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樊金弟正在无偿献血 王亚东 摄(下同)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春节了,作为献血主力的学生放假回家,外来务工者也纷纷返乡,上海市进入了献血季节性淡季。但是,有不少在沪工作的“新上海人”,却把回家过年前的献血当作了习惯,为“第二故乡”留下爱心,给等待救治的患者送去希望。
图说:樊金弟的无偿献血证书
“熊猫血”经理10年献血5200毫升
“樊先生您好: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一位A型RH阴性血重症患者危及生命,急需输血救治,希望得到您的紧急援助,万分感谢!”2月11日下午,正在上班的采埃孚销售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定价经理樊金弟接到闵行区血液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援救电话,身为A型Rh阴性血固定献血志愿者的他当即答应伸出援手。
考虑到第二天要驱车返乡过年,当天下班后樊金弟就提着公文包直奔梅陇爱心献血屋。当他填写完献血登记表、体检合格后,毫不犹豫地捐献出400毫升热血。
36岁的樊金弟是江苏省连云港人,2007年武汉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来到上海工作、安家生活。当年11月5日,家住南方商城附近的樊金弟看到广场上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梅陇爱心献血屋时,突然想起上高中时到街头献血却因临近高考被采血工作人员“婉拒”的一幕。一直想献血,机会来了。樊金弟走进献血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无偿献血”。那一刻,他觉得心情无比愉悦。
献血一周过后,樊金弟收到一封来自上海市血液中心的信件。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当看到“您捐献的A型RH阴性稀有血型血液经检测合格可用于临床”时,樊金弟明白了自己是稀有血型,他立即加入了“闵行区稀有血型献血者应急队伍”。2007年以来,樊金弟已无偿捐献全血13次、累计5200毫升。
今天凌晨4时,樊金弟就出发回老家过年了。而他的这份热血和爱心,留在了他的“第二故乡”上海,参与救助陌生患者的性命。
图说:安徽小伙汪正卫在上海无偿献血13年
安徽小伙在沪执着献血13年
今天,32岁的安徽六安人汪正卫也回老家过年了。就在前天,他在梅陇爱心献血屋捐献出双份血小板,据统计,他刚好献满了100次。
汪正卫个子高高的,戴着一副黑边眼镜,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给人健康阳光的印象。2002年,初中毕业的汪正卫来到上海打工,目前是上海红星美凯龙家具广场的一名消防主管。
2005年的一天,汪正卫路过七宝爱心献血屋,好奇心驱使他走了进去。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他填写了献血登记表、体检、等待……首次献血200毫升,获赠一本鲜红的无偿献血证、一包饼干、一袋牛奶,成了他最初的献血记忆。
从此,他成为一名“固定献血者”。2010年,汪正卫了解到血小板的相关知识,得知成分献血可以帮助更多患者,开始改捐血小板。汪正卫捐献全血从200毫升转为400毫升,从国家规定的血小板捐献间隔期28天再到14天,几乎是掐着时间奉献自己的鲜血。
一次次频繁地捐献热血,引起了妻子的担忧。妻子劝他别再献血了,然而汪正卫没有说一句话,却把妻子和孩子一起带到爱心献血屋。当妻子看到好多人来献血,而且有些爱心人士比汪正卫捐献的次数还多,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她默许了丈夫的“爱心事业”。
图说:汪正卫的厚厚一摞献血证书
13年来,汪正卫已无偿捐献全血15次累计5800毫升、血小板85次累计151人份,并先后荣获2014-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2-2013 和2014-2015年度“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等荣誉。当问及他坚持13年无偿捐献全血、血小板达100次的感受时,他说:“在我身体力行坚持献血的同时,想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能积极地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一人献血100次不如100人各献血1次的影响力!”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王亚东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