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

10:55

  主持人金兴明:各位委员,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发言到此为止。刚才一共有16位委员都很好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我们的委员们还有其他在会上没有来得及发表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继续向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

10:52

  杨勇萍:今天听了“五型经济”,非常振奋人心。感觉到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在“五型经济”里面能做什么?上海要加大营商环境的营造,因为只有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够建立好的“五型经济”。

图说: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勇萍。

  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对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

  第二,要把民营企业当成自家人。

  第三,要加大把世界500强民营企业,包括中国500强的民营企业,把总部引进到上海。

10:50

  寿伟光:各位领导,“五型经济”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创新型经济需要持续高强度的投入,需要发展完善的创新协同机制,我们也在考虑国资国企的使命和担当。

图说: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寿伟光。

  上海以建设“五型经济”为抓手,主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创新型经济居于“五型经济”之首,贯穿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创新是全球城市的重要特征,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型经济需要持续高强度的投入,需要发育完善的创新资本形成机制。发展“五型经济”,上海国资国企要有使命和担当,要积极发挥国有资本创新先导作用,以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为导向,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下好“先手棋”,主动服务上海创新型经济发展,成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本形成的活跃资本力量。一是发挥重大产业投资功能,将财政投入、国资收益投入与企业自主投资结合起来,主动充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石创新资本。二是联合社会资本,深入探索国有资本基金化运作,实现创新资本形成的级数放大效应。

10:48

  池学聪:“五型经济”对上海是一个振奋人心的重点。上海是一城两翼发展,后面有五大新城,能不能把五大新城和“五型经济”融合。

图说: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池学聪。

  比如五个新城里面,把嘉定建设为服务型新城,把青浦建成总部型经济,把每一个经济在新城当中形成一个链接,这样把资源集聚以后,形成每一个经济集聚和链接,使每一个经济做得更加优秀,做得更好。我就说这些,谢谢!

10:47

  主持人金兴明:约请发言结束,下面进入自由发言,时间限制还是6分钟。

10:45

  第三,我觉得应该要坚持创新开放,明确核心取向,不断增创“五型经济”的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开放,永葆城市发展的青春,打造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上海一定要打好创新品牌,做足开放的文章,“十四五”的开局之际,“五型经济”如何畅通经济循环,彰显大经济的优势,将是影响上海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上海新时期承担的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上海各区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让尽可能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上海汇集起来,流动开来,让流动产生的能量实现上海与长三角的高效链接,形成若干世界级的产业集群,面向全球、面向世界,不断增加“五型经济”的发展新优势。谢谢!

10:43

  第二,新旧融合,引进与培育并举,不断加强“五型经济”的发展速度。40年的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上海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精英,他们带来了各自领域的先进经验,也推动着上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才和跨国公司汇聚上海,不少全球商界的翘楚总部也落户上海。我们众所周知,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我们一路辉煌而来,充分体现了上海勇于争当世界第一的精神,在世界格局之变,发展阶段之变,发展格局之变的历史窗口,上海提出“五型经济”的发展新格局,我认为需要通过新旧融合,一方面我们要鼓励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同时注入新的元素,焕发新的动能,另外,我们要通过引进新技术,以培育新经济的业态,特别是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业态越来越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特征,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通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打造一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从而加强“五型经济”的发展。

图说:市工商联副主席、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总裁杨熔勇。

10:40

  杨熔勇: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在过去的一年里头,我们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又面临着全球的变局。经过考验之后,上海发展处于新的关头。“十四五”开局之际,上海定下新的发展目标和远景,“五型经济”作为上海经济鲜明特征的显著经济,将是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影响上海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为此,对上海“五型经济”的发展提三点建议:

  第一,对标国际,站位全球,不断提升“五型经济”的发展高度。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经济不同省域经济,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经济,需要以世界顶级城市为对标的标杆,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为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年考察上海,指导工作,明确了上海新的发展时代方位,也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世界顶级城市的发展经验和变化趋势表明,服务经济为主的结构,高能级创新注入的内核以及总部高度集中,流量高频汇聚,深度融入全球的特征是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是构成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我们上海要深度融入全球合作竞争的格局,必须以做强做优“五型经济”为方向,对标国际努力把长摆拉得更长,把优势做得更优。

