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珍档 > 正文

胡钰沛:黄浦以及上海人的外婆河——东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胡钰沛     编辑:徐婉青     2021-09-30 17:20 | |

  黄浦江,本名黄浦,细究其史,一条励志的江。上海滩有的是传奇,默默契合了黄浦的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这不是博人眼球,如果你肯静静心了解一下上海人的母亲河——黄浦的前世今生,就知道所言非虚。

  说到黄浦,要溯源黄浦的母亲,上海人的外婆河——东江。

  大家都知道,黄浦的发源是太湖。因为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太湖在历史上曾经有三条支流帮助泄水。《尚书·禹贡》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是太湖的古称,三江即当时太湖流域的三条大江——松江(吴淞江)、娄江、东江。第一条是吴淞江。也就是今天的苏州河。很多人会误传苏州河是上海的外婆河,其实不是,黄浦江的母亲,上海人的外婆河是东江。因为历史上,黄歇浦(黄浦的前身)是东江的支流。第二条支流是娄江。第三条支流就是东江。

晋代三江示意图

  东江,贵为黄浦的母亲,上海人的外婆河。由于当时三江里面吴淞江比较强大,所以东江的历史记载并不多,甚至连确定的河道走势也比较模糊。太湖流域三条通海的河道里,能确定的是,东江从东南入海(见图)。但是东江比较有个性,历史上多次改道,因为这个所以还有学者对“黄歇筑浦”有了怀疑,这是后话。金山志里说到“上海历史最大的河流之一东江就在金山,连接泖湖与柘湖,东江规模不亚于黄浦江。曾经的泖桥村与现在水库村有柘湖的缩影”。

  吴淞江(苏州河),上海人的叔公河记载比较详细。吴淞江之名始见于《陈书·侯传》,在北宋时郏亶和郏乔父子的《水利书》中,松江与吴淞江两名并用,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华亭府为松江府后,始只称吴淞江。此前吴淞江通用的名称叫松江(和现在上海行政区域松江并无关联)。松江,又称松陵江、笠泽江,曾经是一条横贯东西的通海大河。早在秦始皇称帝的时候,这条通海的水道就已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连接湖(太湖)海(东海)的航运要道。大约到了东汉时期,这条水道出现了两个名称:西段叫松江;下游河口段称沪渎,南北朝《吴郡石像碑记》云:“吴郡娄县界,松江之下,号曰沪渎”。有专家认为,沪渎可以说是苏州河最初的名称。上海简称“沪”,即由此而来。这当然只是上海名字来源众多说法中的一种。

上海成陆过程示意图 (吴贵芳 《古代上海述略》)

  三条支流中,吴淞江确实是势力最大的,最为民众所依赖。在静安寺的历史记中,远古就有人坐船从吴淞江到静安寺烧香。而且,吴淞江沿江南岸有96条支流,北岸有82条支流,如此多的支流,使松江水势深广可敌千浦。在唐朝时期,江面最宽阔处达20里,浩荡之气魄,非现在小小婉约的苏州河可以比拟。虽然因为泥沙淤积,吴淞江到北宋时只有9里,还是太湖最重要的支流。因为从东北入海的娄江在唐代已湮塞。这里插一句,娄江的淤塞除了因为太湖筑堤、海平面上升等客观地理因素,也和一种叫“菰”的食物有关。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人们食用菰米的历史非常悠久,李白还写过“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当时人们大规模种植菰,它就不断侵占河道,阻碍水流。

  吴淞江,上海人的叔公河,虽然气势逼人,但有天然的“短板”,它的河道过于弯曲。自古即有“五汇四十二弯”之说。弯曲多,就容易淤塞。所以,自北宋起,历代朝廷均以疏浚松江为要政。当时的朝廷也想过很多办法,包括三次截弯取直。这确实极大改善了吴淞江的境遇,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海舟巨轮仍然可以从吴淞江入海口向西行驶直至东葑门(苏州)停泊。

  但是,要注意的是,截弯取直治标不治本。历史终究没有选择吴淞江。因为截弯取直只是改善了排水泄洪能力,并不能解决下游潮汐涨沙的壅积。在明朝时期,历史记载了对吴淞江的治理有三次重大的行动。自此,黄浦的几位重要功臣登场了。

  明永乐元年(1403年),太湖水患,户部尚书夏原吉被委任治理,他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广泛听取民意,最后采纳了叶宗行“以浦代淞”的建议。叶宗行乃上海召稼楼的秀才,他提出的方案非常有创意:开挖一条人工运河“范家浜”,将黄浦与吴淞江和范家浜沟通。黄浦的水量大于吴淞江,因此吴淞江成为黄浦的支流,最终汇入东海。夏原吉慧眼识才,采纳建议后,发动了20万民工疏浚了当时的范家浜,和大黄浦、达泖湖融为一线,以“浦”夺“淞”。这条由大黄浦、范家浜、达泖湖,南跄浦口组成的新河道,史称“江浦合流”。清代有《竹枝词》描述:“陆家嘴北范家浜,明夏尚书浚阔长。今日试寻浜旧迹,中央一片浦汪洋。”应该说,叶宗行功不可没,人民也不会忘记他,至今浦江镇还设立他的纪念馆。

