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良铸良镛兄弟情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苗青     编辑:王瑜明     2020-10-22 16:35 | |

2015年仲夏的一天午后,我有幸在北京拜会了著名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学家、教育家吴良镛先生。彼时吴老已是93岁高龄,当我把从上海图书馆和南京“二档馆”里查到的斐陶斐奖学金资料送到吴老手上的时候,他略显激动,因为这份资料里面记录着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人生辉煌,这个人就是吴老的长兄吴良铸。

(2015年7月5日,苗青在北京拜会吴良镛先生)

吴良铸,1912年生于南京,比吴良镛年长十岁。提起这位扶持自己成长的哥哥,吴老口中满是感恩与敬意。他说,哥哥书念得很好,由于家境衰落,中学毕业就当了家庭教师,以此贴补家用。后来依靠勤学奋斗得以在金陵大学经济系及外国文学系(辅修)就读。毕业时因成绩优良,品学兼优,被评选为斐陶斐励学会会员,并获得金钥匙奖。斐陶斐励学会是民国时期由几所知名大学联合创建的学术团体,只有“校内最知名及品格高尚之教授为会员,另在毕业生中择优选择”。钱学森、张光斗、姚桐斌都是该会会员,他们都是学理工科的。相比之下,学经济的吴良铸能够获得这一荣誉更不容易。当时颁发的金钥匙奖是含有真金的,需个人掏部分钱才能得到实物金钥匙。由于家贫,吴家拿不出钱买下来,这把金钥匙就一直留在了金陵大学。

(吴良铸、吴良镛兄弟合影)

在吴良镛入初中时,哥哥曾勉励他,“读初中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要力争上游”。为了补习英文,哥哥常常把吴良镛带到自己的大学宿舍,每次帮他温习好功课后,再做自己的作业,晚了就住下来同被就寝。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吴良镛正在镇江中学念高中,被迫离校,返回南京。是哥哥带着他跟随金陵大学内迁,辗转经武汉、沙市、宜昌,最终坐船来到重庆。直到在合川县继续读书,才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在重庆,吴良铸则通过了“高级文官考试”,后赴贵阳工作。

(吴良铸金陵大学毕业照)

吴老说,如果不是哥哥带自己离开南京到大后方,可能无法完成高中学业,以后也不会遇见梁思成先生,并进入清华大学,一步步走上建筑学研究的道路,人生经历就要完全改写了。当时他认识一个叫徐竹书的中学教员,在编写英文辞典时,要给“看到什么什么时,就怎么怎么”这句话用英文造句,用的例句就是:“当我看到吴良镛的时候,就想起我的弟弟”。徐竹书这是在感叹自己,没有在抗战时期像吴良铸那样把弟弟带出沦陷区。

(斐陶斐励学会的会员徽章 正面)

吴老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以后,哥哥仍然一如既往地给予他帮助。1948年他赴美留学,虽然有梁思成先生为他争取到了奖学金,但是船票、生活费还是没有着落。这时,又是哥哥鼎力资助,后来对他的事业也一路扶持。哥哥常对他讲“先须言忠次尽孝”“律己从严对友宽”,这些谆谆教导始终铭记在吴老心中。

(吴良铸、吴良镛在家中看书交谈)

吴老把哥哥奉为楷模,不仅因为他学习优秀,人品卓越,也因为哥哥身上体现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操。吴良铸虽从小读的是教会学堂,可那时感受到的是国恨家仇,立志要学好本领,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强盛尽力。这是因为,他始终信奉“君子务本”这句话,在他的心中,这个“本”就是国家。

(印尼反华排华期间,吴良铸主持使馆内宣教工作,刊登一篇篇战斗檄文。图为吴良铸在宣传栏前留影 “战斗园地”是他的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良铸进外贸部工作。1957年,奉命去锡兰工作两年。1959年,原本准备赴欧洲任职的他突然得到通知,外贸部会同外交部指定他临时担任驻印尼的商务秘书,他二话没说就赶赴雅加达任职。在印尼的八年间,能力强、办事牢靠的吴良铸始终是使馆商务处里公认的专家。在1965年发生的“九·三〇事件”中,他为了维护祖国尊严,捍卫五星红旗,多次参加抗暴斗争,身上多处受伤,坚持到使馆被迫撤离,最后一批回国。临行前,他还把自己的行李抛下,空出箱子以个人名义装下国家财产托运回国。胜利返国后的吴良铸等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被称为“红色外交战士”,并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也更加放大了在弟弟吴良镛心中的可敬形象。

吴老于1950年归国后,和哥哥各居南北,但他们每周一信保持联系。改革开放后,每次来上海开会、出差,吴老总会抽空看望哥哥。耄耋兄弟相见,每每欣喜不已,手足之情,难以言表。

(吴良铸、吴良镛兄弟的诗画合作:《黄山连体松图》)

吴良铸先生一生都关注着弟弟的成长与进步,为弟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欣慰。大家都知道吴老是一位建筑学家,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颇有艺术造诣的画家。早年的他在父亲与兄长的教导下学习了传统绘画,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期间,还办过吴良镛水彩画展览,并被人高价收购。1978年,吴老登黄山归来后,画了一幅《黄山连枝松图》,他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昨日入黄山,路见连枝松;遥念长兄情,往事入梦中。苍松生何幸?枝干不离宗。兄弟各南北,聚首每匆匆……此画供左右,所望心相通。吴良铸收到这幅赠画后,和了一首:连理扶疏叶正秾,绿荫掩映傲东风。为渠珍惜同根谊,手足深情寄画中。这幅诗画作品为他们历经几十年风雨磨砺的兄弟情义作了完美的注脚。

(吴良铸为吴良镛画作《黄山连体松图》的题诗手迹)

1990年8月,吴良铸以78岁的高龄在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正式退休。2005年去世后,长眠在滨海古园。吴良镛先生如今已年近期颐。他说,自己在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殊荣的时候,心中难以抑制的是对铸哥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吴良铸、吴良镛绍兴旅游时合影 长廊里)

良铸良镛奋发求索,心系民族兴亡,忠诚报效祖国的独立品格值得后人学习。他们从小至老,兄慈弟恭,同勉共励,不论云山几盘,江流几湾,他们如连体松一样相扶相拥的兄弟情、好家风,也是当今社会应该弘扬和传承的。(苗青)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