10:39

  五、发挥市场作用,建议尽快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有良好的养老服务经验的企业异地康养项目,创建康养小镇,温泉养生等新模式,培育壮大异地康养市场,推进养老小镇建设。鉴于目前在土地性质尚没有养老产业用地的专属分类,养老项目通常只能按三服、三办、医卫等性质拿地,建议市委市政府协调三地政府,单独协调养老企业用地,鼓励企业用农村宅基地、旧厂房改建普惠性养老项目,加强与三地央企、国企合作,搭建长三角区域养老产业资源对接项目合作的服务平台。

  养老是事业也是产业,随着老龄化的更深度发展,未来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将对经济发展带来带动作用,为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推进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

10:38

  四、推动资源共享,加快建立区域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共享本区域养老服务实施规划、政策通关以及不同地区养老机构设施、环境、费用标准、服务项目等信息,让有异地机构养老需求老年人有更多选择空间。行业间要形成养老产业网络,以建立起异地养老资源互动和共享的长效机制。

10:37

  三、完善异地养老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加大鼓励力度,鼓励养老人异地养老和目标城市承接异地养老,逐步统计长三角养老标准,落实养老机构服务于管理标准的互认互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本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和修订高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0:36

  二、优化管理架构,政府部门负责产业政策的制定和监管,制定权责清晰的管理体制,构建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强化政府在行业标准制定,管理体制建设、行业引导等方面的职责,营造发挥企业竞争力和创造能力的市场环境。

10:35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动长三角异地养老组织体系建设,使长三角形成定位精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养老格局。

10:34

  因此,上海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快推进养老资源、人才有机流动、做强异地康养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助力加快长三角地区养老资源整合优化,我提出以下具体举措:

10:33

  我以为,要抓住当前长三角养老发展深度融合契机,大力推动异地康养。

  一、受传统观念和高昂费用的限制,降低了老年群众对于异地养老的需求,客观成为老年群体区域间流动的障碍。

  二,养老社会保养存在制度性障碍,由于审计、地区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社保信息和社保政策难以实现异地共享,使异地转移保险政策不畅顺,医疗保险报销存在一定差距,医疗保险缴费不一,管理办法多样,不利于医疗保险之间相互结转。

  三,保费结构不清晰。没有针对养老机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

  四、社会力量不足,与市场运行滞后,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在养老机构运行、服务队伍培养、服务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作用依然有限,同时,养老服务能力不足,客观上造成了异地养老群众的排斥,养老服务水平是异地选择养老的因素。地区之间养老服务水平质量不均衡,对于整个体系的协同发展是不利的。

图说:上海金福养老院董事长徐兵。

10:30

  徐兵: 围绕今天的主题,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异地康养产业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积极推动长三角异地康养重大项目。随着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已取得进展,不管是从沪、苏、浙、皖的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经济结构现状分析,发展异地康养具有相对完善的条件,且面对长三角地区老年人口激增,养老供需矛盾的危和养老内需亟待开发的机,发展康养这一经济业态,对于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0:27

  四、目前上海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需求总量更大,以我担任协会会长的装饰装修行业为例,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现代服务业转化的道路行进,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总量很大,在研发、设计、制造等领域需要更多的精英,中心任务是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先进的产品,加工、制造、施工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熟练工。

  (二)高端人才供给尚有缺口,目前上海在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收效十分明显,但高端人才数量对标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尚有一定差距,以装饰装修行业为例,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过程当中,为了顺应行业创新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精通技术和现代管理要求的高端人才来引领,但从实际情况看,现有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技能型人才有所缺乏,外来务工人员是促进上海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有生力量,应该与城市共同成长与进步,据市人社局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用人单位登记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达463.3万,平均年龄仅32岁,以装饰装修行业为例,尽管外来装修工人数量巨大,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强的技工型工人仍然十分紧缺,一些技能熟练的操作工收入水平已远超普通白领,高级技工更是高薪难求。

