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为创制新药再战一回!”他和病魔赛跑了25年,一生所愿是做出全球医生首选处方药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董纯蕾 郜阳     作者:董纯蕾 郜阳     编辑:任天宝     2018-06-29 08:17 | |

来源/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下同)

  这个毕业季,对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杰出药理学家王逸平的女儿和学生而言,是残忍的。学生们身边,不再有备受爱戴的导师;而留学四年没见到父母的王禹辰,本来将在父母的共同陪伴下参加毕业典礼,然而,那一天爸爸却缺席了,陪着她的是王逸平冰冷的工作证。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常说自己身体“躺一躺就好”的爸爸,在4月11日那天,永远倒在了办公室的沙发上,倒在了自己燃烧了一生的药物研发路上。沙发前的茶几上,还留着他给自己“治病”的止痛针。

  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这个如今应用于全国5000多家医院,让1500万患者受益的良药,领衔的开拓者便是王逸平。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王逸平也是一个患者,与不治之症“赛跑”了25年的患者。“再有十年时间,我还想再做出两个新药!”从30岁查出患有克罗恩病起,25年来,他的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建党97周年前夕,上海药物所昨天召开追思会,共忆昔日的同事、老师、朋友,并学习王逸平“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

图说:王逸平在药物所祖冲之路园区,这也是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选择新药研发就是无悔的科研长跑

  在药物所博士研究生李惠惠的记忆里,患者是让原本学医的王逸平走上新药研发路的关键。“一次医院查房的过程中,一个病危的老大爷紧紧抓着他的手,让王老师救救他。”但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望着老大爷渴求的眼神,王逸平感到心酸和无力。“当时王老师就想,只要能研制出好药,就能救全世界患这个疾病的病人。”

  新药研发充满险阻,从数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候选,再优化过程中又要合成成百上千的化合物,能够推向临床的,不足一成。十种新药进入临床,也往往“九死一生”。“如果一个药,全球的医生在处方时,都会首先想到它,那才是我理想中成功的药。希望此生可以做成这样一个药。”王逸平曾这样告诉同事沈建华研究员。

  “为了自己的梦想,他耐住了数十年探索的寂寞,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健康。”和王逸平同学同事、合作时间最长的宣利江研究员如今回忆往事,依然数度哽咽。为了更好说明新药的创新特点,王逸平可以不厌其烦地和不同的评审人员讲述、完善药物疗效的评价;为了得到新药疗效的确切证据,王逸平甚至以身试药……

  新药研究最痛苦的,是无数次地面对失败,可这却是王逸平“喜欢”做的事。“为了验证新药的药效特征,他会不断重复实验,直到确认无误了才走下一步。得到阳性结果时,他也不会欣喜,直到获得了支持这个结果的完整证据链才会下结论。”

图说:王逸平研究员(右一)在实验室

  2005年,42岁的王逸平拿到了丹参多酚酸盐的新药证书。如今,这款“中药现代化”的典范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多万患者受益,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被公认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医药品种。

  王逸平新药研发的征途,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他主持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硫酸舒欣啶”的药理学研究,一做就是20年。目前,该药物获得多国发明专利授权,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他领导团队构建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体系,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了50多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就在猝然离世前,他和同事们在丹参多酚酸盐的口服化这道世界难题的攻坚之路上看到了曙光。“我们会继续这个方向的研究,获取更多确切的证据,希望能早日完成逸平未竟的事业。”宣利江表示。

图说:王逸平的日记

  他是新药研发者,也是不听话的病人

  从30岁到55岁,王逸平是在为解除百姓疾病研发新药的探索中度过的,也是在与疾病漫长的斗争中度过的。而立之年,本是王逸平大展宏图的大好时光,可他却查出患有克罗恩病,手术切除了1米多小肠。没有合适的治疗药物,这是一种人类尚不明机理、无法治愈的免疫系统顽疾,学医出身的王逸平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只会越来越差。肠胃痉挛,腹部剧痛,便血,喝水都泄,不敢多喝水又造成肾结石,尿道痉挛,晕倒,几乎昏迷……这是常人不能忍受的痛。同事领导纷纷建议他工作半天休息半天,悠着点搞科研。可是,仿佛“听见了时间沙漏倒计时的声音”,王逸平反而更加努力。“王老师比我们学生还勤奋,他早上7点半不到就到药物所了,晚上往往要10点半以后才回家。”李惠惠回忆。“他说如果准时下班,时间也会被堵车耗去。”王逸平的妻子方洁说,“他基本上回来都很晚,周末节假日也经常到单位去。”

  “他一直是我们的‘开心果’,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有一天他又会笑嘻嘻地走进来。”冯林音研究员动情地说。除了少数几位和王逸平长期共事的老同事知道他的病情,王逸平从来没有吐露过自己身患重病。“这种病一般人很难忍受,而他痛苦时最明显的,也仅仅是沉默寡言。”

图说:2000年,王逸平(右)与女儿王禹辰在南京中山陵

  有一次王逸平和沈建华一起去德国汉堡开会,却突然犯病,三天三夜躺在床上无法进食。实在忍不住,他把自己泡在浴缸里,用热水缓解。那次他没有带应急针,从那以后,每次出差、包括办公室的冰箱里,都放上了应急止痛针。