叶宗行纪念馆 来源网络

  黄浦入海,吴淞江静静变成一条支流,河水由西向东汇入黄浦江。吴淞江衰落,除了和自身弯曲太多有关,也和黄浦的崛起有关。说到黄浦,就不能不说她的“父亲”春申君。唐宋以后,东江和娄江都逐渐衰歇,只剩下松江,也就是吴淞江。吴淞江仅一条支流,不堪重任,经常堵塞。朝廷派人四处寻找新的出路。这时候,东江的一条支流出现在众人视线里,它是一条小河道,初期“阔仅一矢之力”(即宽度只有一箭的射程,约70米)。成功上位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非常好,位于吴淞江和东江转弯处,名字叫“黄歇浦”,也被叫作“黄浦”“大黄浦”,现在能找到最早关于“黄浦”文字记录,出自于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负责地方农业的官吏——检田吏,遇到一位乞讨的老农,检田吏就把老农的哭诉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诗太长,抄录部分:

  谁知六月至七月,

  雨水绝无湖又竭。

  欲求一点半点水,

  却比农夫眼中血。

  滔滔黄浦如沟渠,

  农家争水如争珠。

  数车相接接不到,

  稻田一旦成沙涂。

  ……

  “滔滔黄浦如沟渠”,它能出现在老农的口中,说明黄浦当时不是无名河道,事实上,黄歇浦大名鼎鼎,因为它的名字源自于战国时期黄歇,也就是春申君。

  在上海黄浦的微信公众号里,曾经有对黄歇浦典故的描述,文章中说“根据地质考证,当时海岸线在南桥(奉贤)、莘庄、嘉定一线,上海城区和黄浦江主干水道尚未成陆,被称为“海之上洋”。黄歇绝不可能在海底挖掘一条河。据《越绝书》,黄歇在吴地兴修水利、治理河道,造福一方,深得民心,“黄歇筑浦”的故事虽然不真实,却反映了百姓对他的怀念之情。”

上海地区海岸线变化 (绘图: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在《上海史研究》里,作者指出,战国时期,当时位于上海西南方向的东江经常淤积,泛滥成灾。黄歇带着大家及时疏通。东江呢,作为黄浦的母亲,比较有个性,经常改道。一开始从杭州湾向南入海,后来经浦东新场镇向东入海,后来又向北流入吴淞江,改道称为今天的黄浦。所以,今天的人想当然认为战国时期上海城区还没有成为陆地,还在一片汪洋大海里,所以“黄歇筑浦”是个不靠谱的传说,其实这是因为不了解东江水道的历史所致。当时东江走向在松江,这和上海市区成陆不是一个维度的事情。至今松江新桥镇还有春申村和春申祠。笔者还特地去探访并且拍照。乘坐地铁一号线到莘庄北站,换乘708路公交车可直接到春申祠。它现在原来的春申村所属的民居别墅群里,虽然从外面看修葺的不错,但似乎无人去打卡。笔者腐朽不解:作为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产物,租界里的一些大楼每天都有人去打卡,但是上海真正的文化之源却鲜有人问津?

春申祠堂 作者拍摄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只是如果没有春申君治理东江,可能就没有日后的黄歇浦,今天的黄浦。而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今天海乃百川的大上海,地理位置是第一优势所在。正如李光羽先生所总结:上海的区位优势独一无二,属于江海之会、南北之中。江海之会呈奇妙的“工”字,上面一横的吴淞江,若是往左,上游直通苏州、无锡等地,这一横,若是往右是吴淞口,出吴淞口,便是长江。又可兵分两路,各自东西,西是溯江而上至长江中下游;再远,深入华夏腹地,“湖广熟,天下足”,直抵重庆。若东出长江口,即被东海拥入怀抱。这里是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腰,往东有韩国、日本,往南达南洋、西洋。“工”字下面的一横是黄浦江,往右,杭州湾—东海;往左,上游通往浙北,先后接连三座名城——嘉兴、湖州、杭州。最妙的是,苏南“长三角”,浙北杭嘉湖,都连接着南北大运河,沟通中国五大水系。可见上海这个“工”字形水道诚如一副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而这一切都和春申君息息相关。东江泛滥,洪水肆虐,四周居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春申君能开浚,造福一方人民,功在千秋,所以才能命名河道为“黄浦、黄歇浦,春申江,春江,申江”。如果只是毫毛之善,举手之劳,又有谁会以命名、建立祠堂来纪念呢。即使是后来的黄浦功臣夏原吉等人也没有享受这个待遇。

