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至今思项羽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陈歆耕     编辑:钱卫     2021-01-21 17:18 | |

  古今吟咏项羽的诗文,不可胜数。因为诗人眼光、格局、境界的不同,便有了迥然不同的思考和吟咏。

  去宿迁,不能不去“项王故里”。与很多当今的人文景观一样,“项王故里”的雕塑、建筑,大多为后来复建,只有那棵苍劲葱郁的老槐树,相传为项羽当年手植。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堪称“树神”。当地居民也确实是将之视作“神”的,周围栏杆上挂满了祈福的红绸带。“故里”还有值得观赏玩味的,大概就是那条碑刻长廊了。古今吟咏项羽的诗文,不可胜数,长廊只是展示了其中一部分。

  且看第一块碑。刻的是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知将杜牧诗放在第一首,是按照年代顺序,还是因墨迹为一位重量级的人物题写?且不论。当年项羽被刘邦大军包围,败退到乌江边时,项羽并非只有一条选项:拔剑自刎。他还可以选择逃生,然后再卷土重来。因为,乌江亭长已经为他准备了渡江的小船。因此杜牧认为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应该渡河回到江东,然后再谋划与刘邦对决。

  但王安石不这么认为,他在《题乌江亭》诗中写道:“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显然,王安石的思考深度要远超杜牧。观察当时项羽处境,即使回到江东,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乎?因为,经过连年征战,跟随项王的江东子弟,已经疲惫不堪、无心无力再战。更为重要的是,项羽是以诛杀暴秦而起家,但大军所过,却屡屡滥杀无辜,导致民心丧失,重蹈暴秦覆辙。《史记》记载他攻襄城:“已拔(攻克),皆阬(坑)之。”项羽在最后时刻,仍未意识到这一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项羽将失败归结为天不助我,运气不好,只能进一步昭示:“卷土重来”,绝无可能。天意亡楚,“用兵之罪”应是其中之一。政治家王安石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他的判断无疑更符合历史的大势。应该说,在败退乌江的最后时刻,项王内心柔软的那一面,闪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看到了持续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戎马生于郊”的苦难,看到了跟随他杀戮的江东子弟流血倒伏的惨状……他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用一颗自己的头颅换取战争的结束,顺应大势,顺应民心,则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一面。正如李清照的诗赞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盖世英雄,虽败犹荣,也因此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歌吟不尽的题材。

  此外,我想,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应该为千古美人虞姬重重地记上一笔。在项羽优柔寡断,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时,虞姬拔剑起舞,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卑妾何聊生?”她用那把利刃割断了项王难舍的牵挂,坚定了项王最后的决断。她的“壮举”真的是让后人永远缅怀啊!美人多柔情,常见;如再辅之以豪情、大义,那就是绝世佳人了。那部叫《霸王别姬》的电影,应该改名为《姬别霸王》才对。

  重述这段几乎人人皆知的小故事,为的是最后一句话:诗人在面对同一题材时,因为其眼光、格局、境界的不同,而有迥然不同的思考和吟咏。高下立见。(陈歆耕)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