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青年诗人汇聚豫园 读一首写给上海的诗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见习记者 赵玥     作者:见习记者 赵玥     编辑:吴旭颖     2018-05-13 14:52 | |

   今年,已走过8年的复旦诗歌节首次设立豫园分会场,以“写给上海的诗”为主题,征集到了数百篇诗歌与散文。昨天(12日),作家孙甘露、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诗人肖开愚,以及数百名热爱诗歌的高校在读生汇聚在豫园海上梨园,以诗朗诵代替颁奖典礼,在纷纷细雨下谈论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以诗意来表达对上海的一片深情。

图说:孙甘露与肖开愚畅谈新旧文学 主办方供图

  现场,人手一本青年学子所作的诗集。诗集开篇以地铁线路图为基础,标注出诗篇中涉及的地点。其中有游客云集的外滩公园、南京路步行街、城隍庙,有石库门、宋庆龄故居、叶家花园、思南路等海派建筑集群,有同学们生活中常去的五角场、上海南站等地。获奖选手纷纷上台朗诵自己的诗作,分享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

  让青年学生跳出校园的小圈,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积极正面地参与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中,是本届复旦诗歌节设立分会场,并设立城市主题的初衷。上海包容之广,体现在很多外地人,即使未在上海生活学习过,也愿意为它写诗。来自西安的湖南学生李晚,就是在来上海旅游途中,写下了新诗《白渡桥》,并获得了这次“写给上海的诗”征文比赛三等奖。

图说:学生们在阅读诗集 主办方供图

  复旦大学大一学生何本华这次提交了两篇作品,一篇是古体诗《访上海美专旧址有怀》,一篇是散文《悼美专》。来自广东的他自幼习画,因受木心和刘海粟等名家感召,一来到上海就赶往当年在菜市路、如今在顺昌路的上海美专旧址。这场找寻之旅并不容易,很多周边居民甚至不知道这里还有一所当年名震四方的美术院校。他竭力从周围瓦片斑驳的红砖房中想象70年前油墨飘香的景况,写下“人们不知原来建筑也会死亡,更难以觉察建筑之死也会如此失态,如此不堪”。现场,他也竭力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美专旧址,保护这栋满是颓态的建筑。

  复旦诗歌节评委、青年诗人肖水也对何本华这样的社会关照给予了肯定。在他看来,分会场的投稿作品尽管都是在写上海,但很多投稿者都来自上海以外的城市,土生土长的上海学生参与度很低。这导致若干作品对上海的理解还停留在把上海视作景观城市,没有深入到上海生活的内部去,比如描写生活上心灵上的困苦、不同层次的人的生活原貌等,这些内容都非常缺乏。他说:“我们需要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在历史里回望,从审美的角度、用诗歌的力量来重新唤起人们对上海的深入认识。”(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赵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