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申动|一个人与一座城的网球20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华心怡     作者:华心怡     编辑:吴旭颖     2021-12-18 12:28 | |

万源城乐斯生活会馆四楼,藏着两片网球场。周边来打球的,都慢慢成了死忠粉,因为“这里是离天空最近的球场。”蓝天、白云,一抬头,便是天大地大的心胸开阔。这里,还藏着城开CTP网球俱乐部。CTP意为"Club of Tennis Power"(网球力量俱乐部)。网球力量是什么?俱乐部主理人、沪上著名网球推广人、上海市网球协会副会长李耀这般解释:“网球的力量是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20年,从“上海网球123计划”到小而精的网球俱乐部,这是李耀与网球的倾情对话。一个人的轨迹,浓缩这一个时代的轨迹,他的网球故事里,是上海这座城市卓越向前的书写。

图说:李耀 受访者供图(下同)

一心一意的“负心人”


20年前,李耀三十出头。从小打篮球,算是个体育科班生。进了大学,却对网球着了迷,“看到网球队的装备,感觉特别酷。”他“辜负”了篮球,从此挥汗网球场。李耀一个人练球,天天对着墙壁可以打上几个小时。看见网球队的同学,不管是谁,便拖着人家来一场。到后来,网球队的队员看到李耀,转头便“躲”。

    毕业后,李耀分配进了灯具厂,坐过办公室,又去过三产。但他,总感觉“没劲”。2001年,李耀放弃了“干部编制”,打算凭自己的兴趣谋取新生活,周围的人都说他“脑子坏了”。但正是这个决定,让他从“上海网球123推广计划”开始了自己生命线新的起始。“最困难的时候,我是光杆司令。”一张桌子,一台电脑,满腔热血,就这么干起来了。策划是他,外宣是他,招商是他,跑腿是他,布置场地还是他。“网球123”是李耀一个梦想。“当年因为高尔夫的势起,美国的网球人口流失严重,美国网球协会便制定了一项科学有效的网球人口培养计划。”参照这一计划,再结合现实,便有了上海的“网球123”。“20多年前,网球在上海是桩新鲜事,网球场也难以寻觅,我就想着怎么能让人们知道网球,喜欢网球,进而参与网球。”青少年、高校、社会,三大板块成为李耀的突破口。“乐趣、交友、健身”,他的努力影响了太多人。多年以后,上海逾70所大专院校,已有半数开设网球课,选修人数超过3000人/学期,“网球123”在2002年-2015年间举行大学网球推广和赛事168项,而其部署的学校快乐网球,其中专业支持PTR网球教学系统让全市更多青少年了解、参与网球运动。声势,越来越大了。2015年大学生网球联赛,覆盖20所高校,数十万大学生参与。而上海网球大师赛之前的业余网球大师赛,也是“网球123”的重头戏,让业余选手到费德勒、纳达尔打球的中央球场一展风采,想想都叫人激动。这下,李耀感觉“有劲”了。

    一个人能成事?“我只是比别人更专心,更坚持一点。”李耀对网球的“一心一意”有了回报,他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先有网球大师杯在上海的举办,后有网球大师赛的落户,网球文化的积累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使这项运动的兴起变得水到渠成。我是幸运的。”

图说:CTP网球俱乐部成员合影

“坐下来”才能打好球


毫无疑问,上海顶级体育赛事以F1与网球大师赛为代表。20年深耕,让这座城市的网球文化变得浓厚,精专。而“上海网球123”的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前,是我们要拉人来网球场,让他们接触,让他们认知网球,而现在则是让这些留在球场的爱好者获得更好的体验。”精品职业赛事是金字塔的顶端,而底座的庞大与坚实则要依靠业余网球的蓬勃。俱乐部,便是业余网球的核心。

俱乐部,是个性化,私密化的。在国外,成熟的网球文化以俱乐部为个体,彼此交流、分享、对抗、进而共同繁荣。20年后,上海几乎每个区都有了自己的网球协会,各类比赛各项活动的展开也从政府推动转为市场主导、政府支持,自主规划。上海,终于准备好了,走进真正的网球本真。“在上海,活跃的网球俱乐部越来越多,有些俱乐部还会自己建场地。我们要做的就是服务,这是各行各业比拼的关键点之一。”

付琳是原四川省队、国家队队员,家住俱乐部附近。球场装修后对外开放,她便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来打球。“我见过不少俱乐部,但CTP真的很特别,不同的人打理就会有不同的俱乐部,其实俱乐部表达着不同的人的个性。”付琳还会参加CTP妈妈团的活动,“那些新手妈妈打起球来的尖叫声,非常震撼。”

图说:CTP网球俱乐部活动现场

用李耀的话说,真正享受网球,打好网球需要“坐下来”。两片球场间,CTP打造了云顶露台,沙发、烧烤台,阳光房……进入储藏室,装满各类好酒的酒窖、塞满牛排的大冰箱……一周两次的聚会,是会员们的期待。“打完球也不想走,坐下来和朋友们谈天说地。”好球,好酒,好朋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打球的第一阶段是总想赢对手,当然这并没有错,但后来你会发现总会人外有人,这个时候只需与自己对话,赢是开心,输也是开心,享受比赛过程,才是更高的境界。”俱乐部其实是老友俱乐部,志同道合,才能走到一起来。

别以为CTP只是“吃喝玩乐”,正经事干起来也是专业领先。章维维第一批报名参加俱乐部的培训,两个女儿从今年2月起在此受训,时常陪练,她也被现场气氛所感染,约了自己的好友来学球,之后又帮丈夫报了名,“现在我们一家四口都在这里打球,最大的感受是快乐。我女儿回家经常纠正我的动作,以后等她们长大了,我练得更好了,非常期待与孩子们的网球对话。”CTP还与周边的学校合作,免费为小学生带去每周两次的网球课,而初高中生更是可以到CTP来进行提高课程。

关于网球,从空场地到抢场地,上海走了20年。下一个20年,李耀仍是信心满满,“青少年,女子网球,大学校友会将是我们网球123下一阶段的侧重点。不管是123还是CTP都会强调精神意识的东西,到最后一切都关乎于人。”李耀和他的网球123,以及如今的CTP,是这座城市变迁的符号,很多包容,很多奋起,当然成功。(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华心怡)

图说:CTP网球俱乐部活动现场

记者手记|一生追“球”


认识李耀很多年,难得的是,从开始到现在,谈及网球,他眼中始终有光。

李耀的老朋友很多。“城开”是李耀的老朋友。业余赛中名气在外的“城开杯”已经走过了20年,他们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相遇,彼此坚持不断进步,将网球作为服务社会呈现企业文化的载体。CTP成立,夏磊成了第一拨入会的会员之一。2017年离开电视台的荧屏,夏磊如今是“行走课堂”的出品人。16岁开始打球,来上海后结识李耀,“这个俱乐部真是满足了我的全部愿景。网球是一种媒介,CTP将其外延不断扩大。”不足一年时间里,李耀只发展了不到30个会员,他想做的是精品。CTP有个不成文的共识,新会员需要由三位老会员共同举荐才能通过。这样的模式,没有成熟的网球消费群体和网球文化的积淀,是难以运作的。

李耀常常说自己感恩。是的,人和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的推动。这20年,上海给予我们做梦,做事的勇气,包容我们的失败,拥抱我们的成功。网球在上海的蓬勃,只是千千万万新气象中的一个缩影。一生追“球”,不仅靠胆识与智慧,也需机会的成全。(华心怡)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