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 | 人民出版社旧址藏身楼梯间 马列思想播向全国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叶薇     作者:叶薇     编辑:钱文婷     2018-01-31 16:00 | |

微信图片_20180131154001.jpg

图说:辅德里625号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下同)

  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这户看似普通的石库门建筑,却有着三重身份:中共中央局宣传工作负责人李达的寓所、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会址所在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

  在一个不足六平方米的楼梯间里,人民出版社在李达的主持下编辑出版了十几种革命理论书籍,马列主义的思想火种就从这里播向全国。

  雄心勃勃谋团结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担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光辉历程。

  在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发出的第一份通告原件中明确提出,“中央局宣传部在明年(1922年)之前,必须出书20种以上”,很显然,中央局把出版宣传工作列为当务之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李忠杰介绍:“当时,许多中国人民都在思考,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因此,我们党从一成立开始,就非常注重宣传工作,成立出版社来传播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

  1921年9月,在《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上,刊登了一则通告,它标志着中共中央直属的第一家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正式诞生。出版社的创始人就是中央局宣传工作负责人李达。通告说:“近年来新主义新学说盛行,研究的人渐渐多了,本社同仁为供给此项要求起见,特刊行各种重要书籍,以资同志诸君之研究。本社出版品底性质,在实施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一面为信仰不坚者怯除根本上的疑惑,一面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各书或编或译,都经严加选择,内容务求确实,文章务求畅达,这一点同仁相信必能满足读者底要求。”

  在《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列出了人民出版社将要出版的49种书目,其中包括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共产主义者丛书11种,其他社科著作9种,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远远超出了中央局的要求。

微信图片_20180131154010.jpg

图说:外墙内有故事

  灶间木柴藏玄机

  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一楼,还保存着一个灶间,内有一个当年李达家烧饭的灶头,灶头旁堆满了稻草和木柴。二大会址纪念馆馆员倪娜介绍,在当时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下,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他革命理论书籍是非法的。如果有搜查,就把印刷器材和出版物藏在木柴堆里;如果碰到紧急情况,只能把印刷物放进灶台里烧毁。

  在纪念馆的展示柜里,我们可以看到李达编撰的一系列革命刊物:《共产党礼拜六》《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劳农政府之成功与困难》《列宁传》《俄国共产党党纲》……这些书的封面和版权页上都写上了“广州人民出版社”字样,地址设置写的广州《新青年》一个通讯联络处——广州昌兴马路26号。

  当时广州是国民革命的根据地,人民出版社为确保安全,编辑的书籍都以“广州人民出版社”名义出版。短短一年内,在李达的主持下,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十几种革命理论书籍。除注译书稿外,丛书的编辑、付印、校对、发行都由李达一人承担。

  在二大会址纪念馆,通往二楼的楼梯窄而陡。“为了保护文物,也为了安全起见,平时这里我们不对外开放。二楼就是李达的卧室和书房。”在馆员倪娜的带领下,我们拾级而上,书桌、书柜映入眼帘。多少个日夜,李达就在这里伏案工作,奋笔疾书。

  当时办社条件十分艰苦。除了人力不足,更有经济压力,人民出版社的图书印数为3000册,大部分是秘密赠送,而非公开发售,很快就入不敷出,经费困难。从后来沈雁冰和李达的回忆中得知,当时为了人民出版社的经费,他们经常写文章卖给商务印书馆,赚取稿费,补贴出版社的经费。在人员紧张,经费缺乏的情况下,出版社坚持不断出书,在1922年6月30日陈独秀写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详细列出了人民出版社成立九个月的出书目录,共12种。

  启蒙思想传薪火

  1922年年底,出版工作实在难以为继。1922年11月,李达应毛泽东邀请前往长沙,担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随后人民出版社并入广州《新青年》社,后来大革命失败,出版工作转入地下,随后歇业。

  李达主持的人民出版社开拓了我国出版事业的新路子,对促进马克思主义系统地有计划地在中国传播起过很大作用。这些著作在党初创时期成为众多共产主义者的启蒙读本。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纲)》中指出:“人民出版社为我党言论机关,出版了很多书籍,对思想上有很大的影响。”

  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工作告一段落,但其精魄犹在,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党的出版事业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1926年,广州《新青年》社以“人民出版社”名义,出版《我们为什么斗争》;1931年至1932年,河北保定“北方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数十种图书;1938年,延安解放社以“人民出版社”及“陕西·人民出版社”名义,出版《毛泽东论中日战争》;194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的“联合生产部”以“人民出版社”名义,出版“人民丛刊”4种;1949年,解放社再度以“人民出版社”名义出版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些曾以“人民出版社”之名出书的出版机构,与人民出版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继承了人民出版社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人民出版社于1950年12月1日重建,继承了革命年代的光荣传统,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书籍出版社,也是我国第一家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出版社。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

  >>专家点评

  远见卓识 把握未来

  人们时常会问: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不掌权,二无钱财,还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残酷迫害,为什么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引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留下诸多彪炳史册的杰作?答案是:因为拥有一大批理想崇高远大、文化积淀深厚的志士仁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行列中,从李大钊、陈独秀,到毛泽东、张闻天;从李达、艾思奇,到郭沫若、茅盾……依次类推,屈指一数,多少人学贯古今,多少人思维超前;多少人著作等身,多少人文采飞扬。这一民族精英队伍,因智慧才情与理想信仰的完满结合,源源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写下的政论文章,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前景;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鼓舞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向上、向往光明。

  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格外重视文化建设:创办大学、创办各类讲习所;创办出版社、创办报纸杂志。尽管困难重重,但依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充分展现了他们善于把握未来发展的远见卓识。

  本文择取人民出版社创立发展的独特视角,生动描绘了共产党人致力于革命文化建设的建树贡献,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陶柏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