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街镇报: 天平家园鹤翔航头朱家角古镇泗泾 今日九星宝山社区璀璨徐家汇定海家园科瑞物业湖南社区健康枫林今日虹梅今日练塘龙华社区曲阳社区庙行之声北站社区江桥报太平家园嘉兴天地美丽顾村和谐盈浦金泽报道康健社区走进广中川北印象重固家园今日佘山永丰社情友谊社区今日张江今日真如宣桥之声岳阳家园宜居东明新车墩报今日宜川九里亭金杨家园 白鹤天地 漕河泾 金罗店香花桥春申家园安亭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珍档 > 正文

武康路:这里曾是周璇的家

辟筑于1907年的武康路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具欧陆风情的街区之一,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2011年6月11日,上海武康路入选由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这条路上曾经住过叱咤旧上海的风云人物,许多文化名人也曾经寓居于此。武康路上的故事多得说不完,这条马路深处的花园洋房和欧式廊柱里尘封着多年的历史记忆,等待着后人去寻访。

《华美晚报》总经理的寓所

2017年初春的早晨,我站在武康路63号两侧带双柱的铁门前,铁门里是一个小庭院,从敞开的门里进去,靠右手边沿墙栽着一排冬青树,两边各栽有一株高大的棕榈树,中间是一棵枝叶丰满的桂花树,面朝庭院的是一幢建于1928年的假三层花园住宅,四坡屋顶,南向并列设置4个老虎窗,住宅底层东西两侧为八字形凸窗,上部为小阳台,中间有台阶通往落地钢窗里的客厅。这里是抗日爱国民主人士、《华美晚报》总经理朱作同的寓所,20世纪30年代起朱作同全家就居住在这里。当年,由于《华美晚报》坚持抗日救国新闻路线,为敌伪势力所不容,朱作同惨遭76号特务暗杀。我在这幢楼里有幸遇见了住在里面的朱作同的女儿美春,之后又一次次走进这幢房子,逐渐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武康路63号门前

《华美晚报》创刊于1936年8月18日,由美商上海华美出版公司发行,这家公司是由朱作同与旅华美商密尔士合作创办的。当时上海只有两份晚报,另一份是英文《大美晚报》的中文版。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华美晚报》以美商身份与《大美晚报》一起成为两家不接受日军新闻检查的中文报纸。不久,《华美晚报》增办了《晨刊》,成为上海最早一份由晚报创办的日报,梅益等进步作家经常为该报撰稿,宣传抗日救国。《华美晚报》还创办了一份名为《华美》的周刊,由梅益主编。当时,与朱作同交往最多的是梅益和钟望阳,两人的公开身份是该报记者,但朱作同很清楚他们是共产党员,不少的抗日救国文章就是通过《华美晚报》和《华美》周刊面世的,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们抗日斗志的作用。

《华美晚报》坚持抗日救国的编辑宗旨,自然为敌伪势力所不容,反动派指使暴徒频繁地向《华美晚报》报社投掷手榴弹,寄恐吓信。1938年2月24日傍晚,朱作同回家,在武康路63号寓所门口发现了一只寄给他的“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赫然放着一只五指僵直血迹斑斑的人手,并附有一张西式信纸,上面用中文打字机打印了这样几个字:“请先收此,如不更变抗日态度,当再以新物奉上。”朱作同知道这是敌伪势力给他的恐吓和警告,他把礼盒扔进垃圾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进家门,孩子们看见爸爸回来,高兴地叫着喊着,他立即把带来的糖炒栗子分给孩子们,看着他们兴高采烈地吃,他心里的阴影顷刻之间散去。事情过去后,见惯了反动派伎俩的朱作同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照旧编辑出版他的抗日报纸。

武康路63号原大门

1941年,正是白色恐怖最猖狂之时,朱作同不顾自身危险毅然帮助梅益、钟望阳、张承宗等多位抗日战士安全撤离上海前往解放区。他自己则不顾白色恐怖的笼罩,依旧毫不动摇地站在爱国抗日的立场上,通过自己的报纸揭露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并源源不断地发表抗日文章。

