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传承红色基因 > 正文

让“红色基因”融入“采编”血液:“传承红色基因”专栏满百期感言(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梓华 杨洁 张龙 邵晓艳     作者:陆梓华 杨洁 张龙 邵晓艳     编辑:吕倩雯     2018-06-11 14:00 | |

感知一种精神力量

——“红色基因系列采访”感言

作者自述 新民晚报民生新闻中心 陆梓华

恐怕,很多参与“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报道的记者,看到选题单的一瞬间,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天哪!身边竟然有这么多‘红色基因’!为什么我不知道……”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疑问,“这每一个点,真的都有故事可以挖吗?”

我的几次采访经历告诉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今年2月21日,恰逢《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170年的“正日子”。当天,本报“传承红色基因”及时推出报道《“衣冠冢”里秘藏珍贵文件》。这是关于共产党人张人亚的故事——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单行本。8月首版和9月再版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如今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里就有一段张人亚与其父亲张爵谦利用“衣冠冢”保存珍贵文件的红色传奇。

说来惭愧,虽然一大纪念馆去过几次,但若非参与红色基因报道,对于这段传奇,我至今可能一无所知。

起初,我拿到的选题是采访“《平民日报》发行所旧址”,反复以各种关键词搜索资料后,用通俗的话说,“内心是崩溃的”——《平民日报》创刊于1927年2月27日,是上海总工会的机关报,由中共上海区委、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编印,该报以上海工人、市民、商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版面两侧则经常刊登旗帜鲜明、鼓动性很强的标语口号和漫画。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租界当局借口该报“言论激烈,扰乱租界治安”,不准其在租界内出售。现存仅有78期,出版于1927年5月30日。

短短三个月报史,史料甚少,如何“凑”出一篇文章?我只能试着从其他角度寻找突破口。在以《平民日报》发行人张人亚为关键词搜索时,一段尘封的历史逐渐显露出来——

1927年4月,《平民日报》被查封。1923年工人运动低潮时,张人亚的工作重点是党、团工作及领导机关出版书报的发行工作。在他手头,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中译本最多,还有一批中共二大、三大会议决议的秘密文件。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将自己学习和保存下来的党的文件、书报带到宁波镇海乡下去秘藏。他的父亲张爵谦巧妙地将儿子带回的书刊文件藏进张人亚和妻子合葬的衣冠冢。这一藏,就藏到了解放。张爵谦老人始终没有等到儿子归来,恐怕儿子凶多吉少,他和三儿子重回山林,打开衣冠冢,张家人也将这批珍贵的文物捐赠给国家。

在和中共一大会址联络后,我确认了文物和史料的真实性。继续搜索后发现,中央电视台去年10月31日播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到上海和浙江嘉兴分别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的新闻,节目中有一段涉及张人亚保护我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的内容。当时,习近平总书记问讲解员: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后来怎么样?习总书记问的这个人,正是张人亚。

我将初稿交给鞠敏老师。“每年二月,都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而说起共产主义信仰在全球的传播,就不能不提170年前的那个二月。”鞠老以老新闻工作者的敏锐,从我原稿中的这句话捕捉到信息。“我查了一下,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正好是2月21日,这个稿子争取在2月21日发。”鞠老建议我,将稿子改写成人物报道,增加报道的可读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可以说,这样一个峰回路转的过程所带来的兴奋是不言而喻的。在参与主旋律报道的过程中,如果记者本身没有被故事所打动,没有这种兴奋感,也没有办法讲好故事。作为团口记者,渔阳里去过很多次,但是,若非耐耐心心看完每一块展板和相关史料,我并没有意识到,在这幢石库门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的8个年轻人,在当时也大都是“90后”——李汉俊,出生于1890年;陈望道,1891年;沈玄庐,1892年;袁振英,1894年;叶天底,1898年;俞秀松和施存统,1899年; 金家凤,1901年……和如今的年轻人一样,他们憧憬未来,追求美好,然而,因为生于乱世,他们的肩上更多了份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并最终在上海渔阳里6号的那幢二层石库门小楼,让信念起航。瞿秋白的文章著述读过不少,但在中文系就读的时候,并没有太留意他一度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政治身份。冬日的一天,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原虹口党校副教授张嘉和老师不仅为我提供了《瞿秋白传》以及大量有关党史的史料,帮我了解了瞿秋白起起落落的政治生涯,还陪我一起探访了虹口区山阴路上瞿秋白的故居。老房子安静地罩在日光里。偶尔有快递经过,才打破些许冬日的沉寂。挂着“瞿秋白故居”字样的12号,早已住进了普通人家。1933年3月,当这名34岁的年轻人带着妻子搬进二楼朝南的那间房间时,不会有人知晓,不久之前,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更是当时文坛的风云人物;3个月后,当夫妻俩从这里悄悄地搬走时,也不会有人想到,不久之后,这个看上去的“文弱书生”,将以不屈的姿态牺牲在国民党的枪口下。

