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宋超:向着诗与远方的跋涉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宋超     编辑:王瑜明     2016-10-23 15:40 | |

  除了日常的艰辛,我们还拥有诗和远方。我以为,这所说的诗,应该是美好与快乐;这所说的远方,应该是在内心深处,决不为眼前的困扰所束缚。然而,我更以为,我们不但需要拥有,更应该,向着诗和远方跋涉!一如上海女记者合唱团二十年。

  ——上海女记者合唱团20年序

  上海女记者合唱团影响力、感染力之大是很出人意料的。但下面这些场景却又是令人十分信服的真实存在。

  2012年夏天,她们身着旗袍,代表中国出现在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国际合唱艺术节的各地舞台上,12天,走了11个不同的剧场演出了11场,其中9场为女记者们的专场音乐会,她们的演唱风格极具中国特色,同时也兼备了流行、爵士、美声、阿卡贝拉(人声无伴奏合唱)和中国戏曲等丰富的合唱艺术元素,受到了当地民众的追捧,甚至有热情的“粉丝”,自己开着车追随合唱团连续观看,最多的跟了5个晚上。2014年10月,受瑞典驻华大使馆和隆德音乐节组委会的盛情邀请,合唱团在这个全世界声誉颇高的隆德音乐节闭幕式上,作了一次充分展示中国合唱艺术的专场演出。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贯穿始终,组委会负责人在演出结束后,声情并茂地给了合唱团一个高度评价:Very very very wonderful!(非常非常非常棒!)

  今年适逢上海女记者合唱团建团二十年,平素这批就是活力四射的人物,当下的活跃状态完全可以想像。撇开若干场合唱演出以志纪念之外,又是横空出世,自编、自导、自排,原创颇具规模的音乐剧《呼·吸》,糅合独唱、对唱、领唱、群唱、合唱、朗诵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呈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冲撞、相融、有时乃至撕裂状态中,女记者的人性、人情、入职初心的坚持与发展。当然,很重要的事项,是还要出一本上海女记者合唱团二十年纪念册。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女新闻工作者委员会主任缪国琴,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女新闻工作者委员会主任江小青,分别对我提出要求,必须为这本纪念册写篇序言。上海女记者合唱团成员来自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上海分社、中国妇女报上海记者站、香港文汇报、青年报、第一财经、东方网、人民网、文汇网、东方体育报、新民周刊等等,几乎涵盖了上海市的主要媒体和部分新媒体。我供职于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落实这一任务,虽然实属勉为其难,但用句套话:必须的!

  实际上,对于大合唱这一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我知之不多,学之则更少。作为一个受众,真正对其有较深体会,并为之而感染,也是在1995年5月,于德国访问时的几次邂逅。那天是在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在海德堡公园游览,绿色山岗上的哲学家小道蜿蜒而去,远眺下方,可见海德堡古城、金色斜阳下波光鳞鳞流淌的内卡河水、浪漫的老桥,景色秀美异常,清新、浓郁,幽静,屏心静气间仿佛可听到,当年黑格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马克斯·韦伯、歌德、席勒、马克·吐温……哲学、文学、艺术先贤流连于此的足音。真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之感。然而转至一古城堡较为开阔的小广场处,我遽然见到,仿佛是一个游览团队,四五十岁左右的男女人等,从各个方向陆续聚拢过来,他们沿着周边的台阶,分别以男女区别,形成队列拾级而上,有五阶队伍,约计达六七十人。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并非海德堡当地市民,堆放在队列一侧小广场上的行囊不少,有的还装了好多旅游物件。一位个子不高、头发稀疏的老先生悄然移步,驻足于队列前方的中央位置。何为?我瞬间明白,这是无伴奏纯自然的露天合唱。当老先生的左右手呈一斜线状,徐徐升起之时,合唱团队的所有成员不但无一喧杂之音,而且每个人的体姿既柔软自然,又含胸拔背的挺立着,六七十双眼睛的目光一致地投聚在指挥那停滞于空间的指掌上。无他,此时,惟有空气溜过树叶轻拂千年城堡,于有无之间的游吟声,背景则是远处称之为诗人河的内卡河水流淌,树丛中鸟儿间歇的鸣声。其实,这是短暂的不可再短暂的时光,一阵圆润又颇含力度的女低音,随着指挥右手的缓缓下沉而徐徐升起,我发现这是第三队列女士的歌声,因为她们的面部表情和身姿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均归纳于十分整齐划一之中。一个腔节之后,另外两队的男中音趁势而上,齐唱、对唱、重唱、独唱与合唱,不同声部、不同音量,乃至不同声域的声音,在同一旋律的统领下,分分合合、轮番交替,作出整体音乐性的呈现。人家唱的是外语歌曲,我不知晓曲调名目,是世界十大合唱曲目中的《那不勒斯的塔兰泰拉舞曲》《伦敦德里小调》抑或还是《船歌》,只是感觉胸臆渐次打开,耳际回荡着不止是乐曲的旋律,而是推动旋律发展的平顺、轻松、纯净的声音,眼瞳中不由自主亮起欣喜的神色。我惊愕在如此简洁环境氛围中,合唱这种最为自然的声音,竟然会形成这样巨大的感染力!那天,我足足听了三十多分钟,以一种洗礼般的心情,平生第一次见识了真正意义上的合唱。

