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中,全国支援武汉的队伍里还有不少医院管理者的身影。他们对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危重症救治、多科室协作都有很多不一样的思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援鄂医疗队总指挥马兴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方舱医院的出现改变了武汉新冠肺炎的医疗模式,加速了患者的收治,有效遏制了传染源,减缓了疫情的蔓延。方舱医院被誉为与病毒赛跑的生命之舱。方舱医院患者的日常生活点滴也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清流哥、广场舞、抖音直播等,让大家看到了真实的方舱医院。”马昕说。
刚开始病人来到方舱确实不习惯,医生和护士经常进舱去劝导病人。“治疗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另外,在方舱医院内,还配有一些心理医生,可以听听病人的想法,帮他解决痛苦。”除了面对面的沟通,马昕也分享了一些其他的医患沟通技巧。“在防护服上面除了名字和单位,我们也会写点别的。刚开始是武汉加油,后来有人在上面画画,甚至写了很多心情和感受。有的医生写了:我想吃热干面,我喜欢周黑鸭。病人看到,会觉得很生活化。这缓和了紧张气氛,也是一种沟通方式。”随着方舱医院逐渐成熟,互联网沟通也成为了医患间沟通的新渠道。医患群内,病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
在患者的关系营造中,马昕提到了发挥党员作用在患者间成立党支部。“党员同志开始调动,带着其他病人一起帮助护士发饭,帮助清洁工清扫卫生。”随着各种简单的娱乐活动在方舱医院内流行,医患关系、病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亲密。“很多病人和邻床之间仿佛邻居,有些病人说在这里体会到了儿时的邻里感。我觉得方舱医院不仅仅是一个医疗模式,可能也是一个小的社会模式。”
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除了进驻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外,不少华山人还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监护室。作为总指挥马昕介绍了当地目前的重症救治情况:“2月10日当晚开始收治病人,第二天30张床位收满。全市27个危重症病人气管插管,3个上ECMO,14个病人需要做血透。我们不仅是多学科团队,还是多医院团队。17支队伍的麻醉科医生集中在一起,形成插管敢死队。除此之外,总院调来的呼吸治疗师发挥了专业的作用,还有一些医护人员成立了护肾保肝队。目前第一例上ECMO的病人已经撤机,接下来将重点关注剩下的危重症病人,让他们转危为安是下一步我们重点攻关的内容。”
整理:见习记者 张泽茜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