幸运的是,在采访红色基因系列报道的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这种抽丝剥茧的快乐,以及与历史对话的获得感。在习惯短平快的新闻节奏后,红色基因系列报道让我有机会放慢脚步,沉下心,去挖掘、去发现、去感知一种精神力量,并为这种力量所驱动,继续前行。

阅读联想>>

记者要有理想主义和职业精神

新民晚报“红色基因系列采访”,几乎举全报社之力,让一批记者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体现了记者的理想主义和职业精神。

对于记者的责任和职能,中外有不少流传很广的观点。我认为记者具有五种职能和责任,分别是公共信息传播者、重大事件记录者、历史时刻见证者、社会问题发现者、时代进步观察者。 

这些职能,从公共权力运行、公共政策告知、生存状况信息到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问题等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媒体参与社会生活广度与深度的印证。这些职能和责任,让我们在从业中获得了很多与众不同的特征和气质。这些气质几乎综合了社会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元素。所以,我理解的记者,应该有诗人一样的激情,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即使历经沧桑,也保持着道德、良知,有一颗纯净近乎透明的心灵,并在从业中不断爆发出活力。

我理解,好的记者一定是始终充满了对事业、对生活不会枯萎的激情。 

没有一种理想、信仰支撑的崇高精神,就不会产生献身事业的优秀记者。对客观事实高度忠诚,通过报道,让世界知道真相,让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进步,是一种发自职业本能的崇高信仰。理想、信念始终伴随这个职业,如果没有一种信仰,我们就无法解释,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在人迹罕至的自然探险中,在生命随时可能消逝的地方,为什么那么多记者不顾生命,不顾危险,发回了一篇篇伟大的新闻作品?因为他们都有美好的理想主义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吴家林


写一写脚印,写一写灯光

——编辑、采写“传承红色基因”感言

作者自述 新民晚报时政新闻中心 杨洁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惭愧的是,以前除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毛泽东故居等耳熟能详的革命遗址以外,竟不知道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原来还遍布着那么多值得铭记的红色基因。参与红色基因系列报道,首先就是一次系统学习党的光辉历史的过程。

近百年前的上海,不仅有十里洋场的摩登,更在暗处孕育着刺破黑夜的光芒。传承红色基因前一百期报道聚焦建党初期,老一辈共产党人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上海弄堂石库门的错综地形,以及闹市区人来人往的杂陈乡音,正是最好的天然掩护。记者老师们用一篇篇翔实的报道带领我重温历史,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正如政法部主任鞠敏所总结的,“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承接地,更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早期中央领导机构的所在地,早期工人运动的发祥地,既是思想文化战线的主阵地,又是隐蔽战线斗争的聚焦地”,这“六地”凝结了早期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心血,其发掘与宣传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

在总共100期的版面当中,我参与编辑了16期。这也是我第一次编辑重大专题系列报道,版面语言从头学起,逐一摸索,大多数放在新民眼下面。按照我原本的排法,上下两篇稿子都分五栏,中规中矩。鞠敏主任告诉我:“上下两篇是不同的内容,新民眼分四栏,红色基因分五栏,这样才能有所区分。”调整后,版面果然活泼了起来。头花、图片与文稿的安排,讲究“留白”“透气”,不可铺得过满,也不可“歪脖子”“溜肩”,总之,要学的东西还有许多,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多亏鞠敏主任亲自指点,摄影部王欣主编精选照片,视觉美编设计版面,在此深表感谢。

在我所编辑的红色基因版面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3月2日关于周恩来的报道。结合周恩来诞辰120周年,这一天,鞠敏主任与首席记者方翔策划报道了周恩来化名背后的故事,并请党史专家撰写文章,讲述周恩来的英名如何与上海这座城市紧紧相连。怎么把版面的标题做得吸睛?恰好,在3月1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与鞠敏主任商量后,最终我们的标题也落在了“温暖”“自豪”两个关键词上,亲切、大气,有迹可循。