4月30日傍晚,朱作同到朋友家去,车子开到泥城桥(今西藏路桥)附近,为了朋友的安全,朱作同让司机把车停在路边,自己下车后大步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他的随身保镖。泥城桥一带是上海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冲,人流如织。朱作同大步走在路上,突然一个胸前挂着卖香烟的木头盒子的小贩模样的人走到他面前,冷不防朝着他的太阳穴就啪地开了一枪,毫无防备的朱作同应声倒地,顿时血流满地。随后跟上的保镖一见大惊失色,急忙转身去追杀人凶手,那人却早已混入茫茫人流,影踪全无了。朱作同的保镖当即打电话到武康路63号朱家,朱作同的妻子黄桂珍接到电话后叫了辆黄包车飞速赶到现场,见到倒在血泊中的朱作同时,他早已停止了呼吸,年仅44岁。事后查出那个开枪的人正是汪伪特务机关——沪西76号吴四宝策划派遣的特务顾保林,据此人交代他早已悄悄潜伏在朱作同可能出入的各个地方,并已候了朱作同整整一个多月才找到机会下手的。

朱作同被残忍暗杀后,留下年仅28岁的妻子黄桂珍和6个孩子,最大的只有6岁,最小的遗腹子尚未出生。家里设置的灵堂里,朱作同静静地躺着,浑然不知的孩子们还以为爸爸在睡觉,兀自在帐缦间穿来穿去地玩躲猫猫。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哪里知道自己已成了没有父亲的孤儿!半年后,朱作同最疼爱的小儿子老五突然患病去世,人们说他是到天上去陪伴自己的父亲了。不久,黄桂珍生了个男孩,取名吉华。

失去丈夫的黄桂珍简直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活下去。好几次她都想追随丈夫而去,可是又实在抛不下膝下5个年幼的孩子。朱作同留下的钱不多,黄桂珍只得把家里的保姆、奶妈、保镖和司机等一一辞退了,依靠变卖家产度日。她先是把朱作同的小汽车卖了,接着卖衣服、卖首饰、卖家具,有限的家产几乎全都被她变卖殆尽,没办法,家里的6张嘴巴天天等着吃饭呀。我简直无法想象这个坚强的母亲是怎样把6个孩子一个个抚养长大的。

朱作同和孩子们在家中花园

黄桂珍苦苦支撑到了解放。1951年,在华山路复旦中学读高二的长子启华参了军,当时还被登报表扬。之后黄桂珍以军属身份参加了里弄工作,但依旧没有固定收入。直到1953年,徐汇区人民政府民政科将她安排到泰康路食品公司做季节工,才有了正式收入,但毕竟杯水车薪,依旧难以维持一家5口的生活。其间,黄桂珍还把把楼下面向花园的两间朝南的客厅送给居委会办托儿所。1958年黄桂珍分到上海牙膏厂工作,一家人靠着她微薄的工资,得以勉强糊口。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为了贴补生活,她把楼上两间亭子间、三楼的阁楼和楼下的车库也一并租了出去,一家6口人住在仅剩的两间分别为28平方米和27平方米的卧室里。美莎和美春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无法继续上学,也分别参加工作当了工人。美春说:“‘文革’中,家中原先一间27平方米的住房被负责我们家住房的房管所造反派强行收走,全家人只能挤住在仅剩的一间28平方米的前楼里。”这就是我看到的如今美春一家的居处。美春告诉我说,当时,这间28平米的屋子里住着老母亲、大哥启华的女儿、美春夫妻和两个孩子,在外地工作的美莎带着女儿回来探亲时,也住在这里,一共8个人,晚上睡觉只能打地铺。就这样,黄桂珍历经坎坷,养大了五个孩子,自己在武康路63号一直住到2013年,98岁高龄时逝世。

朱作同和妻儿

现在朱作同的五个孩子都生活得很好,并也都有了自己的第三代。朱作同一家人丁兴旺,足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朱作同先生了。 

