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怀着种种的不确定,我们步入了2021年。现在,我们总算看清了它的全貌。
新冠疫苗的投产和一系列变异毒株的出现,让各国抗疫经历了起伏。全球性的通胀预警,又让各国从疫情中逐渐恢复经济的努力受到冲击。2021年,人类并没有能够如愿迎来“后疫情时代”。
而今,面对“威力”不明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各国不均衡的经济复苏进程等诸多挑战,我们又将以怎样的心境迎接2022年,携手再出发?
努力走出阴霾 但未来仍有太多不确定
2021年上半年,世界各国都在尽其所能,努力走出新冠疫情的阴霾。
当时,全球经济正增长5.8%,其中中国经济增长8.5%。
然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下半年突然出现,打乱了许多人对未来的期许。
集诸多变异于一身,传播力超过此前的“德尔塔”毒株,似乎会让人二次感染新冠,是我们目前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有限的认知。但它究竟有多“毒”?不确定。
就在人们以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病例普遍症状较轻来自我安慰的时候,收到了一则坏消息——英国已出现了至少一例“奥密克戎”死亡病例。
“奥密克戎”,究竟会加速疫情的结束,还是会掀起又一轮汹涌疫情?在我们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掌握更多信息之前,一切都是猜测。
图说:欧洲联盟官员预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将在2022年1月中旬成为欧洲主要流行毒株。来源:GJ
同时,沿着新冠疫苗获取能力这条断层,自4月开始,各国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逐渐分化成两个阵营。疫情又放大了全球供应链的痛点,紧接着供应链危机发酵、能源危机再现、通货膨胀持续,它们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此时或许只是冬意渐冷,但对于更多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一个难熬的整年。
在经历了20年战争之后,又遭遇美国撤军后持续的制裁,“群山之国”阿富汗的人民正在经历“雪崩般的饥饿和困境”。短短几天就价格翻番的馕饼,已经让许多阿富汗人承受不起。寒冬已至,民生如此困顿,如何才能够避免极端恐怖势力趁机卷土重来?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伊核协议相关方的谈判还将继续,但最直接相关的美伊双方彼此依旧缺乏信任。即将迈入2022年的大门,倘若各方依旧“原地打转”,对伊朗本身、对波斯湾的地区形势而言,又将是一个怎样的信号?将在2022年举行中期选举的美国,又将为内政对外挑起怎样的事端?
而在告别了“铁娘子”默克尔之后,俄欧、中欧、美欧关系开始了一段新的磨合期。当下,俄欧关系跌至冰点,但过完这个寒冬之后呢?
世界彼此相通 合作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2021年,我们留下了不少遗憾;2022年,我们又该如何治愈?
已经持续了两年时间的新冠疫情用残酷的现实提醒人类,无论接受与否,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彼此相通。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说的,2022年,我们有望结束新冠疫情。
事实上,我们也必须结束这场疫情。
当下,世界各国正在加紧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以及现有疫苗对变异毒株的有效性展开研究。为了降低更多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一款针对免疫力低下等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人群的预防新冠感染药物已经出现。
不论“奥密克戎”在明年会否加速疫情的终结,需要明确的是,归根结底,我们自己才是这场疫情的“终结者”。只有个别国家执行严格防疫措施并不足以阻止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奥密克戎”其实是一块多边主义的试金石。因此,从此时此刻开始,我们需要拿起“合作”这个必不可少的武器,破解疫苗赤字,消除疫苗鸿沟。
截至目前,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已经证明了其应对疫情的有效性,并被国际社会广泛采纳。而在疫苗方面,中国也已经向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20亿剂疫苗。
图说:中国援助埃及的新冠疫苗抵达埃及开罗国际机场。来源:GJ
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继续兑现承诺。我们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国际抗疫合作的“第一方阵”。
疫情能否终结也关乎世界经济的复苏前景。没有人希望,经济的重启再度被疫情的反复所干扰。但即便疫情远去,我们该如何重新起步?
