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娱圈 > 正文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老古董有新人学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江妍     2017-05-17 12:27 | |

  坐落于幽静的汾阳路上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内,聚集了顾绣、绒绣、剪纸、面塑、竹刻等多种非遗项目,基本涵盖了上海本地急需保护的传统工艺品种。昨天,上海文广局就近年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总结介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16年5月起实施,一年来,非遗文化已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FullSizeRender(1).jpg

图说:江南丝竹表演 图IC

  启动非遗记录工程

  上海先后制定出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认定、公布了五批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传承人。现有国家级项目55项(单项63项)、市级项目220项、区级项目400余项;国家级传承人94名,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700余名,还启动了非遗记录工程。目前已有《上海田山歌》《江南丝竹》等42部丛书分卷出版面世,《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于2011年上海书展上正式首发。《顾绣》《嘉定竹刻》等41部高清系列专题片亮相银幕。完成了陆春龄(江南丝竹)、戴明教(顾绣)共5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录工作。还计划摄制一批反映海派文化特色、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综合性高清纪录片,面向全国和世界推介上海非遗。

FullSizeRender(1).jpg

图说:赵子平的海派剪纸作品 图IC

  培养非遗年轻传人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海派剪纸传承人赵子平的工作室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一楼。四周挂满了赵子平和弟子们的作品。赵子平在迄今为止的50多年剪纸经历中,得到了前辈、工艺美术特级大师王子淦的真传。海派剪纸是即兴表演,允许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把主题表现得很突出。剪纸作品还要讲究有寓意,尤其讲究线条,很讲究刀工。“看到的东西就要用剪刀表现出来,与当下相结合,把丰富的想象力变成剪刀下的形象,剪出来每个都是原创。”赵子平强调,学习剪纸,从动剪刀开始到正式剪必须要学习四年以上,他指着面前看起来十分年轻的女弟子说,她已经从事剪纸11年了,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又到工艺美术博物馆学习三年。

FullSizeRender(1).jpg

图说:顾绣多以宋元时期的名人名画为底稿,绣在真丝绡上 图IC

  入门需有高等学历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副馆长陈毓其介绍说,每一个进入馆里加入非遗传承的年轻人,都必须首先具备大学学历,然后才进行专业选择。在二楼更加宽敞一些的顾绣工作室里,正在埋头绣工的徐祯璐就是大学文博专业毕业的。此时,徐祯璐手上正在绣的一幅作品是南宋画家吴炳的《竹雀图》,这幅25厘米见方的花鸟作品将耗费徐祯璐8个月的工作时间。徐祯璐告诉记者,顾绣多以宋元时期的名人名画为底稿,绣在真丝绡上,因此从布料染色到丝线染色,都需要她自己完成。“现成买来的丝线色彩过于艳丽,不适合顾绣淡雅之风。“

FullSizeRender.jpg

图说:青浦田山歌是国家级非遗“吴歌”的一支 图IC

  青浦田山歌进校园

  随后,记者来到青浦朱家角镇,在这里,听到了一曲原汁原味的青浦田山歌。青浦田山歌是国家级非遗“吴歌”的一支。这次来唱的一支歌队由6位歌者组成,年龄都在70到80左右。80岁的歌者吴惠其告诉记者,自己十六七岁时就开始唱田山歌,喜欢一边插秧一边唱歌,田山歌中不仅有叹息劳动辛苦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情歌,他自己的妻子就是因为在田头被他的歌声吸引,进而相识,就把已定下的婚约退了,与他结成伉俪。田山歌的曲调没有一定的成规,更无法落到笔尖,传承方式就是依靠歌者之间的口口相传,“现在的年轻人不太会唱啦。”青浦区文广局局长周思琴告诉记者,青浦有田山歌进校园的项目,6所学校专门请了传承人为孩子们教唱田山歌。“青年人和孩子是重点推广对象,如果他们不喜欢,田山歌就没有了未来。”(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FullSizeRender.jpg

图说:剪纸作品要讲究有寓意,尤其讲究线条,很讲究刀工 图IC

  【马上评】非遗“活”起来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一年了,其中特别强化了“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它不应该是死去的历史,如何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持续的生命力,不断繁衍生存下去,这才是活态的保护,也是最行之有效的保护。

  上海的非遗项目,最具特色的是近代工商业文明遗存,它们与上海都市社会中老百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旗袍、金银器制作,毛笔、墨的制作,剪纸、乐器的制作才能在百年历史中发展得灿烂夺目。

  让非遗回归生活,接轨现代,让传统遗产融入现代城市的肌理,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就需要在年轻人的心里播下非遗的种子,使非遗传承进入知识普及、技能培训、学术传播等更为深广的领域,成为“活”的文化,活在人们的日常,也活在一代代人的心里。(徐佳和)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