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 | 香兴里燃起红色传播之火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马丹     作者:马丹     编辑:李茜     2018-01-10 17:04 | |

图说:《中国青年》曾在国华印刷所印刷发行 资料图

  老闸北的临山路不过300余米长,但要探寻国华印刷所遗址却不易。印刷所曾在的香山路香兴里已被日军炮火摧毁,现如今的原址处、宝昌路临山路路口附近,也因时代变迁只留下城市发展的印迹。

  然而,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印刷机构,国华印刷所燃起的红色传播燎原之火,却不会跟着往事随风而去,早就成为党的历史里短而有力的一笔。

  红色印刷迫在眉睫

  今天,我们站在宝昌路临山路路口,试着抹去公寓住宅等现代光景,想象第一代红色出版人在香兴里中紧张忙碌的情形,仍会热血沸腾。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创建初期。当时,党并没有自己的印刷厂,大部分的文件主要靠油印发行,进步刊物和革命书籍则由较为进步的印刷厂代为印刷。

  但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尤其是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后,人民群众对革命思想的渴求,让启蒙文件和书刊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开办自己的印刷厂迫在眉睫。其实,早在1923年10月,中共中央就已决定党团联合组成中央出版委员会。在出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讨论决定了以上海书店为中心,逐步建立起全国革命书刊的发行网,这也为印刷厂铺垫了良好的发行基础。

  一个厂址两块牌子

  老革命人史唐曾撰《忆中共早期地下印刷所》一文,回忆其作为最早一批红色出版人,在沪创办印刷所的经历:当时,在上海负责出版发行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的徐梅坤和上海印刷工会的郑复他,推荐浙江杭州的印刷工人倪忧天来负责筹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地下印刷所——国华印刷所。接到任务的倪忧天,立刻召集了几位党团员和年轻、进步的印刷工人来到上海,其中就有刚满15岁的史唐。

  1925年6月,几经考察,印刷所最后选定在上海北火车站附近的香山路香兴里。此地偏僻,不易引人注目。据史唐回忆,因倪忧天曾与上海闸北明精印刷机器厂和一家铸字厂有过交往,所以在这幢一正两厢三开间的旧式石库门房子里,印刷厂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为避人耳目,印刷厂同时挂上了“国华印刷所”和“崇文堂印务局”两个牌子。对外,这是两个机构,名义上崇文堂印务局对外营业,国华印刷所只是其特约加工印刷厂;对内,则有统一领导,印务局由上海书店的领导人毛泽民、徐白民、徐梅坤三位负责,委派倪忧天和陈豪千为正副负责人。如此一来,一旦发生问题,崇文堂印务局会出面承担责任,国华印刷所则可以免责,从而争取保全印刷所财产和不连累职工。

  设备简陋信念坚定

  在党的红色秘密设施里,印刷所其实是最难隐藏的设施之一。“一来印刷机器声音很响。二来印刷品不易立即销毁躲避搜查。”即便如此,国华印刷所仍如火如荼地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史唐在文中回忆了工作场景:“当时,所里的设备只有一部对开机,一部脚踏圆盘机,一副老五号宋体的铜模和三四号字头的铅字等。印刷所的总负责人是倪忧天,陈豪千负责排字房的工作,徐经坤负责印刷车间的工作,由我负责铸字房的工作。”

  印刷所人员并不多,但这群热血青年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革命话题和燃不尽的学习精神。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可以最先接触革命文件和书刊作者的手稿。“更令人高兴的是,我们还能不时地接触到一般人很难见到的党团中央领导人,如陈独秀为修改和核对自己的手稿不时到我们所里来,当时全所的人都对他怀有崇敬的心情,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头。《中国青年》的编辑恽代英、《向导》周刊的编辑郑超麟等,为排印和对样稿也经常和我们接触。”史唐回忆道。

  铅字点燃燎原之火

  当时上海正处于五卅运动的革命高潮之中,国华印刷所配合形势,快马加鞭地刊发各种书刊文件,特别是时间性很强、被反动当局公开查禁的印件。同时,全体人员还要确保印刷所的安全,每次下班,所里都会派专人做好准备,防止和应付反动军警的骚扰破坏。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1925年9月,交通员在送党内文件校样至中共中央组织部途中,遭遇巡捕搜身。虽然交通员丢弃了印刷品,但倪忧天、陈豪千为防印刷所被查抄,立即停工。该年10月,由毛齐华主持拆卸全部设备,转移至别处。

  国华印刷所自创办到停办只有短短的5个月,却犹如黑暗中一点星火,点燃了红色启蒙的火苗。它先后承印了五卅运动宣传品、上海总工会的小册子、马列主义书籍、各种传单、公告和党内刊物等,其中有《向导》《向导丛书》《中国青年》《平民课本》《新社会观》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影响。回顾中共早期革命印刷,国华印刷所其实从未真正“停工”,而是有了无数的继任者,让星火继续燎原。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专家点评>>

  不畏艰险 播种革命思想

  1925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五卅运动时势发展之需,成立了国华印刷所,这是中共第一家秘密印刷机构。倪忧天等印务人员负有特殊使命,他们辛劳忙碌的身影,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伴随着时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正是因为他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使得“刊物与传单是成堆地从印刷所的机口中吐出来,成捆地运送”,使得革命思想与情绪“一化十,十化百,百化千地播种”;于是,五卅之际“唤起民众,组织民众,反抗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迅猛发展。重视宣传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方针政策,中共亦始终以善于宣传而著称。如今,国华印刷所的旧址虽已不复存在,其功绩却成为永远矗立于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李瑊(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