  (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引进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制定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进人才流动,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上海。比如实现长三角人才互认互通,加大对高端人才来沪创业的优惠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增加设立世界一流高校,实现长三角一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这是做好上海城市人才培养和提高创新研发能力的基础。也是提升上海城市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其他专业机构的优势,开展市场需要、社会认同的各类专业教育培训,使行业人才技能和专业人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以人的提升带动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

10:26

  三、发展和培养具备正确政治意识、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视野开阔,有较强学习能力,受过系统专业教育,具备较高的专业实验技能和操作机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应是发展“五型经济”的基础。

10:25

  二、提升各行各业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依托经济手段,有利于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引进高端人才,提升经济连通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力,推动要素高效流动增值,从而更好的发展创新型、开放型、总部型和流量型的经济。

10:24

  具体来说,一、打造创新活力,发展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具体要看人来实现,人才的概念并非是个别、部分专业人才,包括提升上海人民的整体素质。

图说:上海舜达软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

10:23

  陈丽: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上海是一座具有海纳百川,文化基因的城市,同时城市发展也已达到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水平。

  为此,市委市政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导意见下,首次提出了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的“五型经济”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在“五型经济”中,创新和开放本身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具备的一种文化,总部型、流量型只是把我们放眼于国际网络当中的高度集中,流量高频汇聚,深度融入全球的特性,让尽可能多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在上海集聚,并流动起来,而“五型经济”中的服务型经济,则是发挥着高效串联,优化五型,环环相扣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在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10:21

  聚焦未来科技领域布局,前沿开放的研究平台,主要是发挥上海完善产业链配套机制的优势,打造产业的集聚区,开辟更多对外开放的应用场景,聚焦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业相关研究力量,共同攻克核心技术,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10:19

  加强创新开放合作,前瞻布局优势能力。一是促进本土的中小企业与全国隐形冠军企业合作,推动中小企业共同研发、产业配套、技术专业,各类人才交流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借鉴国际领先的先进管理经验。

  针对关键的核心技术,培育本土隐形冠军,鼓励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保持创新的定力,建立卡脖子技术领域企业的培育机制,充分分层次、分领域给予企业指导和政策的扶持。

  鼓励本土企业在发达经济体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这些企业创新要素服务于国内创新发展的发展。

10:18

  三、完善中介机构,主要是加强科技成果转换的专业服务机构的建设,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基金,建立符合科技成果机制的国有资产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加强容错机制。

10:17

  二、探索技术转移转化的经纪人培育机制,培养一批经纪人,以个人或企业的形式从事成果转换的价值挖掘和中介服务,对发现知识价值并成功实现产业收益的经纪人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10:16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联动。探索完善的科技成果的价值发现机制,主要是加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信息对接,能否定期梳理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发布科技成果信息,向企业征集技术诉求,定期发送给相关院所和高校,同时向高校征集科技成果,定期推送给有关的企业、科技园区和中介机构。

10:15

  第二,开发创新的自主性有待提高。上海去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全市生产总值4.1%左右,对标全国明显不足,且依赖外资研发较多,开发创新主要停留在合作推进阶段,本土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弱。

图说: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上海经佳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丽佳。

10:13

  赵丽佳:我今天的发言主题是“精准施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上海已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在科创领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新兴产业的培育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技术专业机制有待突破,专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更要懂项目谈判技巧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人才的考核机制不利于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同时技术转让的中介结构散、弱且规模小,专业能力和人员素质层次不齐,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有待提高。

10:13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沪港通、沪伦通等机制已经对投资者的国际化进行了适度放松,我相信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以及逐步放宽境外投资者可投资标的市场和渠道,未来市场的流动性将会显著增加。同时,也能提高境外投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带动相关服务业包括会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的发展,有效提升上海的国际影响力。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和建议,谢谢大家!

