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杜宣的一封来信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少华     编辑:赵美     2021-12-27 15:53 | |

我与已故著名剧作家杜宣素昧平生,但我却保留了一封他给我的书信。信封上到达邮戳日期是1991年8月5日。

这封微微泛黄的书信,勾起了我的思绪。回首望,1991年6月中旬,《新民晚报》夜光杯“十日谈”推出了“收藏拾趣”专稿。其中有四篇是本人的,它们是《扑克牌中存趣闻》《烟斗的诱惑》《五彩缤纷的啤酒贴》和《收藏家中的“古董”》。其他几篇都出于谁人之手,我记不清楚,因它已事隔30年了。我的往年故事,就是那篇《烟斗的诱惑》引发的。我在文中这样写道:“著名作家杜宣也有收藏烟斗的嗜好,说起来,还是抗战时,‘新中国剧社’的一个同志送了一个水泥做的烟斗给他,想不到从此他迷上了烟斗,可惜这一件藏品后来摔坏了”。这段有关杜宣收藏烟斗的故事,是一位好朋友说给我听的,于是我就将这个故事写进《烟斗的诱惑》中去了。

没想到,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立刻引起反响,一位家住在塘沽路上的梁敬申读者,在《烟斗的诱惑》发表的当晚,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通过新民晚报社转给了我。从来信行文的格式及使用繁体字来看,可能是上了岁数的人。他在信中写道:“吴少华先生:今拜读晚报‘收藏拾趣’,觉得十分有感,你对烟斗的故事对我有一个启发,我家藏有一只欧洲早期烟斗立架,上可放三只烟斗,在立体架台上有一个十分生动的狮子狗,我不会吸烟斗,但想通过您转送给作家杜宣先生,并有机会引见杜宣先生,让我也开一眼界。”

这是一位热心读者的来信,要将自家祖传的老物件无偿地送给另外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是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作品后会经常碰到事。那时的人很纯朴,乐于成人之美,且没有任何的经济利益诉求。这位梁敬申读者送东西的“回报”,就是想一睹杜宣先生的风采。面对这样一位热心的读者,我感到为难了,因为我并不认识杜宣先生,但又不忍心让这位读者失望。最终,我想到了杜宣先生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于是我就给杜宣写了一封信,并通过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一位朋友转交这位著名作家。

因为是兜了一个大圈子,一直到8月5日才接到杜宣先生的来信,信是寄到我家的,信封用的是“电视电影文学”编辑部的,信纸是32开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便条笺。

信不长,我摘抄如下:“吴少华同志:您的信已由作协转来。谢谢。我明日去青岛,要过一个时候回上海。那位热心送烟斗立架的朋友,如方便的话,请其送到陕西南路197号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他们会交给我的。并问近好!杜宣8/3日。”

信虽短,但行文处辞却很随和,就像写给一个老朋友似的。至今,读来都觉得是一种欣慰与享受。接到此信后,我长了一个心眼,杜宣是著名的剧作家,是我们这辈人的偶像。于是我就留下了原件,用复印件的形式回复了那位热心读者梁先生。

再后来,我也就没继续去打听这件事的下落,应该讲有了圆满的结局。另外一点,我一直相信,任何一种藏品的聚散都是一种缘分,不知今天那件有点年数的欧洲烟斗立架又在何方。(吴少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