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 | 那时的菜篮子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映勤     编辑:徐婉青     2018-04-08 14:14 | |

菜篮子,顾名思义,就是用竹条、树条或苇草等编就的盛放蔬菜的篮子。材质不同,形状各异,方的、圆的、深的、浅的,猪腰子形的、元宝状的,一条有梁的,两边带把的,胳膊上挎的,手里拎的,无论模样、大小,我们都叫篮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它太普通,太一般,太不起眼了。没错,菜篮子没有身价,值不了仨瓜俩枣。可就是这么个小物件,却曾经是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的东西,每天的吃喝穿用都和它发生着紧密联系。

曾几何时,中国人的菜篮子里空洞乏味,没什么内容可装。上世纪80年代以前,粮食紧张,副食品更紧张,许多商品供应都需要凭票证供应,农民吃糠咽菜,食不果腹,城市居民定量供应,但也只能基本上做到“只管饱不管好”,还有谁去关心菜篮子里盛着什么?每人每月的粮油蛋菜都有数量限制,你就是有钱,也没多少东西可买,菜篮子经常处于待岗就业的状态。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对居民来说,吃好吃坏,总得有菜。油盐酱醋、肉蛋蔬菜、日用百货、肥皂火柴……只要篮子能盛得下的东西都装在里边,菜篮子一物多用,方便群众,惠泽百姓,大街小巷到处能看到它的身影。

其实,当年的蔬菜品种也不多,无非是茄子、土豆、白菜、黄瓜、西红柿等等,即使是这些菜也常常供应不上,一年四季总有一段时间闹起菜荒,即使是夏天,蔬菜也常常断档。70年代夏天,我印象中好像总是在排队买菜。

放了暑假,父母嘱咐孩子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打听着点,来了菜赶紧去买。”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没有农贸市场,更没有菜贩子。居民们都是到附近指定的副食店买菜。副食店平时门庭冷落。如果哪天来了菜,街坊邻居们就奔走相告,菜篮子是他们手里不可或缺的工具。

风风火火到了副食店,只见门口早就排起了一字长蛇阵,马路边青红相间、大小不一的西红柿堆得像小山一样。售货员在副食本上勾着划着,一边收钱,一边称着。西红柿用簸箕铲到秤盘里,大小好坏生熟一律不管,顾客没有权利挑挑拣拣。时间不长,小山一样的西红柿就由形状各异的大小菜篮子搬到了千家万户。

有的时候,一连几天,副食店无菜可供,蔬菜断了档。家里没菜吃,几个同学提着篮子结伴到远处去逛,一边走一边玩,有时走出几十条马路仍然是一无所获,几乎所有的副食店毫无例外地都没有菜卖。其实我们哪知道,蔬菜由国家统购统销,统一调拨,凭本供应。我们盲目地瞎转,就是找遍全城也买不到菜。提篮买菜成了我们暑期中的一项生活内容,大多无功而返,白耽误工夫。

现在,市场繁荣了,商品丰富了,菜篮子却极少有人再用了。大到超市,小到摊贩,卖什么东西都用塑料袋来装,不仅浪费,更污染环境。菜篮子,你什么时候才能又回到人们的手上?(张映勤)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