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历史建筑“冻龄”大不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董纯蕾     编辑:郁晶陶     2018-02-06 13:40 | |

岁末。特别容易怀旧。断续收到一些怀旧的好消息。

上月报道过的18座八十多岁到一百多岁的水泥桥,有了更多懂得体味岁月之美的知音。同行来电话询问采访拍摄的途径,专家反馈说有希望列入下一批浦东文物保护目录了。如此规模的建筑保护,难度可以想见。速速,便有了可以期许的下文,略惊喜。

这段时间,关于历史建筑的话题频繁地出现在头条区。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为了历史建筑保护热议过,支招过,疾呼过。更近在身边,天寒地冻,仍有不少友人流连在这座城市的古镇,朋友圈里间或便有熟悉的“老照片”分享。更惊喜的是,前年采写过的周浦旗杆村百年老宅绞圈房子,也成了友人造访的“胜地”。百多年前的申城与今时今日的上海,就这样美妙地“同窗”对话了。你知道,那不是为赋新词,不是文艺青年的集体作秀,那是一件庄重的,关乎文明与进步的,这座城市的大事儿。

突然想起年轻的时候旅行,最爱巴黎爱欧洲爱那些流动的盛宴。学长建言,不妨去认识那些正在或即将发生巨大或快速改变的地方,倒是国外那些名城,三五年乃至几十年,就在那儿,容颜不改。说得在理,然而却总禁不住心向往之。现在想来,那股子吸引力也正在于此。我们不仅仅急着欣赏尚未改变的容颜,更沉醉于历经岁月洗礼也不曾改变的容颜。美人儿“冻龄”,引来无数爱美之人讨教秘诀。历史建筑“冻龄”,更是大不易。

采访绞圈房子的时候,认识了研究上海地方志的褚半农先生。循着他三四十年执着的文献考究,我这个“门外汉”方才有机会掀起了这一极具上海本地特色的历史建筑的面纱一角。褚先生不久前寄来了他的心血之作《话说绞圈房子》,书中多次提及本报的报道,为更多人由此知晓了这一度被遗忘的历史建筑而欣慰。其实,我们才为有机会成全这一美事而由衷欣慰。

昨晚,报社年度总结表彰会上,部门同仁协力改编演唱了一首民谣。其中有句词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你从未失去我”。“我”是晚报,也是历史建筑等诸多城市历史记忆的承载者。从未失去,真好!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