这个窗口飘出过金嗓子的歌声

武康路391弄,一条普通的上海弄堂,两扇大铁门挡住了马路上的喧嚣市声,已是初春了,门前武康路上的梧桐树却还未绽叶,只有如画的枝条孤傲地伸向蓝天,有些寂寥,也有些不甘和无奈。梧桐树叶的生命短暂飘零,令我触景生情地想起曾经居住在弄内1号的清纯美丽、才华横溢却命运不济的女主人周璇。1号的窗口临武康路,浅黄色墙面,绿色木头窗框。这幢房子建于1916年,是砖木结构的假四层西班牙式小楼。上海抗战孤岛时期,歌影两栖明星周璇就住在这幢楼的三楼,这幢看起来很普通的小楼无言见证着金嗓子周璇从息影到复出又大红大紫的整个历程。

武康路391弄

走进弄堂,只见老房子在春阳下静静地伫立着。抬眼望去,见1号大门上的遮阳棚呈拱形,红色砖墙和奶黄色水泥墙交织成妩媚的放射花瓣状,上面水泥拱的中间吊着一盏没有灯罩的灯泡。遮阳棚下是棕色穹形木门,上半部分镶嵌着圆形的玻璃,玻璃里有着正方形和米字型图案。进门一侧是木头楼梯,栏杆是朴素的条形,涂着暗红色的漆,阶梯的木头颜色已经发白,是上海老房子里常见的。楼梯中间有窗户,窗台很低,看得见隔壁弄堂的香樟树枝和正在抽芽的翠竹以及邻近人家锈红色的坡屋顶。拾级而上,来到三楼,昔日周璇的寓所如今已住进了寻常人家。这是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一间21平方,一间18平方。现在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和他们的儿子。老人告诉我这套房子的特点是四面不靠,单21平米的一间就有七扇窗和八扇门。我细细一数,果然不差。八扇门一扇通过道,一扇通正门,一扇通阳台,两扇通厨房间,一扇通衣帽间,一扇通卫生间,还有一扇通后房间。七扇窗户分别是朝北一扇,朝东一扇,阳台间朝南和朝西各一扇,客厅朝西一扇,卫生间朝西一扇,呈斜角的厨房间西北也有一扇窗,所有的窗户都有很宽很低的木头窗台。老人还说,原来阳台的那扇门外侧是百叶门,内侧是玻璃门。房子层高达3米,还有特别高的壁炉,墙角有很宽的木头贴脚线,至今完好。推开阳台窗户,可以看到对面的房子和屋顶,想像周璇在这里唱歌练声的情景,那婉转美妙的歌声应该飘散在武康路上,阳台地板是细细的磨石子,房间的地板是细木条的,还留存着昔日面貌。

周璇旧居

周璇开始从影时才15岁,那是1935年。两年后,周璇与赵丹共同主演了影片《马路天使》,上映后广受好评。一年后,周璇和歌手暨作曲家严华结婚。1941年,因为他人的挑拨,周璇和严华离婚。离异后的周璇暂时栖身在她的干爹、国华影业公司老板柳中浩的家中。日军进入上海租界后,柳中浩关闭了“国华”影业公司,周璇也因此对外宣称“歇影退休”。1943年初夏,周璇决定复出,她带着养母周妈住进了武康路391弄1号三楼的这套房子里,与此同时,她加入了张善琨的“华影”。周璇复出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渔家女》,该片导演是素有盛誉的卜万苍,男主角是顾也鲁。在周璇的演艺生涯中,此片堪与《马路天使》媲美。这一年的9月2日,《渔家女》在上海公映,当即轰动了上海滩。大光明电影院门口车水马龙,影迷们争先恐后地围住售票房,广告牌前也聚集着人群,以一睹周璇剧照为快。《渔家女》连续上演三周,场场爆满,影片的主题插曲《渔家女》迅速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之后,周璇又主演了电影《鸾凤和鸣》,该片于1943年11月中旬开拍,次年1月25日举行首映式,观众反映强烈,尤其是周璇主唱的插曲《讨厌的早晨》以生动、诙谐、调侃的歌词和曲调勾勒出一副老上海市井风俗图,周璇又唱得十分俏皮,听起来妙趣横生,深受观众喜爱。1944年6月,由卜万苍编导的电影《红楼梦》投入拍摄,周璇在影片中扮演林黛玉。她反复琢磨剧本,天天端坐在钢琴边,自弹自唱影片里的歌曲,深夜,武康路弄堂外的马路上经常会飘出周璇合着钢琴旋律的优美歌声。红楼梦摄制完成上映后,周璇扮演的林黛玉得到了观众的赞誉。在其后的几十年中,拍过的电影版《红楼梦》不下数十种,但周璇版的红楼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其中的经典版本之一。

