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立春,逐梦冰雪,未来可期。
昨晚的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传统与现代交融,科技与古典并存……体现了唯美浪漫的中国式情怀和古典传统美学意境,被刷屏网络,评为“开幕式中的天花板”。
15,000名观众现场观看,3000人进行现场演出,双奥导演再一次惊艳世界。今天上午,张艺谋出席了北京奥组委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作为一个创作者,我通常不愿给自己打分,但我要对昨晚开幕式的团队打出100分!”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图说:张艺谋(中)参加线上发布会 厉苒苒摄
坦言昨晚的开幕式充满创新,张艺谋细细诉说,自己最得意的地方以及未来的计划……
节气倒计时
中国的古典魅力从开幕式演出的一开始就呈现,开幕式倒计时用到了中国传统的24节气。在24节气的流转中,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满目绿色在鸟巢中央涌动滋长。一丛新绿在中央萌芽,预示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恰与冬奥会开幕当天的节气相符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充满了生命力。
用24节气倒计时的创意并非一蹴而就,“我们把差不多的两年时间用在了创意上,讨论各种各样的东西。”总导演张艺谋透露,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位演员击缶倒计时的种种画面,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今年,冬奥会开幕式决定不采用“人海战术”。
有一天,灵感悄然从纷乱的思绪里发芽,张艺谋发现,2月4日正好是立春。同样是数字,他立即决定采用24节气,从24开始倒数。
这很独特,是中国的24节气、是一种古老的关于岁月的算法,把中国文化进行一次普及。这个创意让导演组非常兴奋,“开幕式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定义。”
一叶知秋燃烧浪漫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数千年前,诗圣李白的描述在开幕式的现场,变成了现实。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就是最后的点火。
雪花台并没有熊熊燃烧,而是一个火炬就那样伫立在最中间,发出“微光”。奥运圣火如豆微光闪烁,渺小但却坚强。很多人直到开幕式结束后,都还在纳闷:这就是点火?
对此,张艺谋的回答是:这恰恰是最能体现中国式美学的地方。
在他看来,这次主火炬的点燃方式其实是“一叶知秋”。一个小小的手持火炬,一个小小的火苗,想到的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人类熊熊燃烧的激情和浪漫。
图说:火炬点燃 新民晚报记者李铭珅 摄
“中国艺术讲究含蓄和留白,类似这样的微光,恰恰能给人更多想象。”在张艺谋的设计中,这抹微光正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在远古的时代,火种是非常珍贵的,所有人都会围绕周围,火种的绵延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这次不再像过去那样谈五千年,谈我们曾经璀璨的过去和历史传统文化,2008年还有非常强烈的这样的愿望,说我们有很多家底,我们要让你知道,要介绍自己,敞开大门。但是这次不一样,今天中国在国际地位上,在国际世界中,大家都懂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其实更要敞开我们博大的胸怀,表现的是‘我们’。所以整个开幕式,角度从‘我’转向‘我们’,我认为是一个飞跃,表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
创意理念表现了温暖,表现了一起向未来的创意理念。“和2008年比起来,尤其是点火环节,非常具有创意。这意味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剧透闭幕式
在张艺谋看来,开幕式的最大特点是创新。它有很多创意的点,它的规模不是最大的,表演也不是最多的,但创意理念表现了我们一起向未来,表现了人类在一个艰难时刻的那份温暖,“那会给我们一起面向未来的勇气”。
“我们简约的是流程,但是我们突出的是运动员。这是昨天开幕式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把最多的时间留给运动员,简约的是流程、表演和其他方面。“让运动员去展示自己,体现了奥林匹克最主要的精神。”
冬奥会开幕式获得巨大成功,这让不少人开始期待同样由张艺谋执导的冬奥会闭幕式。今天上午,在发布会上,张艺谋透露,整个开闭幕式演出团队昨晚已经完成了转换,“已经开始投入闭幕式的彩排中。”他透露,闭幕式将更多服务运动员。
其中,最让他自豪的部分将是一个双奥瞬间的重现。“我们会重现一个2008北京夏奥的瞬间,希望这个时刻呈现穿越历史、打通大家的感觉。希望这个是亮点。”
(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厉苒苒 北京今日电)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