标题需要反复琢磨,选取照片也有讲究。周恩来在上海留下许多光辉足迹,而我们此前已经做过永安里、浦江饭店等多篇报道,怎样避免重复,又切合主题?最终,我选择了两张照片:其一为资料照片,1924年周恩来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区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合影,而周恩来正是从上海杨树浦码头踏上了赴法之行的;其二为今天的上海浦江饭店侧景,画面中间向远方延伸的一条道路,仿佛延续了伟人当年走过的革命道路。两张照片,一实一虚,一黑白一彩色,互为映衬。由于资料照片为群体合照,周恩来的形象不够突出,最后我又在版面的醒目位置加上了青年周恩来的头像,他英气逼人,目光中充满着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热血壮志。一篇重大报道的版面,也就此完成。

编辑版面以外,我也参与了红色基因的采写工作,尽管只写了2篇稿子,不过收获仍然颇丰。例如,写以“福兴商号”为掩护的中央机关,其原址就在来福士广场旁边、天蟾逸夫舞台后的普通民居内。我实地走访过两次,这条单行道小马路如今仍然烟火气十足,杂货店、理发店、文印店、小吃店沿街排开,谁能想到,这里竟然隐藏着中共中央早期在沪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处旧址。绕到后面的汕头路,还有一条狭窄的小弄堂通往深处,尽头的楼梯就可以直接通至楼上,正是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当时秘密开会的地方。寻访旧址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好像陷入了延时摄影,踏着脚下这同一片土地,看光阴流转,无数革命先驱在此艰苦奋战。当年,熊瑾玎在此从事党中央会计工作,他的女儿熊畅苏后来也走过这条窄窄的弄堂,那时她说:“我真的很想写一写这条弄堂里的脚印,写一写这栋楼里的灯光”。我想我们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不必夸饰,只需要如实地记录历史,写一写那段最平凡无奇、也最惊心动魄的光辉岁月,让更多的后人知晓。

上海的红色基因重在铭记,更重在传承。我先后采访了几位路人与周边店主,遗憾的是,这段革命往事鲜有人知。只有一块金属牌,一处二维码,记录着它曾经经历的风霜。后来,在同事同行的帮助下,我辗转找到了当年参与确认这处遗址的夏顺奎。这位八旬老人的耳朵已经不太灵光,但思绪仍然敏捷。坐在他家的客厅里,我看着夏老拿出一摞厚厚的资料,听他一一讲述往事。夏老肯定了我们的宣传工作,并感慨地说,“国内现存与六大直接有关的中共中央机关就这一处了,这处革命旧址需要好好保护”。

在采访中,我最难忘的应当是陈云纪念馆之行。相比市区的喧闹和繁华,青浦练塘寂静得多。陈云就出生在这里。《陈云纪念馆》一文的主题,从“聚焦镇馆之宝”到“特科风云”,从“青年生活”到“建国后的财经工作”,多次受到了主任鞠敏的指导。最终,由于刊登时间正值新春佳节,由于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而年初五又是迎接财神的日子,于是就以此为由,将二者关联了起来。在查阅的相关资料与纪录片中,我得知陈云是“红色掌柜”,恰好有幸能成为主任精心设计的“红色饭店”“红色春节”等“新春红色系列”中的一篇。

戊戌狗年的小年夜,我仍在采访中度过,与副馆长在电话中沟通细节,在单位写稿到8点,恍然不觉时光流逝。大年初一,将成稿给馆长审读,并请他作了专家点评,得到了对方的肯定。在撰稿过程中,我也碰到了一些需要斟酌的细节问题。这给我上了新年的第一堂课:文字应当依据采访录音,忠于对方陈述的事实;如有不确定者,查阅权威资料,加以印证;再有疑惑,则请教专家一锤定音。经过重重“保险”,原本的疑虑就自然消散了。

阅读联想>>

图文并重比翼齐飞

新民晚报“传承红色基因”论证了在版面编排中实践着“图文并重”的编排理念,它们的成功运作,代表了图片在版面中的发展趋势。

对报纸版面来说,图片和文字是两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它们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取代。以前说的“图文并茂”偏重于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装饰性和辅助性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闻改革的深入,电脑、数码相机的广为使用,图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手段,在报纸中日益凸现出来。

图片和文字双主体的特点在“传承红色基因”的版面中已有充分体现,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图文合一与图文对位。