周璇旧居楼梯

两年三部电影的超量工作使周璇不堪重负,她每天都会突然之间感到头痛欲裂,而且经常在熟睡中发生猛烈的心悸,惊恐地从床上坐起。为了避免被人打扰,周璇在武康路391弄1号的大门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遵医师嘱,恕不见客。”许多闻讯前来探望的记者和影迷不约而同地吃了闭门羹。他们在她寓所门口徘徊,在紧闭的大门前,经常可以看到置放在门边的一束束鲜花,那都是周璇的好友和素不相识的观众留下的。那年中秋节,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武康路上的楼群。周璇站在窗前,看月光如水银般泄入窗内。望着窗外寂寂无声的武康路,满腹惆怅地想:“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自己的亲人又在哪里呢?”顿时,这圆圆的月亮在周璇的眼里变得十分恼人。她啪地关上窗户,拉严窗帘,不让半点月光漏进屋内。中秋过后的一天,周璇的寓所里来了导演方沛霖,他是来邀请周璇在他准备开怕的歌舞影片《凤凰于飞》中饰演女主角的,她在影片中还要演唱主题歌以及11支插曲,其中有8首插曲是陈蝶衣特地为周璇撰写的。《凤凰于飞》如期于春节前公映,影片好评如潮,观众又一次为周璇多彩多姿的银幕形象和甜美的歌声所倾倒。

周璇居住在武康路期间,接连拍了《渔家女》、《鸾凤和鸣》、《红楼梦》及《凤凰于飞》等4部影片,百代唱片公司还为周璇灌注了4部影片的全部插曲,上市后,销量位居全国第一。

周璇旧居阳台外的窗口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周璇本以为抗战胜利,一切都会好转。没想到她面临的上海电影界甚至比日伪时期更加恐怖。周璇武康路的寓所,经常会有莫名其妙的人擅自闯入,他们手握各种各样的头衔,对周璇进行威胁、敲诈、勒索,周璇不堪其扰,却又无法躲避,本来衰弱多病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这时,上海的许多演员或迫于当局压力,或为表达抗议,纷纷息影,不与当局合作,整个电影界变得死气沉沉。1946年春天,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来函聘请周璇前往香港拍片,并多次来信敦促。周璇有些心动,便去找舒适、吕玉堃等,见面一说原来他们也都同时接到了邀请函。大家商量后决定一起去香港,并说好拍完电影再回上海。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滴滴!滴滴!”汽车喇叭声在武康路391弄1号门口轻轻响了两下,似乎怕惊扰了这条弄堂里的邻居。站在窗前的周璇听到后,在窗口迅速地应了声“来了!”就蹑手蹑脚地走下楼。来接周璇的舒适和何兆璋帮着她把行李提到车上。周璇最后深情地看了一眼这幢自己住了将近三年的房子,里面留存了她太多的记忆,如今,她就将离它而去。也许,自己此生再也不会回到这里了。想到这里,顿觉一阵伤感。她急忙坐进车厢,小汽车载着她迅速奔驰在天色渐亮的武康路上……

英式花园别墅里的下午茶

王元化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

武康路上有王元化曾经的家,它坐落在武康路100弄1号,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上海市委机关分配给王元化住的,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短暂时光。

