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世纪老人贝聿铭本月底将迎来100岁生日。作为美籍华人,贝聿铭为世界奉献了许多经典作品,成就了这个时代的辉煌。其实美国华人工程师在艺术疆域里做出杰出成绩的还有很多,他们打通了科学与艺术界限,并做到精熟……
工程艺术姓“华”很精彩
文丨叶青
善用玻璃、钢材、石材、混凝土,塑形采光,彰显空间美感,贝聿铭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一生留下许多传世之作,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肯尼迪图书馆、香山饭店、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美秀美术馆、摇滚音乐名人堂、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驻美大使馆、澳门科学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大都为公共建筑。
1967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
1990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位于德国柏林。
有人说,贝聿铭早期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但贝氏采用混凝土,作品渐渐地有柯比西耶式雕塑感,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随后,贝聿铭一一玩转了玻璃、石材,成功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黑色的玻璃幕墙、白色的石头墙、钢制的空间网架……外面看,一个圆形的台形体、一个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加上一个横长条体,他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受到肯尼迪遗孀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于是一位年轻华人就这样声名鹊起,携肯尼迪图书馆与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牢牢站稳了“世界建筑大师”的位置。
肯尼迪图书馆
澳门科学馆
黑色的玻璃,即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可以让每一位进入肯尼迪图书馆的人立刻肃静、沉思,而“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贝氏不仅善用光,还善用玻璃,无论是肯尼迪图书馆,还是卢浮宫,玻璃的透明、反射特性让贝氏的作品会思想、有体温,说是贝聿铭激活了卢浮宫、把诗画江南固化在今天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虚。
1996年,美秀美术馆,位于日本甲贺。
2004年,中国驻美大使馆,位于美国华盛顿。
在美国建筑界,还有华裔林璎,她用“越战墙”凝固了历史……
在美国,像贝聿铭这样的华人建筑师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学成归国,也有移民第二代如林璎者。
林璎是林徽因的同父异母弟之女,21岁那年在耶鲁建筑专业面临毕业(她姑姑林徽因亦是耶鲁建筑专业)的她一举中了越战纪念碑的标。
1979年4月,美国“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VVMF)要求在首都华盛顿建造越战纪念碑并提出碑身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周围的景观协调、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对越战者的评价不著一字等四项要求。要求一出,1421个应征方案纷纷投标,当时的林璎以现代艺术派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结果一经宣布,全美群情哗然,立刻陷入激烈的争辩之中。反对者认为,纪念碑理所当然应是光荣与颂扬的象征,哪能容忍两面各长70多米的黑色石墙!黑色是哀伤、颓丧与堕落的象征!支持者说这就是现代美术中的极简设计范例,是典型的地景艺术佳作。
林璎的设计是“用一把刀切开华盛顿宪法公园的一个缓坡”,让岩石裸露出来,纪念越战的“越南墙”被设计成两面巨大的抛光黑色大理石墙,墙体扇形张开,两面各76米,形成125度的夹角,交汇处最深,3米多;墙充分利用了地形与空间的特点,犹如一面巨形似刃的镜子嵌在隆起的地层里,构成一个巨大的“V”字,渐行渐浅,慢慢绘成一个湾,“V”字两翼一端指向林肯纪念堂,另一端指向华盛顿纪念碑。黑色碑身上镌刻着58132个阵亡将士和失踪者的姓名。