一是图文合一。即图片与文字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传播形式。这种传播形式似“看图识字”,降低了智力门槛,使读者阅读时费力程度(即时间支出、精力消耗)最小。一般来讲能够独立传递信息的图片与文字说明结合都属这种传播形式。

二是图文对位。即图片与文字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传播形式。这种传播形式在三报版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图文对位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而是利用图片与文字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从而使读者看了图片后急需阅读文字,或阅读文字后急想观看图片,极大地满足了读者获知信息的欲望,从而产生信息快感。

因此,要办好一张吸引人、让人喜欢阅读的报纸,既要用好文字,又要用好图片,全面确立图片和文字在版面中的双主体地位。

江轶


探红色基因 走红色之路

——“红色基因”拍摄感言

作者自述 新民晚报全媒体编辑中心 张龙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这样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殷殷嘱托和冀望。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精神必须得到坚守与发扬,因为它清晰地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也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红色基因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成为始终引领上海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2017年11月27日,本报推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传承红色基因”专栏,至今已有百余期,我参与了绝大多数红色基因的摄影。回想起这半年来的探访红色基因的历程,使我更加了解上海这座“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城市的光荣与传奇,对党的辉煌历史也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上海红色基因的拍摄,我个人总结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有地点,有纪念馆,这样拍摄起来非常方便,和文字记者配合也非常好。比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陈云故居、张闻天故居、鲁迅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等。这些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重要依归,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场所。第二类就比较麻烦,大多是原址已经拆除,变成了新的建筑。比如中共“六大”后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秘密联络点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旧址、刘少奇故居旧址、一大与会者马林下榻处旧址、中共中央组织部干训班旧址、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地旧址、中共中央联络点旧址、《向导》发行所旧址等等。这些我必须和文字记者密切配合,反复核对现今的门牌号码,然后到现场拍摄。这个讲一个小的插曲,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位于一片待拆迁的工地上,据说本来也会被拆除的,被当时的上海市领导丁薛祥同志得知,及时制止了拆迁,保留了下来。我是使用无人机拍摄的,很好地将拆迁工地中唯一未被拆除的房子——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展现了出来。除了寻找这些红色基因的地址,拍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一个地方有多个“红色基因”内容。中共二大会址和平民女校,以及人民出版社旧址都在老成都北路7弄3号,这个地方我就这样去了好几次,里面外面反复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同的红色基因用不同的照片。还有就是武定路930弄14号,这里是“红色基因”中最为传奇的中共中央特科所在地,周恩来、陈赓等同志都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同时它也是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的会址,一个地方的照片搭配两篇红色基因的报道。

除此之外,拍摄方面遇到最多的就是“吃闭门羹”。不少“红色基因”的现今地址变为民宅,别说进去拍了,有时候连大门也进不去。淮海中路1897号的杜重远先生故居就是这样的情况,大门紧闭,还贴上了“谢绝参观”的牌子。没办法,我只得先拍了铁将军把门的外景,然后兜上一圈,走到华山路发现一幢高楼正对故居,我向高楼值班人员亮明身份,几番交涉方才让我上楼拍摄,总算得到理想的照片。总体来说,这些拍摄困难远比革命先辈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革命活动要低,只要有信念,一定能拍出好的“红色基因”照片。

本报的“传承红色基因”专栏将继续刊发下去,我也会用我的镜头继续记录上海这座红色城市更多的红色印记。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更需要进一步激活“红色基因”,强化“红色基因”在引领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核心,也将是始终激发当代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阅读联想>>

“红色”照片如何拍出新意

“红色基因”的照片要想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拍出新意。新闻照片的新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新,一是形式的新。在新闻摄影界人们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以为凡是对着事实拍摄下来的照片,都是新闻照片,其实不然,并非所有的瞬间都具有新闻性和新闻价值。内容的新,必须表现是在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瞬间形象。形式的新,指的是对截取的新闻事实瞬间形象的表现要新,即瞬间的画面组合——构图要新颖独特,能够赋予新闻照片更深的内涵和视觉愉悦。

“红色”照片主要靠形象说话,要拍出有新意的新闻照片,首先要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

但是,在“红色”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红色”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红色”照片摄影要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来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也更富有新意。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李斌


要大气更要朝气

——“红色基因”版面设计感言

作者自述 新民晚报全媒体编辑中心 邵晓艳

鞠老让我写关于红色基因的感想,这让身为美编的我犯了难。鞠老说就谈谈设计的感想和我对晚报的感想,那我就试着表达一下我的所见所感,也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

