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传承红色基因 > 正文

让“红色基因”融入“采编”血液:“传承红色基因”专栏满百期感言(上)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鞠敏     作者:鞠敏     编辑:吕倩雯     2018-06-11 14:00 | |

作者自述 新民晚报时政新闻中心 鞠敏

踏访革命旧址,寻找光辉足迹,感悟红色传统,激励奋斗精神。本报自2017年11月27日起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传承红色基因”专栏,目前已顺利刊出100期。通过阅读专栏,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与传奇,对党的辉煌历史也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中,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连续刊登追寻中国共产党历史足迹的宣传报道,做得最早、时间最长,题材挖掘最广泛深入的,可能就是新民晚报了。

报社高度重视此次红色基因主题报道工作,成立以朱国顺总编辑为组长的“总书记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报道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策划和组织相关采编工作。

综观已经刊出的100期“传承红色基因”,大致可归纳以下几个特点。

一、党建引领——全员大培训

习近平同志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更加激励了报社编辑记者做好“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传承红色基因”栏目启动之前,去年11月中下旬,报社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分5批前往延安梁家河,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主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重大举措,理解和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入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章,引导报社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培训教育活动结束后,报社领导和编辑记者即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传承红色基因”宣传报道中。

报社党委班子是“传承红色基因”宣传报道名符其实的指挥中心。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国顺是核心总指挥,每个选题、每个版面亲自审定;重大节点策划亲自参与、敢于拍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咏梅也积极提供采访线索、热心引荐点评专家;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裘正义负责栏目启动工作;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季颖和阎小娴也对栏目十分支持与关心。   

“支部建在连上”,采编基层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采编红色基因过程中,报社几大中心的各采编部门党支部,从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到党员记者、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无需太多的动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骨干记者更是揽下了前三篇的采写重任,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总编办党支部的党员也为专栏的初创做了不少铺垫工作。

——党建引领,全员参与,红色基因,一路绿灯。

二、形成合力——全体齐参与

作为报社重大题材战役报道,此次参与人员涉及面极其广泛,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两大主要采访中心的近30位记者参加了采访报道。新媒体编辑部的15位报纸版面编辑也全部轮番上阵,多媒体的小编也近乎全部出动。摄影部除指定专人外,还有青年翻拍队作为后援。参与者中,既有首席、资深骨干编辑记者,也有年轻新进的记者编辑;既有记者客串编辑版面,也有编辑反串记者采写“红色基因”。

每当选题经朱国顺总编辑审定后,由报社记者(编辑)认领并完成采访。因参与报道人员踊跃,每位原则一次只能认领一篇。所以,每次20余篇选题微信上一发布,不消几分钟便被大家争先恐后认领完毕,有人开玩笑地比喻“比抢红包还快呢”。

——倾巢出动,全面出击,红色基因,稿源滚滚。

三、鲜有遗漏——全方位挖掘

着力对上海的“红色基因”进行全方位的新发掘,可谓是一大亮点。从已经发表的100篇稿件看,纵向涵盖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横向包括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工农运动、思想文化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隐蔽战线斗争等,几乎一网收进,鲜有遗漏。

“传承红色基因”从内容上,分为六大板块:1.创立之路——新青年社总发行所旧址、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李达王会悟住处旧址等;2.主要领导居住地——毛泽东旧居、刘少奇旧居、瞿秋白寓所旧址等;3.中共中央机关——中共中央常委会议机关遗址、中共中央政治局联络点遗址、中共中央联络点遗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遗址等;4.重要会议会址——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址等;5.宣传教育机构——《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又新印刷所旧址、平民女校旧址等;6.工人群众运动——上海总工会筹备大会遗址、五卅运动初期上海总工会遗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东方图书馆指挥部遗址等。文章交替刊出,涵盖了“党的诞生地”全部内容。

所刊文章,并不满足于对“红色基因”的简单介绍,而是通过实地考察、专题采访和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尽可能进行再创造、再突破,使许多文章史论结合,新意迭出。

