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才知当地农民有一件最苦恼的老大难:每到播种或谷豆熟了的时节,就会不知从何而来许多馋嘴的麻雀、斑鸠、喜鹊等鸟儿,叽叽喳喳飞临农田,俨然成了这儿的主人,张开嘴巴,放开肚子,尽情地啄食农民辛勤撒播的种子或即将收获的粮食。以队里一百亩梯田计算,将会少收三万多斤。这还了得!
怎么办?试过各种应对的办法。动员老人、妇女、儿童枯守田头,见鸟驱赶。可人来鸟飞,人走鸟临,拿它没辙。出动民兵连,大张声势地震慑鸟群。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长久。实在无计,只有以毒攻毒,在田里撒一些伴有毒药的诱饵,可老农立马出面阻止:这些飞鸟也吃害虫呀,毒死它们,害虫比鸟儿更可怕。
知青下乡,村里人将这一棘手难题提请有知识的新农民想想办法。那天我灵感一来,拨通电话向在上海崇明岛的叔叔求援。电话那头传来的佳音仅一句话:“快扎稻草人!”稻草人,我们那一代下乡学农见识过,不过从未亲手扎过。黄队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我们向他汇报后,当晚即召开全队大会。由于全队从未有人见过稻草人,先请我们三个知青介绍。如果这件事放在今天,最简单不过,展示电脑所搜寻的图片及扎稻草人的方法,一切就OK了。可当年哪有这玩意儿。我们费劲地讲述,听众却越听越糊涂。请我们现场演示,秀才只会空洞叙说,缺失动手能力,书生气十足的弊病暴露无遗。
第二天一清早,队长带头将自家珍藏的稻草奉献出来,要我们当天扎出当地史上第一个稻草人,竖在稻田示范。我们知青户三人立马分工,阿三去找辅助配料,我与阿良动手开扎。仅半天工夫,一个1.75米高的大草人就站立在稻田了。这位在黔岭山村脱颖而出的第一代稻草人,头戴一顶旧草帽,为的是不让鬼机灵的鸟雀看清真面目。我们又略施小计,在“卫士”的嘴里安装了一只口哨。风一大,哨声响起,再调皮的鸟雀全都狼狈逃窜,再也不敢轻易飞来。稻草人的身子套在粗竹竿上,两手更始终握着一根长竹竿,风来身动,竹竿随之绕着圈不停甩动。这种享有专利的独特发明,驱鸟的效果特别好。
有了第一个样本,全队男女齐上阵,花了两天时间,如法炮制了50多个稻草人。身居第一线的稻草人有大有小,有高有矮,但清一色的全为男性,威风凛凛不可侵犯。而手中的利器也各有不同,除持杆拿棍外,还有摇着芭蕉扇,敲着破脸盆,甚至有雄赳赳举着发锈鸟枪的。50多人组成的这支“特种部队”各司其职,不分昼夜地坚守在田野,顶着凛冽寒风,不怕日晒雨淋。曾几何时成群结队不可一世的鸟群,如今无影无踪。
这一年秋收后,队长清点战果,粮食比上一年增产3万多斤。我拨通电话特向崇明叔叔报喜,并俏皮地谢谢“叔叔”率先忠心耿耿为生产队“站岗放哨”。叔叔则不失幽默地提出一个小小请求:为驱鸟尽力理所应当,但一旦年老体衰退役,千万不要一把火一烧了之。就让它尽职终生,将躯体融化在土壤,肥沃来年的庄稼吧。(周天柱)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