10:11

  稍微具体一点来讲,考虑目前上海在外汇管理、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成熟程度,上海可以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结合不同情况,分阶段吸引境外全球优质企业来上海上交所上市,实现境外企业在上海资本市场的融资,缩小上海资本市场与其他国际资本市场的差距。同时,通过不同机制,适度放松投资者的国际化结构,丰富可投资标的和渠道,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

10:09

  从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水平和国际化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保持包容的心态,以创新的思维和技术,不断提升上海金融服务的软实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标杆意义的全球头部企业到上海交易所上市。做强总部经济,丰富投资渠道,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为上海的发展不断引入新的流量。

10:08

  从资本市场来看,绝大部分的A股上市公司现在都是国内企业,上市企业中,境外投资者真正参与的比重比较少,多数是港台地区的投资,这个结构并不能满足上海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需求。

图说: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

10:06

  赵柏基:去年,上海市委提出了关于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概念,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即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和流量型经济。上海现在正在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发挥经济已有的特点和优势,完善经济发展大格局,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核心竞争力。

  “五型经济”的五个方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为例,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疫情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最新排名显示,国内外投资者对上海的信心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

  目前上海已经拥有全国领先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各大平台在人才、技术、产品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交易种类、投资者结构、市场定价的国际影响力和服务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10:04

  第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力度开展数据跨境的各项场景试验,为提升监管能力、推动政策突破做好准备。包括探索推动在区域合作协定框架下,比如刚刚签订的RCEP,实现区域性数据跨境流动,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又比如,我们可以在临港打造年度性“全球数据安全大会”。通过举办高规格的数据安全国际会议,汇聚全球在数据安全、数据跨境领域的最佳实践、最佳方案,共同探索出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上海方案。

10:02

  第三,加强立法制度层面的能力建设。加紧数据立法工作,完善个人隐私的监管机制,加快配套措施的落实,实现安全有序的数据流动与发展。同时,对内研究和借鉴北京、深圳、贵州、海南等地的数字政策和数据跨境传输试点工作进展和经验,对外要研究和借鉴纽约、东京、新加坡等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及教训。

10:00

  第二,争取更多国家层级的政策支持。加紧谋划将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作为国家级试验田。在中央政府指导下,由上海市委牵头,加强与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安部、外交部、工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的协调,在数据安全、信息共享、网络资源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府支持和指导,推动跨境数据流动等数字贸易重点领域政策创新。

9:58

  为此,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加快全社会面向数字发展的观念转变。进一步提升政府、企业和公民的数字素养。

  (1) 加大对党员干部数字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对数据管理、“云服务”等应用领域的可直接操作的培训。

  (2) 加强政策导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3) 在公众的宣传教育中,普及数据价值的理念,提升公民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意识。

9:56

  四是如何克服“数字立法及治理”滞后的局面。比如,深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海南在《自贸港法》的“第四十二条”提出了“数据流动管理制度”等监管创新机制,这些都值得上海借鉴。此外,上海如何在把握数据流动与安全的平衡,在制度层面多探索数据跨境安全监管的新路,做好试点工作,为国家积极参与完善国际数据秩序和竞争规则制定,提供更多“上海方案”、“上海路径”。

9:55

  三是如何克服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鸿沟”的挑战。比如,上海日益面临较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日益加大老年人使用的难度;又比如,如何防止超大数字科技平台的“赢家通吃”的局面,从而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等等不利情况产生。

9:54

  二是如何克服数据流“牵引力不强”的困境。尽管上海是全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有着最为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场景,但上海并没有成为全国核心数据节点城市,既面临着如安全数据、金融数据等垂直行业数据无法打通的困境,也存在着因为缺乏大型互联网企业总部,导致产业数据向外省市流出,数据的集成、管理、整合、应用等完整的数据价值链难以在上海落地的困境。此外,尽管临港自贸区被列为数据跨境传输的试点,但尚未能取得政策上的突破。

9:53

  一是如何克服数字化时代的“观念代差”。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较,在产业形态、规则、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传统工业时代领先的城市,在数字时代必将面临全方位的转型,特别是观念转型的镇痛。上海在打造国际数字之都,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加快观念再造。

图说: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陈东晓。

9:52

  陈东晓:做强做优“五型经济”,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在当前国际局势加速变化和国内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之下,上海在打造“战略链接”方面,尤其在国际数字之都建设上,既有许多有利条件,还面临不少难题,急需我们迎难而上,才有望取得突破。

