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手为啥不听“使唤”?华东师大最新研究结果有悖“常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作者:王蔚     编辑:钱文婷     2018-03-14 18:40 | |

VCG21e49bf7415.jpg

来源/视觉中国

  新民晚报讯(首席记者 王蔚)我们人类的动作是否完全受到意志的控制?从常识上来讲,我们通常都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意志控制的,无论是行走还是抓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主观意志所决定的。然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晨晖学者陈中廷博士与其博士生导师Saunders博士,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对人类动作控制过程中意志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今天他们给出的答案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甚至有点有悖“常理”。

微信图片_20180314172506.jpg

图说:随着抓握目标形状的变化,动作也会相应调整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下同)

  陈中廷博士说:“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有时候,我们的动作往往会快于意识。举个例子,优秀的足球守门员经常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快速扑救,不知道他们做出这些动作时到底在想什么,但显然他们快速、复杂且精确的扑救动作,不会是在细致的规划之后完成的。”

  那么,人的行为和意志控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陈中廷与Saunders的研究,是从招募30名实验被试人开始的。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抓握投影在全息投影板上的一个不规则物体,抓握目标的形状会在被试抓握过程中发生变化。这时研究者要求被试者忽略形状的变化,或者终止抓握过程。

微信图片_20180314172514.jpg

图说:被试的反应与目标刺激和干扰刺激形状信息的相关性

  通过对抓握过程的细致分析,该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要求被试者不要对抓握目标的形状变化做任何的调整,但被试者依旧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并且这一调整的潜伏期较短(大约为300~310毫秒)。这一结果说明,在刺激更新的初期,被试者抓握动作的调整,不会受到意志调控的抑制。更有趣的是,实验中还发现,被试者可以快速地终止手的移动(潜伏期大约170毫秒),与此同时,被试者依然在继续根据刺激形状的变化进行手部动作的调整。研究者据此认为,这一结果具有神经科学上的意义:一般认为意志对动作控制的调控,更多地与腹侧神经通路相关,而自动化的动作控制,则与背侧神经通路联系更紧密,而本研究也恰好说明,意志对动作的调控和自动化的动作控制,在行为表现上是相对独立的。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初窥人类关于‘视觉-动作控制’的相关机制。尽管我们直观上认为动作控制是基于人的主观意志,实际上,在人获得视觉信息的初期,我们的动作控制系统已经对相关信息做出了快速且复杂的反应,这一反应过程也可与意志决策过程和相应的调整活动并行。所以,我们的手并不一直听我们意志的‘使唤’。”陈中廷博士说。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