  历史选择了黄歇浦,还有一个原因,它的水流非常急,不容易堵塞。这也很奇怪的事情,黄浦初期才70米,是一条不可貌相的小河道。后来,东江堵塞后,浙西许多河港“皆屈流入黄浦”。宋朝以后,黄浦水势渐增,称“大黄浦”,河流西连泖河通薛淀湖(今淀山湖),向北连接上海浦通往吴淞江。到了元代,黄浦愈益宽阔,吞并了上海浦,在当时的黄浦口(虹口区嘉兴路桥附近)入吴淞江。元代文人张之瀚曾经些事:“黄浦春风正怒号,扁舟一叶渡惊涛”。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浦,上海浦。上海浦也算鼎鼎有名。谭其骧先生曾经撰文,认为上海命名来源于“上海浦”,当然这又涉及到上海命名来源问题,这里不作讨论。总之,上海浦在历史上值得书写一笔,它原来的位置在上海县城东面,一直到清同治年间还见于著录。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抚都御史李充嗣奉命疏浚吴淞江,他“改入浦之道”,另拓浚宋家港70余里,引吴淞江水在今潭子湾附近折东改道至宋家浜,经范家浜入海。吴淞江原河道成为与改道后的吴淞江并行的支流,改称旧江。据薛理勇先生考证,吴语中“旧”、“虬”同音,故亦称虬江。“虬”是一种曲折盘旋的龙,也有人认为,吴淞江下游水道已经找不到明显的主流河道,河道曲折盘旋,弯弯曲曲如“虬”,于是被称为“虬江”。现在上海市的普陀区有“西虬江”,静安区、虹口区境内有“虬江路”,杨浦区有“东虬江”(现在的“东虬江”并不完全是原来的吴淞江故道)。如果把它们串联起来,大致上就是被废弃的吴淞东故道。

上海古代文化遗址分布 (胡昌新:《上海水史话》)

  吴淞江的疏浚,黄浦的治理,还和鼎鼎有名的海瑞有关。

  明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都御史海瑞“按江故道,兴工挑浚”,疏浚黄渡至宋家浜河道,拓宽延伸吴淞江“故道”约10里,也就是苏州河能出现在外白渡桥附近,和海瑞息息相关。吴淞江从此入黄浦。

  自此,上海水系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过。当我们亲近滨江,遥忆古上海“沪城八景”之一“黄浦秋涛”,当年我们的母亲河犹如钱塘江海潮,“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银涛万叠如山涌,两岸花飞卷学湍”,再次致敬成就黄浦的五位功臣:春申君、夏原吉、叶宗行、李允嗣和海瑞。(胡钰沛)


<<<延伸阅读:


苏州河的名字

  苏州河本名吴淞江,上海开埠后,英国商人发现乘船从这条河通过青浦县境内,一直上溯可以到达苏州,所以就叫它Soochow Creek,即苏州河。此名的文字记载,始见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上海道与英国领事所订扩大租界的协定。此后,这一名称相沿成俗,一般以北新泾为界,以西上游河段仍称吴淞江,以东进入上海市区的下游河段叫苏州河。现在上海人则已将吴淞江流经上海的河段,均叫做苏州河。但中国官方资料和正式出版的上海地图,仍称吴淞江,或标作吴淞江(苏州河),直到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才开始改变。


黄浦江的名字

  综上所述,现在的黄浦至少和太湖(源头)、(东江)(范家浜)(大黄浦)(上海浦)(南跄浦)相关,气吞多河,也就是历史所谓的“江浦合流”。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上海县城东北、黄浦西侧开辟租界。西方人也许不明白“浦”字的真正含义。1851年法国人绘制的上海县城及租界形势图和1855年英国人绘制的租界规划图,分别将黄浦标注为 “Hwang poo River”和“River Wang poo” 。黄浦加上“River”,久而久之成了“黄浦江”。黄浦江其实要被咬文嚼字所诟病的词,本名就是黄浦。


春申君

  楚考烈王时,拜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初封淮北之地,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他又“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此处的江东,就是楚威王从越王手上占领的“故吴地”。从此,春申君与江南地区古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上海古代历史发生了关系。

  春申君为相期间,楚国政局稳定,春申君治下的古吴地,获得了难得的国泰民安的局面。1995年,苏州真山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枚“上相邦玺”印章,有学者考证这就是春申君的相印,该墓就是春申君墓。虽然这种说法尚有争议,但春申君的统治,给后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为了纪念春申君,江南地区有许多以春申君之名命名的地方,上海城市的简称“申”据说就与春申君有关。


浦和上海浦

  著有《吴门水利书》郏覃说,古人沿吴淞江每隔五里、七里疏浚或开凿一条条吴淞江的大支流,这些大支流一律称之为“浦”。

  最早出现“上海浦”名称的是北宋郏亶的《水利书》:“松江南岸有大浦一十八条:……芦子浦、沪渎浦、钉钩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这里的“上海浦”指的是吴淞江南岸的一条支流,约位于今外滩的东面,后为黄浦所吞没。又《上海通志·大事记》:“熙宁三年(1070年)郏亶上《水利书》”。可见,“上海浦”名称的出现比“上海镇”至少要早4年以上,具体年代已不可考。


<<<参考资料:

  《上海史研究》马军 段炼

  陈杰:横塘纵浦 水乡泽国(上)

  上海六千年之溯源篇

  澎湃网 相关专辑

  张修桂:上海地区成陆过程概述

  周敏法 | 上海得名新考

  从乾隆《金山县志》开始探秘

  《由松江古称和别称涵养的沪地根脉》

  《黄浦江是怎样取代吴淞江,成为上海第一大河流的》

  周武 《跨过苏州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