来晚报的实际时间是两年,2017年1月1日正式来晚报也可以说是我人生轨迹的一个转折点了。之前在东方早报担任美编工作已经5年,但来了晚报还是感觉到差别明显,晚报的风格要求庄重但是要让读者更方便明了地阅读,但文章篇幅多而密,晚报压版的时间节奏又是快而紧。就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把版面的阅读顺序安排合理,怎么解决阅读压力又不会让文字显得密集过闷,又可以排出好看的版式,基本上是每天每个编辑和美编在3楼组版房讨论的日常话题。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渐渐和这个团队熟悉起来。

红色基因是晚报的一个特别策划栏目,一直出到100期时想要为这样的一个栏目做一个小结。这样的带有总结性又有独立内容的版面在设计上鞠老提出的要求是:“既要大气庄重又要创新朝气。”就在这样的理念下红色基因100期的版面开始设计了。在版式的设计之前我找到之前50期的版式作为参考,沿用红色基调,红色包框和红色底纹来呼应红色基因的logo调性,报眉和链接附录里的石库门纹样也是呼应传承红色基因党的诞生地这一特性。100期的版面设计中主图就替换了不下4次,版式也相应改动调整。吴咏红,吴老师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编辑在我困惑的时候给我很多有效的建议和帮助。一开始我们曾想直接用2栏竖图作为主图放在开头,形式感有了,但文字的篇幅显得整个版面过闷也缺少了通版版面的大气效果。吴老师一边和我在食堂吃饭一边还悬空地比画着版面,“晓艳,你看要不我们还是找张大图,跨版的!那个竖图放小的话引言可以……”“哦,还是用横图?那我到摄影部再去看看。”鞠老也加入了讨论。就这样中午的一顿饭又变成了红色基因的工作餐,餐毕又是回到了3楼继续拼着红色基因100期的版面。就这样一次次尝试,一点点修改,版面里都是大家集思广益的成果。小标题字体的大小,字体的粗细,字形的选择……在提前做版面设计里面很多想法可以得到更好的实现,大家也对优化版面提出更多好的新的创意。这个融合的集体不分彼此地真诚地为版面提出好的建议。百胜姐王文佳就说过,“事前提前量,版面出花样”。在反复琢磨下,大家都只是希望读者能够在拿到报纸的时候感受到我们做报纸时的小心思。鞠老说做版的模式既是“老帮带”,也是新进入晚报的新人们要学习晚报的文脉和精神。每天报纸的版面里面,就有晚报的文脉和晚报人的精神。

琢磨在细微处,是我对设计的要求,自觉做得不够。但在晚报人的身上我总能看到对新闻固有的执着和骄傲。我想这就是身为晚报人的文化自信吧,让我也为之骄傲。

阅读联想>>

报纸美术与美术编辑

新民晚报“红色基因”版面设计坚持“要大气更要朝气”,是报纸版面让人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当下报纸行业的激烈竞争态势,要增强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升报纸的市场竞争力,除了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我们报纸的文字内容、文章质量及文风之外,报纸的美术形式作用一下子凸显了出来,成了当前报纸版面设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报纸的美编工作已不像过去在报纸上制作个标题、勾勾花边、设计一些刊头那么简单,也不是配个漫画、画画插图那么“小家子”气的美术,而是一种在“大美术”理念指导下的整体美术设计,是对整个版面乃至整份报纸的整体设计与包装。具体包括版式的布局、标题的设计、摄影图片的精心安排,线条底纹、黑白对比、色彩运用、题图插图、新闻漫画、篆刻书法、美术作品等等诸多美术因素的通盘考虑、整体构思、巧妙安排。

过去的报纸,由于制版、印刷等条件的限制,使报纸的美术设计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地展示,美术编辑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网络在各报社的普及,数字编辑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报纸美术的作用大大增强。报纸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直接影响着读者的视线,而经过美术编辑精心策划、设计、编排和美化后的版面,它所呈现出的艺术魅力会唤起读者的阅读和购买欲望。

报纸版面的美术设计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是影响报纸视觉效果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一张报纸是否可读,是否易读,能否在报摊上吸引读者的眼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与文字性、概念性作品阅读方式相比较,视觉感受无疑更普遍、更直接、更形象,也更富于整体性。

钱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