武康路100弄门前

武康路100弄建于1918年,是当时来沪发展的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为其高级职员建造的公寓,建筑为欧陆风格的花园住宅。这是一条幽静宽阔的弄堂,弄堂周围有奶黄色间隔红砖的矮墙。两扇高大坚固的铁门隔断了尘嚣,门两侧是两根花岗岩镶嵌红砖墙的粗大柱子。弄内共有4幢三层英式乡村别墅式住宅,其中1号与2号联立,3号与4号联立。高大的棕榈、广玉兰、香樟树等在弄内洒下一地浓荫。住宅山墙和外墙上均有半露木构架,红砖勒脚,屋顶高大而且坡度较陡,干粘石墙面,门前有五级台阶。住宅底楼南向有连续拱形敞廊,二楼有宽大的长长的带木制栅栏的内阳台,面向一大片绿荫草坪,向内通往红色砖墙间隔的几扇木质百叶门,斜坡顶有裸露木构架,一侧有木质百叶门通往楼梯间,楼梯护栏有着精致的雕花图案。三楼为斜坡屋顶,同样有裸露木构架,住宅顶部有小露台。北面入口较小,门前有简单的廊柱和五级台阶,廊柱上部设置阳台。与同一条路上的西班牙式住宅相比,武康路100弄的英式别墅占地面积较大,南向有窄长的庭院,绿化茂盛、环境幽雅,与住宅南立面的敞廊和阳台形成开敞的空间感,联立的两户住宅之间以规整灌木或竹篱笆墙分隔庭院。步入其间,浓浓的田园风情扑面而来。

1949年解放前夕,外侨撤离回国。上海解放后,该房产由上海市委机关安排给华东局高干居住。弄内1号的花园洋房分配给了王元化。当时住在武康路100弄的还有在解放战争时任三野24军副政委,亲自参加并指挥了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第二任部长的彭柏山。

王元化在这里住的时间并不长,1954年6月,他因胡风案被审查继而隔离的那一天,就是从武康路100弄走着去文委机关的。蒙冤受屈的王元化多少年后依旧清楚地记得他被带走的那天,武康路100弄1号家门前院子里正对家中阳台的那棵大树上浓荫密密的树枝上挤满了老鸹,叽叽喳喳地一片乱叫。然而,武康路的这幢花园洋房里却留存着王元化和他的妻子张可无忧无虑的的一段美好岁月,虽然是如此短暂。

