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红色题材的“沪剧”表达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秦来来     编辑:赵美     2021-05-17 16:04 | |

沪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誉为“上海的声音”;1949年以后,上海沪剧界,有创排红色题材作品的优秀传统。1952年,努力沪剧团的顾月珍先生根据电影《赵一曼》改编的同名沪剧正式上演。后来,《雷锋》《江姐与双枪老太婆》又成了努力沪剧团奉献给观众的新作品。

自沪剧《赵一曼》之后,长江沪剧团的《史红梅》(汪秀英主演),艺华沪剧团的《黄浦怒潮》(王盘声主演),爱华沪剧团的《青春之歌》《年轻的一代》《红灯记》(均有袁滨忠、凌爱珍、韩玉敏主演)等,先后创排上演。而作为主力军的人民沪剧团,更是义不容辞,多年来创作排演了《白毛女》《翠岗红旗》《母亲》《星星之火》《江姐》《金黛莱》《芦荡火种》(分别由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筱爱琴等主演),还有《金沙江畔》(与艺华沪剧团合作,由王盘声、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等主演)等一大批享誉剧坛的红色题材的作品。其中《星星之火》还被拍成了电影在全国上演。即使在“十年”期间,依然排演了反映抗战期间军民鱼水情深的《金绣娘》(由诸惠琴、徐伯涛、石筱英、沈仁伟等主演)。

沪剧是最具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民间,白口语言生动,伴奏音乐柔和,唱腔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善于反映现代生活,是上海文化大都市的一张名片。所谓戏曲,戏,是故事;曲,是唱腔。这些剧目的成功,充分发挥“讲一个好看的故事,留几段精彩的唱腔”,从而赢得观众的欢迎。纵观那些沪剧的红色经典,莫不如此。

丁是娥先生在《芦荡火种》里的“旧恨未消新仇添,革命的意志比钢铁坚” 大段唱腔,采用“长腔中板”缓缓起腔,连下来是无伴奏的“清板”,然后转到“快板”。演员以饱满的激情抒发了阿庆嫂对伤员的满腔深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阿庆嫂排除万难营救伤员的决心和信心。

邵滨孙先生表演的中国第一代工人领袖刘英(沪剧《星星之火》剧中人,原型为刘华),在“启发杨桂英”一场中,念白抑扬顿挫,极富音乐性;他的邵派唱腔更是刚直高亢,铿锵有力,深受观众喜爱。因为邵滨孙曾经拜京剧大师周信芳为师,他表演时举手投足、演唱时行腔转腔,带有浓厚的“麒派”韵味,被誉为“邵老牌”。

其中,筱爱琴先生扮演的杨桂英控诉日本大班欺压中国工人的大段“赋子板”,至今还是让人震撼、荡气回肠。

以王孝和烈士英勇事迹为蓝本创作的《黄浦怒潮》,是王盘声先生的代表作,他扮演主角林耀华(原型即是王孝和)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唱段,尤其是写遗书“三封信”,更是脍炙人口的唱段。王盘声除了运用了沪剧的多种板式,像“三角板”“赋子板”等,还融合了某些京剧唱腔的韵味、润腔,增强了阳刚的成分,成功地抒发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率先在舞台上演出《红灯记》的袁滨忠,一改过去风流小生的表演路子,满脸络腮胡子上台,粗犷英武,外形上的变化,活脱脱一个中年铁路工人的形象树立在沪剧舞台上。他的唱腔也在原来华丽圆润的嗓音中,融入了刚强和壮烈的亮色,特别是“迎寒风含愤赴刑场”的唱段,成为沪剧袁派唱腔的新的代表作,至今仍在沪剧爱好者中间传唱不息。

演的是红色的题材,唱的是革命人宽广的情怀,亲情、人情、革命情……通过艺术家们各自流派纷呈的演唱,不仅久久留在观众们的脑海里,还常常成为爱好者们争相传唱的经典。

如今,红色题材的“沪剧”表达,又成为了新一代沪剧人的自觉行为,《一号机密》《赵一曼》(新排)《早春》等一批新戏,展现在今天大舞台上。(秦来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