回望过去这两年,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化的痛点与难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个别国家一面声称“不搞新冷战”,却一面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彼此之间缺乏互信,搞排他性的区域合作,高筑贸易壁垒,只会使得世界这个大市场变得更加稀碎,拖累各国经济复苏的脚步。
现在,面对已经到来的通货膨胀,以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大调整的负面溢出效应可能带来的重大风险,站在时代十字路口的人类,该如何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复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机遇和信心?显然,我们不能够只考虑自己,因为“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复苏是各国共同的任务”。
“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如何应对经济挑战,也可以帮助世界更好解决社会发展挑战。”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教授纳塔利娅·迪尼斯不仅看好未来这一年中国经济的表现,更相信中国将要扮演的角色。正如国务委员王毅所说,中国将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球发展落地生根,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合作,运筹“多级外交”,拓展深化全球伙伴关系,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捍卫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发展权利,“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
毕竟,无论是气候变化领域,还是能源转型,又或是面对道不明将是风口还是风险的新经济业态,没有哪一项是可以单打独斗完成的。
疫情加剧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时的资金短缺问题。随着气候问题日益变得政治化、工具化,我们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必须避免一些国家和组织打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旗号,筑起新的贸易壁垒。
至于虚实相融的元宇宙,在引发各国又一轮科技战略布局“竞速”的同时,也将一道关于现实与想象、道德与伦理、法律与监管的问题摆在世界的面前。它究竟是什么?会带给我们什么?该如何监管?如何避免误用和滥用?要弄明白这一切,要让它真正造福于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我们需要携手。
合作,是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最好的选择。
期待告别疫情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彼此
但愿,2022年真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告别新冠疫情。
而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正在迅速向我们靠近。
2021年下半年,催生于新冠疫情之中的元宇宙来了。事实上,早在疫情暴发期间,它就已经借由各种方式来到我们身边,改变着我们的社交、学习和工作方式。
疫情之后,是继续留在这个可以让我们呼风唤雨的虚拟世界里,放任自己逐渐失去追随星辰大海的好奇心,还是借由虚拟世界的优势提升现实生活的品质。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义“世界”这个概念,重新思考虚拟和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类发展的走向。
图说:虚拟会议室。来源:GJ
回归现实世界,2022年也将是“辞旧迎新”的大选年。
德国人正逐渐适应“后默克尔时代”,很快菲律宾也将迎来“后杜特尔特时代”;5月之前,法国人将迎来大选,一个全新的法德轴心或许已在酝酿;在韩国,来自执政党共同民主党的李在明同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尹锡悦之间的争夺已经开始,韩国内外政策的走向存在不确定性;美国的拜登政府和日本的岸田内阁则将在这一年接受一场大考,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场事关其长期稳定执政的选战……
除了惊讶于新冠疫情对这个世界的重新刻画,感叹一句“物是人非”之余,我们或许也需要摘下过时的老花眼镜,重拾初心,放下陈旧的观念,重新看待自己、重新认识对方。而相互尊重,是我们重新定位和构建彼此关系、互相磨合与和谐相处的前提。
对于中国来说,2022年则将迎来太多重要的历史节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50周年、新中国与美国首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德建交50周年、中澳建交50周年、中韩建交30周年……
回望这些历史瞬间,在这个大国力量对比重塑、国际格局不断演变的年份里,中国将书写一段新的中国故事篇章。在这个篇章里,有为疫情之下的世界带来更多信心与欢乐、勇气和力量的北京冬奥会,有积极开展药物研发合作、弥合“免疫鸿沟”、共筑多重防线的团结抗疫主旋律,更有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根、拓展深化全球伙伴关系、推动中美关系稳健前行、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细节。
而这些,应当,也需要为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看见和理解。
找寻回彼此间的信任,2022年,我们需要一道来寻找那条“后疫情时代”的发展之路。
新民晚报记者 齐旭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