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全国两会 > 正文

明月谈 | 最后一丛小麦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沈月明     作者:沈月明     编辑:包雍尔     2021-03-05 09:09 | |

在昨天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我学到了一个新词——“种质”。万建民委员表示,目前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正在加紧建设,今年建成后可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图片来源:东方IC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但我觉得来得有点晚了。

种质其实就是种子。而中国的“种子危机”已经讲了好多年了。经常拿来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5000多家种子企业比不过美国一家孟山都。目前我国大量农作物种子依赖进口。比如东北和黄淮海的玉米,基本是美国和德国品种。原因很简单:抗病强、产量高。有人担心,哪一天外国突然不给我们种子了,或者价格高出承受能力,回头一看,自家的种子又都没了,那真是要命的事。

每一个农村长大的人,对种子都有天然的感情。几年前差不多这个时节,我随母亲到田头看看。她指着河边一丛大概两三个平方米的麦苗说,这个是老的麦种,就剩这点了。我听了有点伤感。这样的小麦,爷爷奶奶吃了一辈子,晚年的主食就是这种小麦粉做的“麦粞粥”,两个人都活到近百岁的高龄。然而如果不是我母亲仍然在她“拣来”的一块坡地上勉力维持,这个传统的麦种某一天就无处可寻了,因为所有的规模种植,都不会种这种产量很低的小麦。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我的理解中,种质资源库,除了保障粮食安全,还应充分考虑到对中华农业文明,对国人乡愁记忆的保护。除了填饱肚子,我们还希望尝到祖祖辈辈传承呵护的好味道。发达国家都有小心翼翼保护本国传统农作物的做法,这其实是和保护大熊猫、保护珙桐一样的事。

沈月明/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