尤其是第100期的红色基因内容,对上海众多的“红色基因”现象,首次高度概括出上海独具的“六地”特征,即新文化运动的承接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早期中央领导机构的所在地、早期工人运动的发祥地、思想文化战线的主阵地、隐蔽战线斗争的聚焦地。由此得出“上海,是一座红色基因‘密而全’的光荣城市”结论。第100期红色基因的综述,阐释建党精神,阐明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广大读者感知建党光荣历史、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同时,也将“传承红色基因”报道推向新的高潮。

——一网收进,鲜有遗漏,红色基因,新意迭出。

四、深度融合——全媒体运用

“传承红色基因”是此次红色主题报道的重中之重,业已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栏目,加之融媒体的运用,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扩大。

新民晚报报系所属报纸、周刊、新媒体、频道齐上阵。不光新民晚报开辟“传承红色基因”主战场,而且新民晚报客户端、新民晚报官方微信、新民网,新民周刊都辟有“红色阵地”,新民晚报整体转型融媒体成效显现。

每当“红色基因”下午随新民晚报见报,新媒体的新民晚报客户端、新民晚报官方微信、新民网第一时间就可以见到。有的时候,频道推送稍微迟了些,头条小编就会及时催稿。 

《新民周刊》刘琳社长率领的采编团队,为了赶排“红色基因”的稿件,国定小长假还加班加点,挑灯夜战,至晚上十一点,办公室还灯火通明呢。

时政中心吕倩雯主要岗位是融媒体小编,却对“红色基因”情有独钟,工作之余主动请缨到第一线亲身感受、采写“红色基因”。为使“红色基因”在官微更完美体现,她又揽下“分外活”,从第80期开始,往后退至第一期,硬是一个个页面添加了当日版面微缩图。

本报融媒体中心自去年8月成立以来,发挥巨大作用,“红色基因”专栏成为最大受益者。

——报刊官微,线上线下,红色基因,全新呈现。

五、事半功倍——全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专家到位的点评,也是一大亮点。从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馆长、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主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到市区两级党史党研机构的学者,以及市委党校和高校的教授都乐意为栏目认真把关,并配上高质量的点评文章,使得“传承红色基因”专栏分量骤增。共有27位专家参与点评,有的还直接参与采写呢。

自“传承红色基因”专栏推出以来,不少市民开始越来越关注身边的红色基因。本报独家报道的《“四大会址”周边风貌或将证实》,正是本市一批党史研究专业人员和党史爱好者不懈努力的结果。

1920年毛泽东旧居展馆馆长刘卫星说,“有一对年逾六旬的老夫妻特意带上了新民晚报来到我们这里,一边看着介绍,一边还仔细和报纸上的内容进行比较。”不少来参观的观众,知道毛泽东曾在此居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命名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实际上对于旧居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很了解,随着新民晚报对旧居作了如此详尽的报道后,观众关注的点也越来越多。

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本报编辑部从第50期开始,向社会征集红色基因线索。由此,报社收到不少好的线索和建议。

鉴于“传承红色基因”栏目的社会影响力,一些出版社纷纷看好“红色基因”,主动上门,寻求合作,计划集结出书。家住浦东川沙的一位八旬老年读者,来信索要漏订报纸,说是需要“剪报装订红色基因 ”。

——开门办报,依靠外力,红色基因,事半功倍。

六、策划到位——全程赢点赞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早期革命活动的集中地。因此,一些最主要的红色遗迹,如中共一大、二大会址,早就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传承红色基因”专栏并没有因此而忽略这些重要红色遗迹的刊登,而是力求选取新的视角,注入新的发现、充实新的内容,进行再报道,以加强人们对这些红色遗迹的印象,达到不忘初心的成效。