武康路100弄内英式别墅

1948年,王元化和张可在上海慕尔堂举行了基督教仪式婚礼。婚礼结束后,他们在豪华的国际饭店度过了难忘的新婚之夜。那年9月,王元化受命负责共产党的地下刊物《展望》,编辑部设在雁荡路复兴公园大门对面的中华职教社大楼二楼的一间大房间内,1949年3月《展望》被查封后,王元化受命负责编辑秘密的地下刊物《地下文萃》,在白色恐怖下,《地下文萃》的工作人员一批接一批地牺牲,王元化也只能成天东躲西逃,甚至不能在自家的亭子间里住,身怀六甲的张可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王元化,跟着他到处东躲西藏地逃避国民党的大搜捕,受尽了惊吓。1949年5月,上海解放,王元化唯一的儿子也诞生了,取名承义。1951年,王元化调至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上任后,王元化带着张可和儿子住进了武康路100弄1号的英式别墅。1952年,王元化参加筹建由群益出版社、海燕书店、大孚图书公司合并组成的新文艺出版社,并调至新文艺出版社任总编辑、副社长,同时任出版局和上海作协党组成员。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张可有着不俗的品味,内心又极度浪漫,入住武康路英式别墅后,家里客厅的桌子上铺着有蕾丝花边的桌布,桌上的花瓶里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是玫瑰,夏日是荷花,秋日是桂花,冬天是梅花,这些美丽的花不动声色地点缀着武康路上英伦风情的客厅。衣服鞋帽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衣橱里放着熏香,打开橱柜就会闻到缕缕清香。王元化恢复了从前在清华园生活时留下的英国人习惯:在床上用托盘吃早餐,贤淑的妻子张可把准备好的牛奶和面包端上。天气好的时候,张可会在家里宽大的阳台上摆出小圆桌,铺上桌布,亲手烧一壶浓香四溢的咖啡或是泡一壶龙井,桌上的碟子里摆着水果和瓜子点心,温婉地微笑着和丈夫相对而坐。通常,王元化看他的契诃夫小说,张可研读莎士比亚剧本。偶尔,两人会交谈几句。王元化容易激动,张可却不会。常常,张可只是望着他那双被钱谷融称之为“像梵高一样的眼睛”温柔地笑笑,彼此的眼睛里盛满了爱。客人来了,张可也会让他们坐在阳台上,边聊天边享用她精心准备的英式下午茶。张可会做菜,她喜欢留来找王元化聊天的客人在家便饭,那时,武康路100弄的弄堂旁边紧挨着一个小菜场,一出弄堂,闲适的市井气息就扑面而来,这也是张可喜欢的寻常生活味道。家里来了客人,张可就挎着篮子到隔壁的菜场里挑选做菜的食材。美丽的张可挎着一篮子绿绿白白红红紫紫的各式荤素菜,中间点缀着一束带露的鲜花,走进弄堂,她整个人和英式别墅的田园气息如此吻合,怎么看都是一道风景。回到寓所,张可先是把鲜花插在灌满水的花瓶中,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在厨房里忙。王元化和他的客人们在客厅或是阳台上天南海北地聊天,不知不觉就到了晚饭时刻。身上还围着做菜时用的白围裙的张可热情地招呼客人们来用餐。客人们走进来,见餐厅里已支起了一个很大的圆台面,张可把自己精心烹制的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装在精致的擦得亮亮的盆子里端上餐桌。大家边享用边继续他们的话题,直至夜深。张可依旧笑盈盈的,没有丝毫不悦。张可还喜欢用西菜待客,意大利红烩面、葡国鸡、炸猪排等都是她拿手的,尤其是那一大锅俄式乡下浓汤,俗名罗宋汤,香醇浓郁,喝后令人齿颊留香,来他家的客人常常喝了一碗,意犹未尽,还会要求再添一碗。

英式别墅内阳台

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许多知识分子出身的年轻共产党员意气风发,满怀激情,王元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那楚人血脉里的傲岸,激情与才学,因为迎来了革命的胜利更加锐不可当。温婉的张可冷静得多,在王元化气宇轩昂、侃侃而谈的时候,张可在旁边安静地看着他,洞悉一切般地微笑着,然后对他竖起自己修长的拇指,对他摇晃:“对,对,你总是‘我,我,我’,你是最好的,你不得了。”话语间蕴涵着批评,更多的却是爱护和包容。然后,张可温婉地笑笑,飘然走开。常来王元化寓所的客人中有胡风,他们意气风发,激情彭拜。天性温和的张可虽然很不习惯胡风飞扬跋扈的作派,但善良的她尊重丈夫的客人,从来不会轻易流露出半点不满,依旧客客气气地招待着他们,履行着一个知识妇女和家庭主妇的教养和礼数。和王元化的容易急躁不同,张可即便不开心也不作声,她不喜欢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话很少,也从来没有跟人红过脸。

王元化和他的夫人张可在武康路100弄美丽宁静的英式乡村别墅里优雅地走到了1955年。那一年,王元化因为胡风案被隔离后,张可带着儿子也离开了武康路,搬到位于高安路肇嘉浜路口的高安路100弄新造的工房里,与另一户人家合住一套房子。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回到武康路100弄1号的英式别墅里。

文中图片除朱作同家人提供的两张老照片外,其余均为本文作者摄)

今日热点
发布评论
您还能输入300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

阅读上海100胜 75 | 广场奇珍 千年瑰宝聚上博 一来再来不嫌多 2017-09-14 13:24
聚合
美丽上海追梦人:强军新标兵 美丽上海追梦人:强军新标兵

军旗猎猎,军号声声!近年来,为了更有效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 [详情]

豪华品牌遥控车匙大集合 你最喜欢哪款? 豪华品牌遥控车匙大集合 你最喜欢哪款?

汽车遥控钥匙作为连接车主与爱车之间的重要工具,无论实用性还是设计... [详情]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新民地铁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