  为了便于工作,女儿出国留学后,王逸平平时住在张江,周末才回徐汇的家。装修张江的房子时,他让同事帮忙推荐,唯一的要求是“要找那种省事的,我可没有那么多时间搞这些事情”。药物所工会副主席方婷记得参观他装修好的房子时,王逸平指着浴缸说:“这是我特别定制的,工作完累了还能泡个热水澡。”谁晓得,泡澡其实也是他抵抗病痛的方法之一。

  “他总是自己给自己看病,连针也自己打。”妻子方洁最后悔的,莫过于没有坚持阻止他给自己看病。“女儿五月份毕业,我们原本订好了机票,准备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女儿出国读书四年,我们都没去看过她。原本说好今年一定会去……”

  今年年初,王逸平感觉自己的病情加重,激素治疗已经失效。他在日记中写道:“2018年3月26日,今年以来上腹部间歇性疼痛时有出现,中午餐后经常会出现痉挛性疼痛,腰部不适。脸部轻度浮肿……”劝他赶紧改用生物制剂,他不肯,因为那是最后的屏障,一旦生物制剂都无能为力时就再没有别的办法了。王逸平选择加倍量地服用激素类药物。“他是想再多争取一些时间,能把手头的两个新药做完。”

图说:2015年6月28日,王逸平在上海药物所201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做《传承药物所文化,共创辉煌的明天》主题报告

  斯人已去,留下晚霞般灿烂笑容

  “王逸老”,是王逸平在药物所“独一份”的称呼。他在31岁就成为所里最年轻的课题组长,做成新药时也才42岁。“‘王逸老’是我送给他的称呼,感谢他在药物研发上作出的贡献。”原药物所所长、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说。

  4月14日,王逸平本应该出现在武汉研究所的讲座上,但他迟迟没有现身。电话打到药物所,这时大家感觉到不对劲。“我的师妹和保安拿着钥匙打开了王老师办公室的门,发现他倒在沙发上,当时还以为他昏迷了,赶紧拨打了120。急救人员到场后,却带来了谁都不愿意相信的事实。”李惠惠说。

  那天晚上,消息在药物所的微信群中传开,没有人愿意相信。追悼会那天,700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悼念这位良师益友。在昨天的追思会上,每一个发言人语至动情时仍是垂泪难已。

  “王老师离开的日子里,我们研究组里每个人还是会按时上下班,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但我们好像瞬间失去了所有的计划和方向。”李惠惠说,“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去了别的组,当有老师问我和另两位高年级同学之后的研究方向时,我们异口同声回答,要沿着王老师的路走下去。”

图说:2016年9月5日,王逸平在前往荷兰莱登参加丹参多酚酸盐欧盟注册咨询会途中

  “我们还记得,聚餐时王老师会把每个人喜爱吃的放到我们面前,他总说‘胃口好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们还记得,他的荣誉不计其数: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可他把这些证书都锁紧抽屉里。他告诉我们,荣誉和头衔都是虚的,要把新药工作做实、把课题组的工作做实、把党支部的工作做实、把人做实。”

  “女儿的毕业典礼,为了这一天,我们已经期盼了许久,可是你却爽约了。订好的机票如今只有你的护照相随;庆祝的晚宴没有了你的身影,少了应有的欢喜;毕业后的家庭旅游,因为你的缺席也不再成行。你真的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吗?终于明白,任世间哪一条路我们都不能,再与你同行!午夜梦回时分,依然痛彻心扉。彼岸花是否已经盛开,望乡台上你是否看到了今日的盛典,今夜的你是否如我们思念你一样思念我们?”5月13日,方洁在上海药物所纪念王逸平的专题网页上,写下了对丈夫无尽的思念。

  “逸平,假如有来生,我们还一起做同事,但希望你没有病痛的折磨;假如有来生,我们还一起做新药,让更多的病患解除病痛。”上海药物所所长、中科院院士蒋华良道出了同仁们的心声。“习总书记说,做科研就是要做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人,我想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也没有治病救人惊天动地了。”

图说:2010年5月31日,王逸平研究员在自己的办公室

  “那天黄昏,我看到了壮丽的晚霞。我在心中告慰逝者,你为苍生谋福,历尽艰辛,又将彩霞般的灿烂笑容留下来陪伴我们,我们会在有晚霞的时候来看你。王逸老,我们永远怀念你。”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党委副书记厉骏在朋友圈里如是怀念老友。

  新民晚报记者 董纯蕾 见习记者 郜阳




【王逸平研究员生平】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党员、所党委委员、药理党总支书记王逸平,因病于2018年4月11日在科研工作岗位上溘然逝世,时年55岁。

  王逸平研究员长期从事心血管活性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理研究和心血管药物的研发,是我国心血管药理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主要发明人之一。他先后承担科技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中科院重大专项、863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历经13年不懈努力,成功研发了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该项目被列为国家发改委中药现代化示范项目,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多万患者受益,累计销售额突破200多亿元,被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医药品种,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他主持药理研究的抗心律失常的一类新药“硫酸舒欣啶”是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也已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王逸平研究员作为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为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心血,培养了3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包括中科院院长优秀奖获得者,很多毕业生已成长为年轻一代的优秀科技人才。

  王逸平研究员为我国新药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带领的研究团队获得“中科院先进集体”称号。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