9:50

  最后,用流量的思维看流量经济的监管,会发现它事实上与其说是被动消极的限制和约束,不如说是巨大的推动。

  去年,我们开始对平台经济搞反垄断,平台经济有很多互联网、独角兽,他们会要求商家二选一,构建私域流量,打造商业孤岛,这对于流量是侵占。流量经济的几大毒瘤,流量造假,流量挟持,包括黑客、诈骗,我如果对他们进行约束和监管,本质上是还数据真实,还流量以净化,如果是没有监管的流量经济,他就是泛滥成灾的洪水猛兽。

  无论是对于流量的监管还是对于核心城市流量的把控,都需要流量思维,才可以把握流量经济的本质,创造实效。

9:49

  去年,上海在双十一的消费贡献占全国第一,充分证明上海这一座城市对于流量有巨大的潜力,上海进一步可以接下来在五五节等各类购物节当中为新经济造势,带来存量和增量,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9:48

  把线上流量平台引入上海,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招商引资,税收、租金和就业,最多是上下游有效的辐射。作为一个城市来讲,我们作为流量变现不能算小账,应该看到目前上海存量流量,如何使它变得更大,能够带来更多的商业和经济多方面的变现价值。

图说:上海方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齐轩霆。

9:46

  齐轩霆:上海发展“五型经济”,中间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是流量经济,最关键的是用流量聚合和协同线下与线上的流量,带动上海流量经济的发展。

  首先,上海本身是自带流量的城市,善于用线下流动吸引线上流量平台的入口,我们这里讲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其实大的品牌、大的平台本身就是由市场自然形成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如何引导他们来落户,入驻上海、布局上海,这一方面我们要突破传统招商引资的套路,传统招商引资的工具箱无非是市政配套、税收土地、人才引进,这些也很重要,但是这些从企业运营角度,只不过从成本的角度而言,平台类企业更加看重的恐怕是能够为他们产生效益和增长,产生直接链接的人流、物流、钱流、商流,这方面恰恰是上海具有巨大优势的方面。我们无论针对单体企业还是某一个企业,能够进一步聚合要素,影响氛围,打通链接,这样可以更加有效。

9:44

  四、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依托上海临港自贸区,定期在临港举办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要求金融机构负责人、顶级智库、院士专家级创新人才等交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经验、投资区位和未来趋势,通过举办论坛、博览会、评选等活动形式,积极倡导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具有广泛共识的主题,形成临港一张面向全球的绿色金融亮丽名片。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9:43

  三、离岸绿色金融研究承载地,通过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绿色金融研究机构,吸引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顶级人才,形成上海自贸区临港绿色金融智库,为临港绿色金融急剧区建设,提供框架指导、政策研究和实施方案,以国际眼光立足临港,构建独特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绿色融资集聚地,我觉得临港的发展人才非常重要,市侨联在临港建立了上海临港新侨新兴产业园,未来可以进一步推进。

9:42

  二、离岸绿色金融信息中心。伴随绿色金融机构和绿色项目而来的是全球绿色领域的最新咨询,通过领导和培育利用自贸区信息化无障碍流通优势,集聚全球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形成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的话语体系。

9:41

  一、离岸绿色金融集聚地,目前,世界主流机构大都设立了绿色金融部门,并且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获取有效的投资信息。临港绿色金融集聚区可以以此为契机,实现差异化发展,既在定位上明确以绿色金融为核心,又在政策上用足离岸概念,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各种规模金融机构在临港设立专门投资机构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绿色技术创新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支持和培育专注投资和绿色技术的私募股权和创投机构,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支持绿色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保险产品。

9:40

  此前,临港新片区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发布了全面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临港新片区打造统筹发展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必须大胆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比如大力发展临港新片区的离岸绿色金融产业,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绿色金融新片区,对此,我有几点具体建议。

图说:上海《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黄罗维。

9:38

  黄罗维:我是侨联界别291号委员黄罗维,我发言的题目是聚焦五型经济,建设自贸区临港绿色金融聚集区。随着“十三五”的收官和“十四五”的开局,上海的发展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如何进一步发挥上海的优势,我们提出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五型经济”集聚区。对标世界顶级城市,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让更多资金流、信息流在上海集聚。从这一点来说,绿色金融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截止2020年6月,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过11亿万元人民币,目前有些省市相继推出了绿色改革金融创新试验区等举措,上海在绿色金融领域可以发挥与其地位相匹配的领先作用,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9:37

