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街镇报: 天平家园鹤翔航头朱家角古镇泗泾 今日九星宝山社区璀璨徐家汇定海家园科瑞物业湖南社区健康枫林今日虹梅今日练塘龙华社区曲阳社区庙行之声北站社区江桥报太平家园嘉兴天地美丽顾村和谐盈浦金泽报道康健社区走进广中川北印象重固家园今日佘山永丰社情友谊社区今日张江今日真如宣桥之声岳阳家园宜居东明新车墩报今日宜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非遗在身边:若能传得更远

  若能传得更远

  图/谢春彦文/李君兰


  “燕燕也许太鲁莽,有话对侬婶婶讲……”2016年猴年春晚上,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唱起这一句时,不知引得电视机前多少上海阿婆随声和!这段来自沪剧《罗汉钱》中的经典片段《燕燕做媒》,在上海可谓家喻户晓。

  沪剧,曾是陪伴上海人刷牙洗脸、烧饭洗菜、日日不离的生活背景音。从上海阿婆的收音机里飘出了袅袅吴音,听着沪剧的上海阿婆正颇有韵律地做着饭菜,猛然,她放下了手中“生活”,拿腔拿调地哼上几句;忽地,她又唤道:“囡囡,帮外婆翻一面!”接到命令的小囡像是受过训练般,准确地在最后那个音落地后,“啪”地一声按下暂停键,并迅速翻面、放带、按“播放”。于是,外婆又颇有韵律地做起饭菜来……那时,一瞥上海人“窝里厢”,处处闻得沪剧声:五斗橱上,整齐地叠放着磁带《卖红菱》《阿必大回娘家》;枕头下,不翻边角地小心压着磁带附送的唱词页……

  沪剧初名花鼓戏,源于吴淞江及黄浦江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兴起于晚清时期的上海,因上海简称“沪”而得名。最初的沪剧演出形式较为简单,由一人操琴、一人击鼓,自奏自唱。后来沪剧发展成由三个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操乐器伴奏的“同场戏”,称作本地滩簧,简名“本滩”。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并将其改名为“申曲”。1953年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成立,从此沪剧有了系统的发展。

  这袅袅娜娜、曾陪伴上海人作息、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沪剧,如今已慢慢远离了上海年轻人生活。对于上海年轻人来说,沪剧,多少显得既陌生又熟悉。

  花鼓犹在,只是若能传得更远……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街谈巷议微信
微信号:xinminwangshi

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今日热点
更多新闻
发布评论
您还能输入300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

新闻热词榜
  • 数据加载中……
【街谈巷议】“神十一”上天 市民:科普还望更接地气 2016-10-20 08:47
聚合
2016国庆 | 爱上海 爱申活 2016国庆 | 爱上海 爱申活

为喜迎2016年国庆,新民晚报推出“国庆巡礼”特别报道。同时,我... [详情]

女生上厕所总要排长队,这到底是为什么? 女生上厕所总要排长队,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次上海的“无性别公厕”能否为方便之事大开方便之门,我们还有待观察。 [详情]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新民地铁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友情链接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