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街镇报: 天平家园鹤翔航头朱家角古镇泗泾 今日九星宝山社区璀璨徐家汇定海家园科瑞物业湖南社区健康枫林今日虹梅今日练塘龙华社区曲阳社区庙行之声北站社区江桥报太平家园嘉兴天地美丽顾村和谐盈浦金泽报道康健社区走进广中川北印象重固家园今日佘山永丰社情友谊社区今日张江今日真如宣桥之声岳阳家园宜居东明新车墩报今日宜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别了,“志超”

  小编的话 一曲《志超读信》,情真意切,让无数上海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王盘声。今日,这位沪剧表演艺术家以93岁高龄谢世,让我们一起重读他当年曾在本报发表过的文章,纪念这位曾经为沪剧(语)传播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人。

  (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

  别舞台 谢观众

  王盘声

  这几天,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原定今年6月11日我80岁生日那天举行的“王派演唱会”由于“非典”的原故推迟到9月22日在美琪大戏院举行。我一生排演了100多个戏,演出的场次数也数不清,但面临这次的演出,我不由得思绪万千。

  想当年,十五岁的我,一身蓝布长衫,提着一只小包袱,从苏州乡下风尘仆仆来到上海,敲开了八仙桥附近一幢石库门房子的大门,从此跨进了沪剧的门槛。

  六十五年的艺术生涯,尝尽了甜、酸、苦、辣,有拼搏时的艰辛,也有成功时的喜悦。回顾以往一幕一幕仿佛就在眼前。沧海桑田,转眼已两鬓如霜,我的一生见证了沪剧的演变和发展。作为一个从事沪剧几十年的老人心中甚感欣慰。

  (1955年,王盘声演出《雷雨》)

  是沪剧养育了我,是舞台造就了我,是观众支撑了我。尽管我心中充满了对观众、对舞台的不舍与留恋,但告别舞台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我心爱的沪剧,我多么想再活80年。此次告别演出,旨在展示我60多年舞台演出的代表作,从舞台形象、唱腔、表演等多方面作一次较全面的回顾、总结。演出的形式也作了一些出新,力图使台上台下的交流更热烈和融洽。在《碧落黄泉》、《刘志远敲更》、《黄浦怒潮·三封信》等演出中,加入了合唱、交响乐等一些新的手段,沪剧界一批优秀演员也悉数登场。在此,我感谢众多同仁及后生的热情支持,使我有一个正式告别舞台、告别观众的机会,实现了我的一个夙愿,在此我深表感谢。

  我将离开舞台,但我的心却永系沪剧。沪剧诞生于黄浦江畔——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我相信她将与我们的城市一样长久而富有活力。愿本埠文化代表之一的沪剧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原载 新民晚报 2003.09.208)

  (1958年,王盘声演出《黄浦怒潮》)

  “读信”的问题

  王盘声

  “碧落黄泉”上演后,接到观众不少来信,对“读信”这一场提出意见——他们认为:在真实生活中,人们收到了来信,总是默读细看而不可能出声朗诵的。

  现在,我想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要提起“读信”这一场戏最早演出时的情况。当时,这一段原是幕外戏,汪志超站在幕外看着信,而由李玉如在幕后话筒中把信的内容唱出。这样,演汪志超的演员站在台上又像演哑剧,又像听播音,常常弄得很尴尬,效果也不好。可是在当时,我们又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来让观众晓得信的内容。

  有一次我去看芳华越剧团演出的“浪淘沙”,剧中的小生接到一封信,是当场用了唱的方式来表达信的内容的,效果很好。于是,我在感动之下得到了启发,后来也就决定运用到“碧落黄泉”里来让志超一边看信一边唱了。

  我认为这样做是可以的。在许多戏曲里,人物的对话,人物的思想情感,不也是常用唱来表现的吗?

  (原载 新民晚报 1957.03.055)

 

  我对创新的看法

  王盘声

  自从剧目繁荣以来,戏曲界出现了空前盛况,上座率几乎达80%、9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对创新问题更应该重视起来。首先在时间的条件上,不必像过去那样恶性循环的赶戏,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创新。在质量上当然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公式概念而没有血肉的教条口号式的剧本搬到台上去说教,因为观众反对这样的戏。

  由于过去许多新戏存在着公式概念、教条的缺点,而使观众对新剧目缺乏信心。因此,我们的编剧同志应该郑重的对待创新,依靠艺人共同讨论,克服缺点,创造出有血肉有人物的比较完整的剧目,在群众中打下基础。

  (王盘声演出《宋庆龄在上海》)

  但是有些作者“闭门造车”,也不和艺人们研究讨论,憑自己的想像或翻阅了一些小说,虚构了一个故事写成剧本。既不问它是否适合剧种的格调,也没有人物的思想活动。一定要剧团列入上演计划。他的论调是这样的:“创新不可能一下子很完整,需要在上演中不断地修改。”这种论调听上去似乎很对,可是他忘了剧本是否适合上演,还得具备几个基本条件——故事的合理发展,剧本的艺术特征,剧种的演出形色。有缺点当然可以在上演中不断修改,这并不等于只要写成一个剧本就可以搬上舞台,把舞台当作试验场所。这样会造成观众对新剧目更不信任。

  目前,我们团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情况:为了争取在春节上演一个创新剧目,在团体日召开艺委会,宣读剧本,研究结果认为还不够上演基础,要求作者修改后再定演出日期。可是作者看到目前正在批评“喜旧厌新”的偏向,就不愿意修改,甚至还在会上表示:“如果你们认为不能上演,剧本拿回来。以后我再不创新了。”我认为这样的“创新”是脱离群众的,因而也是不负责任的。

  (原载 新民晚报 1956.12.305)

  (王盘声获“特别贡献奖”)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街谈巷议微信
微信号:xinminwangshi

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今日热点
发布评论
您还能输入300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

  • 数据加载中……
【街谈巷议】教师节送不送礼?家长:成绩好才是硬道理 2016-09-08 09:04
聚合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十一”亮相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十一”亮相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是上海“十二五”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于2012年9... [详情]

姨妈是会呼吸的痛 “痛经假”有说不完的囧 姨妈是会呼吸的痛 “痛经假”有说不完的囧

痛经这事,女性流着热汗,流着热血;“痛经假”这事,我们的脑袋却不能热。 [详情]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新民地铁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友情链接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