上海现存400多处革命遗址遗迹,从何着手。开篇的选择是深思熟虑的,第一篇,思想武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它是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地点,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第二篇,领袖作用——《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主要介绍毛泽东建党前夕在上海活动、探讨马克思主义等情况。第三篇,领导阶级——《上海机器工会临时会所》,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工会组织,在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宣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专栏紧密配合时间节点刊出:像《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都是赶在新馆开馆之际刊出。去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诞辰日,刊出《毛泽东早年11次来到上海》;今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日,刊出《周恩来的“浦江”风云》。今年3月2日为配合中央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刊出《周恩来,这名字很温暖很自豪》;去年12月22日冬至日,刊出《龙华烈士陵园》;今年清明小长假,又刊出3篇“缅怀革命先烈”系列。

今年春节期间的一组特别策划系列尤为成功,从小年夜到年初七,连续9天每天一个版面,从“红色恋人”到“红色掌柜”,从除夕拜年到纪念《共产党宣言》170周年。

另外,像满50期、满100期的策划与版面编排也都有独到之处,富有“晚报味”。(详见百期版面赏析)

由于专栏策划精心、策划到位。赢得专家高度评价:“新民红色基因,天天凸显时效性,篇篇具有新鲜度。”   

——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红色基因,赢得点赞。 

通过围绕上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聚焦建党历史,挖掘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感人故事。对照本报采编“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发生的身边鲜活事例,也充分展示新民晚报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责、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传承红色基因”—— 一堂生动的党课

红色基因每篇稿件大都立足现实,着力寻找每一处红色遗迹的当代价值。通过详实介绍在那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在那里为民族奋斗牺牲的英雄事迹,生动细致地展现出一幅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给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当代中国人民,提供了满满的正能量。

自然,这也是一次再传承、再教育过程。对于编辑记者来说也是一次再感染再教育再提高的经历。民生中心陆梓华在采写《共产党宣言170周年》过程中无比激动,按她的话说“这是一堂生动的党课”。时政中心李一能和唐戟在经历采编红色基因时,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念,写下了入党报告。还有一些年轻同志,平时对党的历史了解不深,这回都由衷感慨“共产党、共产主义真了不起”!

“传承红色基因”—— 一次实战的演练

“传承红色基因”对将满周岁的本报融媒体来说,也是一次最好的实战演练。

遇重大主题报道,设立项目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为确保“传承红色基因”专栏顺利进行,报社创新试行项目制,专门成立“传承红色基因”项目组,指定专人(副总监)负责。总编辑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职权,使其放开手脚大胆工作。

实行项目制,可谓采编模式一种创新。项目组打破原有的记者条线、部门界限。运作采取规定与自选相结合的双向选择、跨界“接单”,“选题双向、采编双向”。选题,既有项目组定期公布的“规定动作”,也有记者自己申报的“自选动作”,像时政中心方翔、姜燕和民生中心王蔚等是红色基因的撰写高手,更是选题策划能人。采编岗位跨界,像记者杨洁客串红色基因编辑,编辑唐戟反串红色基因记者。

显然,“传承红色基因”100期的成功,采取项目制是一条经验。  

“传承红色基因”—— 一支队伍的成长

“传承红色基因”对报纸采编团队来说,也是一支队伍的成长过程。“传承红色基因”团队,是由老中青三代组成,在这里,晚报文脉新老传承成佳话,队伍“多岗位”锻炼得以迅速成长。

吴咏红是位资深编辑,邵晓艳是个刚刚进晚报才一年的视觉,说来也巧,红色基因第1期和第100期都是她俩“搭档”编辑的。值得一提,为了精心编好第100期的红色基因版面,她们提前做了几套预案,为了版面上能有一张“中共一大会址外景”主打照片,她们与摄影部党支部书记张龙反复商量取景角度。版面刊出前一天正值星期日,张龙一大早赶往一大会址,直到下午两点才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编辑吴咏红不放心,下午亲自去兴业路实地察看;晚上,视觉邵晓艳突然来了“灵感”,非要去报社“干活”,谁拦也拦不住。“传承红色基因”团队的敬业精神以及业务上的“传帮带”,可见一斑。