  之后,我又在汉堡、慕尼黑,包括萨尔布吕肯这样小而美丽的城市,随机路过,于各种不同的公共场合常能听到各类人士的合唱。由于歌声音质优美,有种特别的表现力,每次都会停步聆听一刻钟以上。虽然是匆匆而遇,但那一波波颇具别种意味,几近直击灵魂的合唱歌声,历久而难忘。之后,我了解到德国人喜欢唱歌。八千多万人人口的国家,活跃着六万多个合唱团。有中小学生、大学生合唱团,有工人、警察合唱团、广播合唱团,以及各种形式的合唱团。1212年组建的莱比锡圣托马斯合唱团,至今已达八百年。其实,重视和热爱合唱,这种现象在欧美许多地方都存在。说这些,也仅仅是讲,因为偶然的触发,我对合唱这一艺术门类开始有所留意,稍稍有了浅层的了解。

  韧性可赞

  

  五年前,上海女记者合唱团团长、新民晚报高级记者宋铮和市女新闻工作者委员会主任江小青来找我谈情况,其中特别希望,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能够重视和支持女记者合唱团的活动。聊谈中,随着两位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合唱团当下活动的介绍、以后继续坚持和不断创新的表述,我听得初为惊讶、继之振奋,乃至自豪。既是为女记者合唱团,更是为上海的女新闻工作者其坚持前行的韧性可赞。在上海新闻界,男女的比例女性约占百分之五十左右,据新近调查表明,于采、编、播一线,女性已占百分之六十以上。每逢大事、急事、难事、“技术含量”高的业务活儿,女新闻工作者以其特有的坚强和灵性奋勇而上,业务成绩十分抢眼。一年一度上海记者节大会表彰授奖,大有巾帼胜出须眉之势。以社会家庭角色而言,或为女儿,或为人妻,或为母亲,平心而论,其所谓责任与压力的状况,完全可以说担得起“重大”二字。上海女记者合唱团成员是所供职媒体的业务骨干,还不乏业务管理者,近几年来,一些年轻的成员转型加入网络新媒体,工作时间更无常。即使如此,却愿意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还自掏腰包缴纳团费来参加每周一次的合唱排练,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一路前行,人员有变动,坚韧性始终未断。历时二十年,合唱团先后成员累计有八十人,至今正式成员达四十二人。有的人多次获得过中国新闻大奖和上海市的各类新闻奖项,也有的成为上海市的人大代表。

  抱负可颂

  

  其不忘初心的抱负可颂。二十年艰辛、二十年歌声,上海女记者合唱团之所以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依然存在并不断生发,我认为基础是价值认同。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以美好的歌声温暖自己,更温暖别人。团里有新妈妈生孩子,这是大喜事,又是人生责任的重大转折阶段。团员们呼啦啦跑去祝贺,并围着她和新生儿唱《当孩子出生的时候》,同是新闻界爬高坡、蹚河水的人,这歌声带来的就不仅是祝贺,更是激励和温暖……

  合唱团成立不久,女记者们就给自己定位:不要商业气息,多做慈善公益。成立后的第一场专场演出,是为盲童学校孩子捐款。二十年来,女记者们自觉地参加各项慈善活动:每年为孤残、失学儿童举办慈善合唱音乐会,至今已不计其数。其中有一项和上海心音儿童合唱团合作主办的慈善晚会“特别的爱”,每年在六一儿童节前夕举行,今年进入第六年,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规范的长期公益项目,每年演出募捐的善款都会有专门指定对象。前3年,通过公益合作伙伴捐给中国贫困地区的孩子,让他们能每天吃一个鸡蛋。现在捐给贵州小黄村学校,资助那里的少年儿童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另一个坚持了4年的活动是,每年新春,都会参与复旦大学萌基金资助贫困学生的慈善晚会。新年,以做慈善开头,让女记者们觉得整年心里都很踏实!二十年,她们为建乡村图书馆捐书捐钱,为希望小学捐课桌椅,为地震灾区捐款义演。人若怀善,清风自来。2008年,合唱团曾荣获市政府和市慈善基金会颁发的标志着最高荣誉的“上海市慈善之星”称号。于此,我们不能不深刻感受到,人最强大的,不仅是坚持,更是给予。

  自信可歌

  

  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可歌。我们不回避这样的景况,就近现代意义上的声乐合唱而言,西方许多国家有着更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更为深厚的教学和演唱基础。然而,作为东方音乐杰出优秀的代表,中国声乐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无与伦比的美妙内涵。于此,上海女记者合唱团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清醒认识,学中西方的各自优长,体现和传播新时期中国文化的新形象、新风采。这种自信、这种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自信,实在远出于任何人的意料!

