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环球 > 正文

中以建交30年之际,亲历者与学者们这么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佳烨     作者:王佳烨     编辑:吕倩雯     2022-01-26 09:46 | |

1月24日是中国与以色列建交30周年纪念日。早在1950年,以色列就承认了新中国,为何40多年后两国才建交?上海学术界在中以交流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进入“而立之年”的中以关系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当日,“纪念中以建交30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中以建交亲历者与从事中以关系研究的学者们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方式,追忆往昔、展望未来。

图说: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下同)

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当时在外交部分管中东事务,是中以建交谈判的亲历者。杨大使说,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但受朝鲜战争和亚非会议后中阿关系发展等国际因素的影响,中以建交进程延滞。上世纪80年代末,地区形势缓和与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令中以建交提上了日程。1991年12月底,他受邀秘密访问以色列商谈建交事宜,双方就建交公报达成了一致。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利维访华,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签署建交公报,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曾随杨福昌一同赴以参与建交谈判,中国和以色列建交后,他两次参加时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华接待工作。“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以色列坚持不同台湾建立任何官方联系,非常有原则。”吴思科说,这也使得双方在建交公报磋商时非常顺利。

图说: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左上)、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右上)、新华社前副社长高秋福(左中)、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右中)、以色列驻沪总领事爱德华·夏皮拉(左下)以及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健(右下)在发言中

新华社前副社长、时任中东分社社长的高秋福是中以建交前最早进入以色列的中国记者之一,他回顾了中以建交前三次访以之行。1990年下半年,以色列联合政府破裂、西方对华制裁等不利形势出现。通过实地多方采访,高秋福了解到以色列高层始终坚持尽快实现中以关系正常化。“我们把了解到的情况报回国内,据后来的回馈,这些情况对解除国内的担心发挥了作用。”

“现在大家都知道,上海在二战期间拯救了数万犹太难民,位于虹口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每天都接待许多参观者。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这些还鲜为人知。”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讲述了上海学术界在挖掘历史、开展犹太学研究以及对以学术交流方面作出的努力,这为中以、中犹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铺垫和支撑。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和上海的民众在20世纪最黑暗的时刻为我们提供帮助。”研讨会上,以色列驻沪总领事爱德华·夏皮拉高度评价了中犹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历史佳话。他强调,30年间,中以关系因种种复杂国际形势而经历了起伏,但相互尊重和友谊的基石一直坚实,期待借中以建交30周年契机,推动双方在经贸、文化、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更加持久、健康、长远。

图说:上海会场合影

展望中以关系未来发展,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健认为,双方要立足中犹友好历史根基,克服外部因素干扰,发挥各自优势,推进合作共赢。

研讨会上,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李伟建研究员以及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余建华研究员、王震研究员、虞卫东副研究员、汪舒明副研究员等从人文交流、第三方因素、科技创新、形象塑造等视角讨论了中以关系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本次活动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和上海世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