正是林璎的坚持,才有了这座震慑灵魂的杰作。没有为战争歌功颂德,也没有对舆论卑躬屈膝,越战老兵纪念碑,是对逝去生命的纪念,也是用生命纪念着那永久的悲痛。
多少年来,那些越战老兵、阵亡者家属走进宪法公园,渐行渐深地往V形的中央处走去时,不知不觉仿佛自己逐渐沉入泥土之中,自己的影子浮在那刻着五万多名阵亡将士名字的如镜般黑墙里!此设计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写《春秋》。
2000年1月美国发行第九套《世纪之庆》系列邮票,其中就有一枚越战阵亡军人纪念碑邮票,画面为一位把头靠在“墙”上的越战老兵,伸手抚摸着镌刻在碑上的姓名。林徽因的侄女用抽象艺术设计,固化了历史,震撼了人心,余音袅袅,至今长鸣。
如今,由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耶鲁大学的“妇女桌”、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亚太美国人中心,为洛克菲勒基金设计艺术品等,但她的巅峰还是“越战墙”。正因为如此,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亲手把一枚金质奖章挂在她的颈项上,以表彰其卓越成就。
学工程的蔡文颖打通科学与艺术的疆界,他早就享誉世界
对于今天的很多中国人来说,工程到了极致当然就成了艺术,如贝聿铭、林璎,但是二者究竟还是有区别的。可是,有这样一位美籍华人,他在上世纪60年代就尝试着打通科学与艺术的疆界,他做到了,并且在海外声名响亮。
蔡文颖1953年从美国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工程师。他负责建造过原子研究实验室和药物工厂,他却不断追求艺术。1965年,他到新罕布什尔州的爱德华·麦克道威尔艺术村访问,一次林中漫步,他被阳光透过森林树叶的美景所震撼,他决心用工程专长抒发对自然的爱。
于是,他开始尝试电子和计算机控制的雕塑创作,他成功了。1968年以来,他多次展出他的“颤杆作品”,音叉、颤动的地球……尽管毎件作品各各不同,但其设计又一脉相通:装置在座架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由众多不锈钢杆组成。它们固定地每秒钟颤动二十至三十次。蓝色高频率电闸,闪烁的灯光里,我们看到钢杆不规律地摆动。停下脚步看,当闪灯速度与钢杆颤动率同步时,装置就成了和谐的孤线;闪光率不与钢杆的震动率同步,钢杆便开始悠闲地上下波动:灯光里的雕塑变幻万千,观看的人眼花缭乱。
群蕊共妍(动感雕塑) 1971年 蔡文颖
他的作品钢杆是不变的角色,杆的顶端或套着圆珠或钢片、或冠以栅栏、或箍上巨环,于是我们就看到光线绕射得犹如飘扬的彩虹花朵,散射成高高低低的枝桠,有些作品你一走进它就开始动静,一说话它就“应答”、闪烁,你远了它就平静了……所以评论者说蔡氏的技巧运用不着痕迹,他的作品如自然般生趣无穷;他作品在不规则的、不对称的波动中,洋溢着充满生命力的、曼妙错综的趣味。
蔡文颖作品受到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和伦敦的泰德美术馆的追捧,他的“令人震撼的艺术”终于在1997年首次回祖国展示。
短评:根在中国
不论是贝聿铭、林璎,还是蔡文颖,他们都把工程的极致变成了艺术。虽然建筑与艺术天然一体,形态美感让人容易理解艺术与工程本就不分家,但蔡文颖的计算机电子与艺术可真是八竿子也打不着。
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山姆•亨为蔡文颖撰写的评论中说:“蔡文颖创作的迷人雕塑,是艺术和科技微妙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使不可能做到的事不但具说服力,而且极富诱惑力。”
我要说的是,中国文化中,工程历来与艺术是一体的,从未分过家。就说我们中国的古观象台、遍布神州的佛塔、已经浇灌沃野数千年的都江堰……哪件不是美轮美奂的工程艺术品?中国人不但知道“不墨乌江画,无弦山水音”,他们更清楚青山绿水油菜花间的房子得“粉墙黛瓦”,才会成为一幅天然的画: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中国,没有人为的工程、艺术之分野。
蔡文颖出生在厦门鼓浪屿,贝聿铭生于广州童年在苏州,林璎是移民第二代,他们的根都是“中国”。不信?你去体味体味他们的作品,那韵味很中国。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街谈巷议微信
微信号:xinminwangshi
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