  2002年的第一次在国外作专场演出,是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音乐厅。当女记者们随着优美的钢琴声走上舞台时,大家惊呆了:眼前这个能容纳近千人的音乐厅,无论是座位中间的走道还是后排靠墙的空地,济济一堂,站满了观众,甚至有人还在前排席地而坐……也是从那时起,合唱团员们意识到了自己正自然而然地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使者”的职责,荣光又自豪!奥地利的著名古城格拉兹,有个建在山洞里的音乐厅,其特殊的建筑环境,造就了非同一般的音响效果,让身在其中的演员和观众都能格外享受音乐的美妙。2004那年,舞台上出现了一群来自上海的女记者,她们献演了一首改编自流行歌曲的《家乡》,无伴奏合唱,温婉深情的女声在“山洞”里显得格外悦耳动人,受到了来自各国的合唱同道的称赞。以上场景,只是合唱团许多海外演出交流活动中的一些片段,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女记者合唱团的足迹多年来曾踏访了亚洲、欧洲、澳洲、美洲,她们把快乐而优美的歌声留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格拉兹,美国夏威夷、菲律宾马尼拉、德国的波茨坦、加拿大温哥华、法国的普罗旺斯、瑞典的隆德……这是一群完全“自信”、“自觉”的文化传播使者——自己承担出国演出的费用,满怀热情地承担起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使命。

  音乐无国界,好的合唱非但没有语言交流障碍,还可以直达各种肤色、各类人群的心底!十多年来,没有领导的指派,没有行政命令,女记者合唱团到世界上去唱歌,运用中国的合唱艺术,以优雅知性艺术的方式,从一个侧面,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许多地方,影响深远悠长。

  好学可嘉

  

  其不畏艰难、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好学可嘉。如果深入一步去体会,声乐合唱,实际上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技巧。尽管合唱的训练与演出不需要特别高标准的硬件设施。如前所说的,在海德堡公园千年古城堡前的小广场上,凭藉自然空间的空旷幽寂,也可作出极富感染力、非同凡响的演出。因而,合唱可以成为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但是,进入门槛容易,跨上台阶,一步步向较为专业的方向提升,难度十分之大。我曾向较有经验的合唱人士请教过,加入合唱初期,必须经过一般发声练习、跳音练习、三部发声、音感训练。合唱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因而,一开始就要透过以下步骤进行分部练习:熟悉曲调;各声部合唱调整音量的均匀;曲子表情的强调与修改;研习整体音乐性的呈现。于每一个合唱团成员声音的把控要求特别严格。发出声音后,必须藉助共鸣才能使声音更有厚度更响亮,尤其是低音部分胸脑共鸣要更多些,在合唱训练中必须让团员找出整个音域中每个音的最佳共鸣位置。而演唱时,身体姿势的要求、表情的运用,又有另一番的规律。比如,在合唱时相当强调身体的直立,因为身体竖直时,声带在中间,整个身体都是气柱,发出的声音平顺、轻松。直白地说,合唱是要求每一位成员运用自己的身体姿势唱出优美的歌声,而身体姿势的表达如何,甚至要依靠人们的想象来达成。说实在的,我完全没有必要介绍关于合唱的基础知识,是如此繁琐又这样严密。但是,又不能不作这样的介绍。由此,可让我们更简单、明白的想见,二十年,上海女记者合唱团的新老成员,是以何等追求、意志和好学的精神,从一个十分专业化的新闻领域,负重进入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又十分专业化的声乐演唱领域。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年,时空错换、角色轮替,作为业余声乐合唱的爱好者、探索者,始终不舍,沿着陡峭的台阶向上。这不是观光远游,这是具有明确追求目标的跋涉!

  上海女记者合唱团在起步之后,通过观摩国内外优秀团队高水准的演出并与之交流,早就不满足过去那种停留在一般性歌咏、缺乏艺术品位的演唱。请来专家指导,不断地追求进步;认真精选曲目、由作曲家量身定做;自我完善,定期录制自己的专辑唱片……这是最好学,也是善于学习的一群知识女性,追求艺术高度的过程也是追求梦与美的过程。这一追求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多年不懈努力,合唱团形成了自己知性、清新的演唱风格。作为自身的特色成果,还出版了两张CD《可爱的家》《清流》。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等沪上著名演出场所,都已成为女记者们的演出舞台。合唱团不懈的好学,坚持由业余向高水准的发展,也因此在上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好口碑。

  回望翻越了多少山山水水的二十年,我认为值得为上海女记者合唱团写下如许文字。这不仅是对一个社会团体的评析,这是上海新闻界中女新闻工作者这一重要群体代表的意象!穿越二十年时光所投射的韧性、抱负、自觉、好学的精神风貌,完全可以鼓舞上海的新闻工作者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作出自身应有的新贡献。

  有一句话很令人鼓舞:除了日常的艰辛,我们还拥有诗和远方。我以为,这所说的诗,应该是美好与快乐;这所说的远方,应该是在内心深处,决不为眼前的困扰所束缚。然而,我更以为,我们不但需要拥有,更应该,向着诗和远方跋涉!一如上海女记者合唱团二十年。

  写于2016年中国记者节前夕

  (作者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

  

  

  (瑞典隆德音乐节闭幕式专场演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