在报社电脑房里,有人戏称——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晚报的文脉也同时得到了传承。此话,不无道理。

“传承红色基因”—— 一张报纸的活力

“传承红色基因”对于一张报纸来说也是活力的所在。

活力之表现,融媒体运用。融媒体,是媒体的出路。谁先抢得制高点,谁就得先机。“传承红色基因”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扩大,融媒体的运用功不可没。

活力之表现,开拓创新。“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管理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讲究版面语言。

活力之表现,传承文脉。“传承红色基因”继承晚报文脉,善于运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重大题材,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栏目。

活力之表现,品牌效应。“传承红色基因”注重品牌效应,栏目开办伊始就作为品牌打造。专栏开办不到半个月,引起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提出希望在晚报头版版面挂上“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头花。有影响力,就有作为。

——本报“传承红色基因”专栏的开辟,功在当代,惠及后世,可圈可点!

“传承红色基因”还只是刚刚起步,专栏将以百期为契机,不忘初心,继续依靠社会力量,对红色基因的挖掘传播,力求做到更“全面、深入、完整、具体”。

阅读联想>>

强化新闻策划,让主题宣传报道成为晚报品牌

新民晚报的“红色基因系列采访”,体现了强化新闻策划的作用,体现最佳新闻价值。

新闻策划的强大作用和意义在于它能将一些分散、无形的事实充分调动和集中起来,从而使一些事实潜在的价值得到深入开发而成为新闻,产生一种“宣传性现象”。事实证明,新闻策划能确保新闻宣传的正确舆论导向和正确的舆论监督。强化新闻策划,对于提高新闻宣传的报道质量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满足受众需要。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新闻赖以生存的客观事实是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通过新闻策划,可以充分挖掘、凸显事实的新闻价值,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而且可以敏锐地回溯过去发生的历史、科学地预测未来,以及探索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要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新闻大战中获胜,传播者就必须摸准受众的脉搏,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策划报道选题和报道方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现代新闻传播已经不是一种单向的“我传你受”的信息流通。一方面传播者要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将经过选择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另一方面,受众对于相关信息的反馈也将抵达传播者,并影响传播者的传播行为。

第二,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新闻策划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大家的关注,产生好的社会效果。谁搞的策划好、形式新,谁的采访写作水平高,谁制作的版式精美,谁就能在媒体中独领风骚,抢占先机,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如果没有策划,不主动组织,满足于来料加工,记者写成什么模样就发什么模样,这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况,报道就会缺少章法和冲击力,就难以在新闻大战中胜出。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有超越一般人的新闻眼光,在未被别人关注的领域发现新闻线索或潜在的新闻生长点,并能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

第三,有利于提高媒体的知名度,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新闻策划是打造媒体影响力、吸引力和扩张力,提高质量和品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新闻策划的主题常是某一时期人们关注的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只有重视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才能搞好完整的重大事件的报道。由此可见。积极做好新闻报道策划工作,能给受众提供更为完整、优质的信息,从而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对于提升媒体的完美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策划,既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新闻资源,聚焦事件,形成声势,有力地推动新闻事件的进展,扩大报道的社会效果。又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还会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从而树立媒体的品牌,提升媒体的公众形象及社会影响力,起到积极的传播效果。(潘鹏)


大气 精致 可读 耐看

——第100期“传承红色基因”版面赏析

鞠 敏

新民晚报第100期“传承红色基因”版面既是阶段性小结,更是对“红色基因”百期高度概括提炼,首次提出的“六地”概念,解答了“上海这座光荣城市红色基因‘密而全’”的历史必然。

这也是个典型的具有晚报特色的跨版大版面,大气、精致、可读、耐看,赢得报社内外一致好评。

纵观整个版面主题突出、版面语言清晰、版面编排疏朗,是一次版面视觉盛宴的享受。大致可归纳以下几个特点。

百期跨版版面特色之一:

红色主题鲜艳夺目——版面突出思想性

版面主打稿件洋洋六千字,一气呵成,凸显红色基因这一重大题材,记者能从遍地散落的红色基因中,寻找规律和必然性,并在党史研究中首次提出“六地理论”,使稿件分量骤增;100个红色基因辑录,也是对“密而全”的佐证;专家点评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版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反映了记者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版面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百期跨版版面特色之二:

编排技巧娴熟运用——版面体现艺术性

稿件“长篇大论”,却经编辑之手,分成七块,不再沉闷,版式活泼,方便阅读。大标题(主题)可谓“气势磅礴”,小标题则对仗工整,吸引眼球。两个跨版中间接缝过度自然,不留痕迹,融为一体。

照片的选择与裁剪也颇具匠心。3张照片的选择,有各自功能:版面主打照片“一大会址外景”,大面积的“绿意葱葱”,背景新天地,寓意:大地迎来春光明媚的“新天地”,正是先烈们的“初心”;左下那张经过剪辑放大的“石库门”,仿佛让人从中进入……版面陡增“3D效果”;右下“群像”照片,既是图片,更是起到板块“链接”作用。

编排“十八般武艺”的娴熟运用,充分显示编辑的功力。

百期跨版版面特色之三:

视觉效果艺术追求——版面讲究完美性

版面主色调大红,与红色基因主题协调吻合,包括线、标题区的装饰用“红”,尤其是专家点评果断使用大块红色铺底,增强版面底部分量,版面“封口完美”。

表格制作简洁大方,使人一目了然。版面几处像“石库门”照片四周的留白部分,也显得十分必要,它起到“透气”效果。

在版面细微之处,如石库门作为花边装饰,党徽上刊头,网址充当“垫圈”等等,这些都不难发现视觉充分的想象力。

感谢编辑吴咏红、感谢视觉邵晓艳,为读者呈现一个精致完美的版面!

感谢朱国顺总编辑“一路绿灯”、感谢阎小娴副总编辑“改正付印”,为新民晚报版面编排史册留下完美一页!

(编者注:2018年4月16日的第100期“传承红色基因”版面,在报社月度评优中,稿件获五星一等、版面获五星一等、视觉获五星一等)


阅读联想>>

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从何而来?

阅读联想

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文化快餐时代”和“读题时代”。现在我国每年公开发行的报纸有2000多种,期刊有1万多种,算上广播电视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浩如烟海的新闻完全覆盖了。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报刊种类、报纸新闻版面的增加,读者停留在每份报纸上的时间越来越短。

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主席罗德里格斯曾说:“在美国,电视、广播、电影诞生后,人们不止一次宣称‘报纸要完蛋了’,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有完蛋。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在以自己的方式演进着。”因此,报纸的“演进”就必须成为所有报界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指导,而提高新闻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停留在每份报纸上的时间更长一些,便是演进过程中被证明了的有效方法之一。

笔者分析“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系列报道中的作品,发现下述五种写作技法是提高新闻作品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一是感染力来自谋篇布局的出新。二是感染力来自标题的亮丽、养眼、抓人。三是感染力来自运用生动、活泼、形象、优美的新闻语言。四是感染力来自小细节、大思想。五是感染力来自真情实感的注入。

西方有的新闻研究者认为:“新闻要抓住一切能使大多数人感动、任何人都不能对此无动于衷的内容,并把人的感情,即喜、怒、哀、乐、爱、憎等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补充指数。”这位研究者还认为,这种补充指数在一定情况下,往往超过其他因素在新闻中的作用。

真情犹如新闻中奔流的“血液”。只有“血液”流畅,新闻才能活起来动起来立起来。使受众爱看爱读爱听。这就是新闻中注入真情实感带来的魅力。

张国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