  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步伐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升级,上海国企要进一步激活存量价值空间,激发全球的配置红利。当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要素价格决定,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运转模式在走向成熟。上海的国有企业在全要素生产力方面仍然有待挖掘,空间利用需要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音)、需要在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人才要素等全方位接轨国际先进,引领上海产业,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红利。积极发挥数字经济乘数效应,更需要成为上海国有企业在这些方面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谢谢!

9:35

  三、全球科技革命孕育突破,科技赋能产业变革。上海国企要进一步凸显创新资源集聚溢出效应,提升科技策源效能,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呈现出迭代不断升级,加速渗透应用态势。

  上海国有企业虽然在科创体系建设、创新资源集聚、重大科研装置落地应用场景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一流的创新策源能力还不够强化,特别是在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加大核心高端工艺研发,加快打通从科研研发向产业效率提升的创新链条,完善的成果转化应用与服务配套等领域,还需要集中资源,协同攻坚,为上海建设打造“五型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9:33

  二、全球产业链布局深刻调整,数字化升级步伐加快,上海国企要加大力度聚焦高端环节,增强产业链的掌控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十四五”的主导态势。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进一步定型。上海国企拥有产业链完整、生产配套网络发达等比较优势,承载着引领上海产业高端化升级的历史使命,必须化危为机,抢抓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调整的重大机遇,聚焦产业链高端环节,强化对核心产业链的布局的把控与引领带动功能。

9:31

  一、目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特征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上海国企要强化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功能,全球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传统国际经济均衡发展的模式正在转向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模式。上海国企必须以开放、合作、包容的姿势或者姿态进入到这个局势中间。对内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融入内陆腹地,在产业梯度发展、产融深度结合、区域开发共建等方面,全方位强化协同发展与引领作用。对外,顺应新疫情时代,全球化格局深度变革,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服务“一带一路”,主动承担起上海乃至国家高水平开放的流量承销商和枢纽桥头堡的重要角色。

图说: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

9:29

  沈开艳:“五型经济”是上海在新发展格局下强化城市四大功能的重要特征,是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支撑。国有企业作为上海市场主体中的重要组成,在未来上海服务国家战略应对百年之变中,必须通过创新、开放、服务、要素等助推上海打造“中心节点”,成为“战略链接”。

9:27

  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一个组织,建议由政府指导,企业为主体,组建长三角央企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联盟。

  第二,搭建体系,加以政府指导联盟组织若干场合长三办,三省一市重点地级市区对接活动,从政府角度可以宣讲规划、政策,推荐项目,从企业角度讲,可以汇报投资、布局设想,从而建立常态化的活动机制。

  这样的体系,总体讲是市场化的行为,不应该造成不公平的局面。党委政府初期可以扶上马,送一程,只要有利于提高合力,更好的服务区域发展,各种所有制企业都可以参与。

9:25

  从党委政府的角度考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政企对接机制,以加快推进区域养老服务合作,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统筹规划布局为例,此项工作涉及土地、建设、养老专业化服务、医疗、保险等众多领域,如果有一个跨行业的企业有组织参与的工作体系,从企业角度看,诚然容易形成合力,对党政机关来讲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9:23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要求,央企要主动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十三五时期,央企稳中有进,持续增长,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持续增加,在六稳当中表现突出,得到的党中央的高度肯定。

  在沪央企200多家,央企各类机构总量超过1000家,在沪央企行业门类齐全,企业实力强劲,有责任、有能力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工作体系,央企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效率和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目前,央企获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信息渠道相对随机分散,缺乏和长三角一体化相关机构的系统性对接,央企之间就此主题也缺乏好的沟通机制。企业之间如何形成优势互补,有组织的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机制有待建立。

图说:中国融通集团东部区域管理公司党委书记、上海区域管理公司总经理丁欢欢。

9:22

  丁欢欢: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上午好!我是丁欢欢,来自中国融通集团。我发言的题目是“建议构建长三角央企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工作体系”。

