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上海两会 > 正文

代表委员们热议:如何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方翔 杨洁     作者:方翔 杨洁     编辑:张家愉     2021-01-26 11:09 | |

【热点关切】

很多老人使用“老年机”,即使能够使用智能手机,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app,往往眼花缭乱,不能准确找到所需。

“互联网+”热潮下,很多人都使用扫码支付,现金量少,也加剧了老人换取现金的不便。

家庭子女对老人的陪伴有限,教老人学习新知识的时间不多,更有子女见老人记性不好便不耐烦,使得很多老人虽然困惑不懂,却不好意思多问。

图说:出租车驾驶员出示电子驾驶证。张龙 摄

【两会回应】

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供给,营造老年群体学习互联网的氛围。号召动员广大老人的子女强化孝心意识,加强对老人耐心细心的陪伴,教会老人生活新知识,学会使用互联网相关职能产品。

注重运营软件的设计,充分考虑老人这一庞大群体。有针对性的制定服务app,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服务。

互联网技术应用,应充分考虑多元化需求的特征。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痛点”、“难点”细化方案并落实,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与时代同行。

上海是全国首个提出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城市。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如何纾困老年人“数字鸿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数字红利”,成为了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图说:患者与医生在互联网医院手机端连线视频。徐程 摄

加强以人为本的数字包容

去年春运期间,一位老人为了买一张回老家的火车票,跑了6趟火车站。然而,他每一次都抢不到票。无奈之下,他对着工作人员下跪磕头,只为一张车票。有人提醒他:“你可以上网买呀。”大爷听后崩溃道:“俺不会。”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惠强在谈起“数字鸿沟”时,说了这段让自己心酸难过的一幕。他还曾见一对老夫妻在街上叫出租车,因为不会叫网约车,老夫妻俩只能看着车辆呼啸而过,无奈无助地等待。

“这些在年轻人眼里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习以为常的一切,对于老年人来说,却像是另一个世界,是一条跨越不了的鸿沟。如果没有人停下来、伸出手去帮帮他们,他们很可能永远过不了这道坎。”郑惠强代表指出,城市数字化转型要面向社会领域,突出社会属性,应当服务整个社会群体,带上全体市民,特别要关注“数字弱势群体”。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实现“数字包容”,而不是加剧“数字鸿沟”。 

为此,郑惠强代表建议,要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数字化能力,采用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倡导信息化免费服务,使老年人真正接触数字、走进数字化;加大对老年群体智能化数字的研究,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研发人员开发适老化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部门结合科技和产品的新进展,及时调整相关政策规定,更好地服务于老年群体。

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丽萍指出,相关政策规定在制定时就应充分将“数字弱势群体”纳入考虑范围。“出现问题后才解决,叫‘补漏洞’。在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服务的过程中,要重视政策制度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多换位思考。每推出一类新型服务方式之前,要想想对于老年人而言可能会遇到哪些困境,提前想好对策。”

上海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沈永铭认为,建议允许年满60周岁的病患本人采用拨打电话及前往医疗机构办理的方式挂号。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志愿者服务,重点帮助老年人进行扫码打印报告等服务,同时保障申请过程的简易性和普惠性。

图说: 郑惠强代表。刘歆 摄

深化兼容并包的服务模式

作为基层代表,市人大代表、闵行区华漕镇党委书记吉玉萍对社区老人遇到的“数字鸿沟”同样深有感触。

在闵行区华漕镇西郊虹韵居民区,为方便群众出行,同时破解飞线充电问题,辖区内的两个小区安装了电瓶车智能充电设备,可以同时为200台电瓶车充电。通过手机扫码,使用者就能为电瓶车付费充电。但很多老年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不会使用相应app,无法享受到智能设施带来的便利。“后来,这一智能设备在扫码付费的基础上也推出了刷卡使用的功能,到居委办卡就能享受到同样的服务。”

这就是应对“数字鸿沟”的一个案例。吉玉萍代表认为,“传统服务方式仍需保留,比如对于不会扫码或不方便扫码的老年人,扩大身份证件、社保卡、老年卡、医保电子凭证等证件通用范围等。”另外,吉玉萍代表建议,专属老年人服务通道还需打通,主要是设立无健康码通道,以及各类生活服务优化老年人绿色通道等。

郑惠强代表同样建议,应提倡鼓励为老年人专属的公共服务,别让老人因手机支付、扫码、刷脸等新事物而“寸步难行”。“从技术上看,在现有的体系构架上可以优化形成‘适老版’,代价不会很大。从市场上看,银发市场潜力巨大,适老化改造的切入点也很多。可见,为老年人推行便利化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全能够并存。”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捷鑫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桃旭提出,城市数字化进程应以人为本,科技赋能,体现上海数字化转型的关怀和数字化技术的温度和情怀。章桃旭建议,社区可以给老人配备定制的智能手环,可以显示时间、步数、心率。遇到困难,老人只需一键求助,设备便可自动向后台系统报警,数分钟内社区工作人员和保安就能及时赶到现场救助。

图说:吉玉萍代表。 刘歆 摄

构建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

吉玉萍代表建议,政府、社会、家庭同向发力,动员家庭成员、社区服务人员、志愿服务组织、老年大学等对老年人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加强防网络诈骗、电子通信诈骗知识宣传,帮助老年人掌握防骗知识技能;构建老年人终生学习教育体系,帮助他们有更多路径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许丽萍代表建议,要倡导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合力发挥作用。“政府除了提供基本服务外,还可通过政策导向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应持续发挥志愿者作用,尤其是组织好学生志愿者队伍。”她还特别提到了亲情纽带的重要性,“要倡导尊老爱老的家风,家庭中的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父母、长辈跟上时代步伐。”

“我们很快将迎来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更辉煌的成绩,我想我们的数字化一定要有温度的。”来自侨联界别的上海市政协委员章桃旭说,加强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上海推动数字化城市进程的温度,“比如说中老年人用了一辈子、熟悉的传统银行卡支付,我们现在要推进网上支付、手机支付,不能落下他们。”

图说:许丽萍代表。刘歆 摄

打造适老普惠的数字场景

上海正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作为深度老龄化的超大城市,必须以数字化推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养老、就业、社保等基本民生保障,使之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成员、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计划财务处处长张蕴建议,探索建立独居高龄老人基本生命体征动态监测(如心跳、血压等)和预警救助系统。借助具有动态监测功能的随身设备(如智能手环等),实时监测老人体征数据,利用医疗系统大数据分析设置相应预警值,一旦触发预警,系统自动提醒监护人或基层社区组织,以利于及时提供帮助或救助。打造适老、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方式,体现城市温度。

今年上海“两会”上,民盟上海市委提交的一份提案建议政府做好“托底”,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并以技术提升供给,普惠各类老年人群。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的各项教学手段,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做好老年教育资源更有效的聚集、调配和推送,推进老年教育在基层不断延伸与覆盖,鼓励全社会多开发“申程出行”之类适合老年人使用的app。

新民晚报记者 方翔 杨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