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话题 > 正文

与25部经典里的上海相遇,这场大赛期待“斜杠式文学批评”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赵玥     2021-11-22 19:40 | |

“我喜欢‘斜杠青年’,也喜欢‘斜杠式的文学批评’。”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说。“我们鼓励年轻人更多接触上海产生的经典作品和经典作品里展现出的不同时期的上海,就是希望以上海文学的文脉和力量,助力这座城市确定自己的文化气质和文化性格。” 新任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作家陈丹燕说。日前,“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21~2022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宣布启动,许多作家学者纷纷对品读经典,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图说:发布会现场 官方图

“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自2015年发起以来已举办三届,大赛组委会从入选《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的作家作品中选出25部,在华语文学网开辟专区,提供电子阅读版本,邀请参赛青年学子从中任选一部精读,并撰写具有独立见解的书评,三届以来收到来稿5000多篇。

评论家、上海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介绍,本届的品读目录多了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品读文章有不少关于鲁迅,比如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冯雪峰的《鲁迅回忆录》、巴金的《怀念鲁迅先生》等,它们或是论文,或是回忆录,或是随笔,以不同的形式回想或纪念鲁迅。“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这样一个以品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为主的大赛谈论鲁迅,纪念鲁迅,是应有之义。”二是延续上海地域特色和文脉,如阳翰笙《万家灯火》、于伶《夜上海》、夏衍《上海屋檐下》、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都是以上海为题材或背景创作的,引导青年学子探讨在现代文学精神的形成和融汇过程中,上海这座舞台到底贡献了什么。同时,今年还有意加重了非虚构创作的元素,相比小说,以散文为主的非虚构作品也是新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成就之一,如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陆蠡《囚绿记》都是现代散文名篇。

“举办品读文学经典大赛的目的,是为了正本清源,推动青年人接近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养成品读经典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文学评论的后续梯队。”回顾前三届大赛,王纪人透露每届均有来自国内大部分省市乃至海外华裔的稿件1500余篇,大赛评委会从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25篇,第二届增加一篇特别奖,奖励海外华文青年学子的优胜作品。“获奖者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和硕士生,以文科生为主,也有理工生,少数为在校中学生。按照规定前两届均在25周岁以内,至第三届放宽到30周岁以内。”他还记得,第一届有一位“90后”一等奖获奖者,当时高二,说初中时都读网络小说,到了高中找经典大部头来看,结果收获颇丰。

“文学批评本身就有其多样性,如果只走一个规范,会压抑它的生命力。”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说,大赛提倡的是一种“新概念”,甚至是一种“广概念”“无概念”的评论方式。他希望,大赛能够让更广大的年轻学子充分发掘文学经典的价值,以契合当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阅读经典、推介经典,进而谋划经典,使文学经典成为当代青年增强文化自信的一条重要途径。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