  组织协调央企资源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纲要规划指出建立各类主体的协同联动机制,鼓励商业产学研联盟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合力。从纲要的实施过程当中,无论是基础网络布局,产业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等领域,央企都有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9:21

  第五,积极支持上海金、上海油等已有品牌做大做强。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9:20

  第四,构建完备的国际金融市场工作协调机制,这里面就是一些机构,特别是一些对话,可以允许市场机构来做一些活动。

9:19

  第三,完善对接国际金融市场的行政管理效能,在这里面,我想特别提出要鼓励市场机构大胆创新,并赋予一定的自主权,大胆闯,大胆试,有容错、纠错机制,这样的情况才能有交易产品出来。我认为现在太严了。

9:18

  第二,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与服务产品。做好全球的金融资产交易必须有一些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支付、登记、结算、清算、托管等。这里面,我们也是要实事求是的来进行。

9:17

  我想提五条建议:

  第一,建立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资产交易,这个政策有很多,但真正实行起来障碍也很多,最大的障碍就是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可兑换的情况下,怎么来打造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资产交易。我的建议就是要总结和肯定已有的良好经验,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找出突破点。比方说我们上海黄金交易所就充分运用黄金这一国际共识的金融资产,设立黄金国际版交易平台,快速实现了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的国际化,并且推出了上海金、上海银的标准,起到影响力。我们是否可以拿出拳头产品,鼓励它先行一步,带动整个金融交易的人民币化,这是一个核心。

9:16

  尽管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重要的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证券、债券、本币、外币、黄金、期货、票据、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但是现在对照全球还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个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不足,目前上海金融资源配置主要以国内为主,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还不足,金融市场规模比较大,但是国际投资的占比还比较低,缺少各类型国际金融机构与全球化企业客户的深度参与。

  第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价能力依然有限。在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规则、全球金融产品服务定价、服务质量标准等方面辐射能力有限,尤其是大宗商品,市场在内,定价在外,受制于人的格局依然没有打破。打造基于人民币资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缺乏与国际市场联动,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比重不断提升的同时,离岸人民币的实用场景和回流投资渠道依然有限。

  第三,缺少全球金融市场联动协作机制,尤其是以人民币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还较弱,常态化、健全化的跨境合作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图说: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黄金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焦瑾璞。

9:15

  焦瑾璞:尊敬的各位领导,我是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关于进一步提高上海金融资源配置全球影响力的建议”。在政协会议期间,很多委员畅所欲言,特别是提出要整合现在的交易所资源,能够实现市场化、国际化、集团化,也就是再提高一个新的金融层次,我感觉到非常有震撼力和驱动性。今天,我主要就具体路径方面做一些探讨。

9:13

  第四,关于产业的布局。过去几年里面,上海头部企业的顺序发生很大变化,传统金融业、制造业都很强,但是我们看到市值,现在上海市值最大的企业都是互联网、新能源车、集成电路,这是好的方向。

  相对而言,我们国有企业过去的布局比较多的集中在传统的金融业和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要自己找思路,需要大家进行更多的支持和指导,让大家在新的领域加大布局。如何面对未来产业调整,我们现在判断未来新能源会推动整个能源革命。第二是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正在增长。第三块我比较关注的是和算力、互联网、大数据相关的数字技术,如果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去发展,会错过这个机会。

9:11

  第三,产业政策方面,我们注意到最近上海已经把三大支柱新兴产业的顺序做了微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已经把生物医药提到了第二位,和去年有微调,因为我们做这个行业比较敏感一点。

  我觉得这体现了上海的战略洞察力和调整的执行力的灵活性。其实上海还有一些产业,我觉得要重点关注,特别是最近中央提出来碳中和等,上海是否可以把这个领域作为新型领域考虑?包括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发电、垃圾处理,上海头部企业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而且总量比较大,这是在国际市场和国际政治经济领域里面受大家关注的领域,是否可以把这些领域当做重要的产业去研究一下,形成头部企业。

