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街镇报: 天平家园鹤翔航头朱家角古镇泗泾 今日九星宝山社区璀璨徐家汇定海家园科瑞物业湖南社区健康枫林今日虹梅今日练塘龙华社区曲阳社区庙行之声北站社区江桥报太平家园嘉兴天地美丽顾村和谐盈浦金泽报道康健社区走进广中川北印象重固家园今日佘山永丰社情友谊社区今日张江今日真如宣桥之声岳阳家园宜居东明新车墩报今日宜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君维周年祭

  君维周年祭

  吴承惠

  一年容易又秋风。这是我小时候学写作文常会引用的诗句,现在忽然又想了起来,是去年也是这酷热方消微凉初见的时候,先后有两位朋友(一位就是陈子善先生)告诉我北京的老朋友李君维兄于2015年8月3日去世了。隔了好几天,君维的女儿李璀打电话来,算是正式的“讣告”,估计丧事已经办妥,家里人也安定下来了。

  君维的致命之患是“肺气肿”。好几年前就听说他经常要咳嗽、气喘、又住医院了。一次次的凶险,居然能一次次地挺过去,最后挺不住,也是自然规律。高龄已九十有三(虚岁九十四),所谓“老成凋谢”,用在君维身上,我认为是合适的。

  今年是他的“周年祭”。于是想起1946年《世界晨报》虽然停刊了,但冯亦代先生对他属下的几个青年同事还是很照顾的。就在这年的中秋节,亦代约了君维、董乐山、何为和我到他余庆路近衡山路的家里团聚,其实是亦代夫人郑安娜的家。那天的客人中,记得君维还约了一位话剧女演员。1947年中秋,我们几个人又在亦代家相聚过一次。以后的客观情况有变化,亦代家不去了,但我们几个人在别的地方还是时常见面的。我们几个人也被看成是“一伙”的。尤其亦代的几位在重庆就认识的文艺界老朋友说起来总是“亦代的那几个小喽啰……”

  大概也是1947年,上海新出版了一张小报《精报》,主办者托人约我们四个写专栏,每天一篇,我们答应了。记得君维用“枚屋”的笔名写的专栏叫“无痕集”,乐山是“犬儒集”,我用陈惠的笔名写“缀锦集”,何为的专栏名字叫什么不记得了。写了一个月,大概人家嫌我们号召力不够,便中止了。我们也无所谓,不写就不写,反正大家都有正当职业,不在乎那点稿费,好像连剪报都没有留存。现在想来,那时我们真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样子。不过他们三人都比我有识见,只有我最浅薄无知。

  君维是1946年还是1947年考进了《大公报》,说不清。后来听君维说,与他同时进去有查良镛,就是后来大大有名的“金庸”。到1949年上海解放后的7月,我进新办的小报《大报》当记者,君维给了我不少帮助,提供了好些采访线索。这时君维已参加过几次重点报道,大名常在报上出现。但到了1950年,他就应亦代之召到北京去了。董乐山考进北京新华社,先他而去。当时在我看来,他们这是进一步投身革命之举。君维在临行之前,与我一块吃饭,谆谆告诫我不要老是稀里糊涂的。

  但是他到了北京以后,给我来信,却又倾诉了好些苦闷,我猜想是环境不适应,生活不适应的缘故。比如他看见董乐山夏天穿短袖衬衫而里面不穿汗衫背心,为的是少洗一件衣服,他也有点奇怪。而按照过去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叫这种穿法是“统厢房”,不够体面。君维是地道的上海人,思想上一时怎么改得过来?

  这年冬天,上海的评弹艺人组织了一个抗美援朝宣传队,一路巡回演出,终点是北京。我是“随军记者”,也到了北京。等演出结束,评弹艺人回上海,我留了下来,住在亦代家,几乎天天在一起盘桓,也常到青艺剧院沈浩(后来是电影导演叶明夫人)那里去混饭吃。转眼春节临近,我回上海,君维与我一同坐火车回来。出发时,亦代对我说“让他(君维)回家调整一下情绪也好。”君维那次在上海大概耽搁了一两个月又回北京,终是理智占了上风,安下心来做好工作吧。还是不时地跟我通信。他的信家长里短,封封都是亲切有味的散文,我懊悔一封也没有留下。直到他与涂平女士结了婚,以后信就少了,想来他已经安定了。

  君维那时总说自己感到有点“窝囊”。却不料也有好处,五七年那一关,他逃过去了,亦代、乐山和我都没逃过。“文革”中只知道他去过干校,别的吃过什么苦不清楚,我估计也是小意思,大家都是过来人。君维为人一向比较平和,能克制,不大喜欢显山露水的,这其实也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倒是朋友们常为他的工作未能展现其才而叫屈。1979年春夏之交,我去北京组稿,是一定要到他家去的。那时他住在近宣武门的一处大杂院内,只有一大间,南窗外面是走廊,放着煤炉、水缸之类。北京有朋友对我说:“你看君维现在像不像个落难公子?”须知君维从前的家境是很优裕的。上海永嘉路近襄阳南路有幢小洋房就是他家的老屋,楼下的客厅可以跳舞,不过早已易主了。

  真正的才能还是埋没不了,终究要显露出来的。君维早先用“东方蝃蝀”的笔名写的《绅士淑女图》以及后来写的一些小说如《名门闺秀》《伤心碧》等得到当今几位颇有名望的学者和作家的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他出版了“东方蝃蝀小说系列”的书,君维终于又拥有了新的读者群。也因为君维的关系,我有幸结识了陈子善先生。已经忘记了是哪一年,陈先生在华东师大召开了东方蝃蝀作品研讨会,我被邀参加。翻译家吴芬(人称小苏州)、朱曾汶这两位君维的文友也来参加。令人感伤的是他们两位已先君维而去了。

  我还想提到的一位是已故的女作家程乃珊。她的作品与君维有着同声相应的风情,因为取材多来自上海中上阶层的人家。记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君维来上海,程乃珊请他到愚园路近常德路一幢新式弄堂房子的家里吃晚饭,陪客是沈毓刚和我。那晚的菜肴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很好吃,但宾主的兴致又不在于吃,而在于彼此敞开心扉的交谈。沈毓刚特别喜欢他坐的那把有了年代的太师椅,说是舒服极了。这件事情,如今只有我能回忆了;当然还有乃珊的夫君严先生。

  也许因为都到了垂暮之年,感情凝固了,有好多年我和君维就是在春节时通一次电话,互祝平安,平常不大通声气,觉得反正人生最后就是那么一回事了。记得有一年,君维忽然在电话里说:“就听伲两家头哉!”这是标准的上海话,“听”就是“剩下”的意思(指早年的朋友圈)。如今呢……写到这里,不觉悲从中来!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街谈巷议微信
微信号:xinminwangshi

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今日热点
更多新闻
发布评论
您还能输入300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

新闻热词榜
  • 数据加载中……
【街谈巷议】“神十一”上天 市民:科普还望更接地气 2016-10-20 08:47
聚合
2016国庆 | 爱上海 爱申活 2016国庆 | 爱上海 爱申活

为喜迎2016年国庆,新民晚报推出“国庆巡礼”特别报道。同时,我... [详情]

女生上厕所总要排长队,这到底是为什么? 女生上厕所总要排长队,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次上海的“无性别公厕”能否为方便之事大开方便之门,我们还有待观察。 [详情]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新民地铁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友情链接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