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话题 > 正文

过年不光有吃饺子,我们的春节可以过出更浓的中国味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吴翔     作者:吴翔     编辑:赵玥     2021-12-06 16:39 | |

图说:以往“我们的节日”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走三桥,除百病”“摸庙门,保平安”“吃年糕,年年高”“百叶包肉,吉祥如意”“炒菜芯,讨彩头”……又近年关,中国年正在悄悄向我们靠近,在“过年”的进程中,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地方民俗以及它的涵义?日前,“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文化培训在上海数字文化馆云上举行。

“不要一过年就全国各地都吃饺子,各地都有关于吃的习俗,比如江南一代吃糕、团,还有很多过年的食品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市群艺馆副馆长吴榕美表示,正值新年到来前夕,市群艺馆与华师大开启了共同策划的系列民俗文化培训,计划用三年时间,希望更多的群文工作者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民俗文化推广到更多的百姓文化生活中去。

第一课“江南文化之根——稻作鸟文化——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第二课“春节的日常生活文化——二十四节气之春的生活方式——春日活动艺术设计”、第三课“二十四节气之夏的生活方式——夏日活动艺术设计”、第四课“端午节的日常生活文化——传统节日民间工艺课堂与互动”……本次培训共精心设计了八个课程,按照一年四季分为四次集中培训,每次都提前一个季度让大家了解下一个季节的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前两次课程于12月2日、3日讲授

在第一堂讲座中,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陈勤建在第一课中用详尽的田野调查资料讲述了江南地区从稻作生产中萌发了鸟崇拜、太阳崇拜,并反映在江南建筑、服饰、民间文学等上面;讲述了为什么江南民居的门庭、屋脊、飞檐随处可见飞鸟?为什么我们结婚是送喜蛋?“羽化成仙”“东道主”“东家”这些词从何而来?为什么“鸟是江南文化形象代表”……

市群艺馆音乐指导、群星奖获得者孙彬彬听了讲座表示很有收获:“远古江南先民以鸟为自己的图腾,听完讲座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解了这些,让我对理解和传承江南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找到了自己文化的根基。”这也让她开始反思过去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对民间文化涉猎不多,希望能在今后的创作中,多借鉴、吸收一些民俗民间文化,创作出更多反映江南文化的优秀作品。

据悉,“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文化培训邀请参与授课的老师们都是在这一领域内深入研究并取得成果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的已近耄耋之年,有的长期身处“深闺”里,把他们请来,是希望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群文工作者,不能让民俗文化成为绝响。

(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