9:09

  第二,基础设施。我们现在强调“软”东西比较多,我觉得都是对的,包括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但是有一些硬的基础设施还是需要的。上海这个地方如果做基础设施投资,我们交通有它的优势,海运、水运,我们紧邻长江,比较好,但是我们陆上交通有一些障碍,北面有长江,西面有太湖,如果要辐射广大北部,上海高速公路、高铁也在建设,按照中心节点的城市来讲,恐怕还是要再提升。

9:08

  第一,上海如何成为“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关于块头和体量的问题。上海要成为“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首先得是头部城市,昨天我在小组会和大家交流,上海的人口占中国1.7%,GDP占3.9%,不到4%,低于纽约在美国的比例,远低于东京在日本的比例。现在全国的经济都在稳增长,求发展,今年调整成6%,我觉得是蛮欣喜的一件事情。

  上海要成为“中心节点”,在全国两个数字,人口和GDP的比例里面,是否可以在未来不断修订上海的产业规划,把这两个数字提升上去。要求上海精细,也要要求上海大气,大气要有块头和体量。

图说: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军。

9:07

  周军:各位领导,我发言的题目是紧随国家战略提升,不断调整上海的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关于“中心节点”的战略意义我不复述,直接提建议。

9:06

  第三,落脚点。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五型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和振兴转型的思路和抓手模式,在这个过程当中第一个落脚点恐怕是要提出政府管理职能的协同性改革。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过去条线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五型经济”是交叉、平行的集成模式,建议需要拿出当年引进外资N个部门变成一个部门,一个牵头,这样对“五型经济”解决发展会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落脚点二,企业发展的思想、方法和路径要倡导改革。根据我本人自己长期在企业工作,我们过去的优势和习惯在企业某一个点或者某一个环节的发展,要转变为聚焦核心能力和产业链集成式发展和一体式发展,不能是单打,点到点的发展,必须是点到线的发展,由线到面的发展,由过去以地方为半径的发展转变为以全球为半径的发展,过去只以上海高度为高度的发展,转变为以全球高度为发展,积极鼓励上海的企业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出上海,走下去,走到乡村,走到农村,面向全球,配置资源,要充分利用上海品牌的吸引力,集聚国内外优质的人、财、物等资源,用上海品牌的影响力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洲。

  落脚点三,防止企业在上海空转,形成城市空心化。集聚平台、渠道和通路,集成功能、资源形成集散的价值。

  落脚点四,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当中,率先出台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头部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配套政策形成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让“五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为上海下一轮转型升级和第二个百年发展的新起点、新样板。

9:05

  第二,着力点。我们从企业实际来看,对“五型经济”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要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具体着力点的抓手就是要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头部企业,并以此来培养上海企业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与交流,在内循环和双循环中实现“五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简单做了一个统计,中国现在跨国公司一百强里面,上海只占9家。如果在“五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上海能够着力把世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上海本土跨国公司培养起来,作为双人驱动“五型经济”发展的话,对上海来说“四大功能”的实现就有了载体和落地,这是我说的第二点,培养、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9:04

  第一,“五型经济”在上海发展,从企业角度来说,它的着眼点,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尤其是中美贸易战和疫情以后,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个情况下,市委提出“五型经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觉得要做强做优“五型经济”,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期望上来思考和谋划,实现操作路径和方法上要在四大功能、五个中心、四大品牌统一上来做文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利于形成上海国企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着眼点。

图说: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

9:03

  童继生:我来自东方国际集团,叫童继生。作为一个企业家,今天这个专题发言我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从企业的考虑,在这个命题下,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怎么做,我想讲三点。

9:02

  主持人金兴明: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发展,新冠疫情持续冲击的形势下,上海如何通过大力发展“五型经济”,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需要广泛汇聚智慧,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今天,我们通过政协专题会议形式,聚焦这个议题,广纳群言、广谋良策。第一个请童继生委员发言。

图说:会议主持人,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

9:00

  主持人金兴明: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根据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日程安排,今天上午举行专题会议,我们这组专题是做强做优“五型经济”,“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各位委员,各位同志,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共上海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率先提出要做强做优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的“五型经济”,明确了多型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为打造上海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