序言中,也写到“加之江南女儿的秀美,久已征服了全国少年心”……由此可见,在百年甚至更久之前,“少年”的概念比现在更为宽泛,可以包括二十多岁的大学生。所以,原译的措辞吻合时代,也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概念来衡量和纠正百年前的译笔措辞。

拙以为,重译外国文学名著很有必要。这不仅能纠正先译文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甚至差错,还能使译文更贴近时代,更贴近读者,而且也充分体现出我国译界及其译者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和不懈努力。但是,对于那些世界级外国文学名著的书名,只要没有大的原则性问题,就没有必要那么“较真”,一定要进行另译,因为它们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品牌”,变成了代表经典著作的一种符号。所以,对像《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样风靡百多年、痴情多少人、影响巨大的经典名著的书名,就大可不必“另辟蹊径”进行另译了。诚然,如果对此译名进行学术讨论,那是另外一回事。笔者举双手赞成。

总之,用现在的词义斟酌,原译“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能失之“年少”,措辞“青年”或较贴切;而“烦恼”在维特的具体情境中显得有点“太轻”。然而,措辞“痛苦”恐怕不仅有点“不合情理”,而且也有点过“重”,因为维特失恋从“烦恼”到“苦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因“痛苦”而采取的举动,应是短时的感受及冲动。这真是“短之不及,过之不切”!可见“翻译无常,千人千译”,它也适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桂乾元)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