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丨一系列建党准备工作在上海南昌路上一条弄堂内完成 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邵宁     作者:邵宁     编辑:黄佳琪     2017-11-27 15:01 | |

这是上海市中心一条普普通通的石库门弄堂,百年风霜在它身上写下了一抹沧桑。然而,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20年代,这条弄堂曾是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聚合点,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这里不仅是《新青年》编辑部,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第一个党组织、第一个团组织、第一所干部学校、第一个党领导的工会……红色基因从这里迅速复制、传播,植入千千万万个热血青年和革命志士的心中。上海正在开展的“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使这条百年老弄堂进入人们的视线。它宛如一颗宝石,穿越历史,静静地放射着光华——这就是渔阳里。

图说:71岁的赵文来住在南昌路100弄2号已有40年。只要有人来参观,他都会热情讲解并递上红色遗迹的资料。刘歆 摄

印迹

红色上海第一弄

从繁华热闹的淮海中路往南100米左右,就是南昌路。与淮海路的车水马龙、霓虹闪耀相比,这里显得淡然而静谧,马路的格局,和100年前的环龙路相比,没有多大改变。

97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身着长衫的中年人,带着行李走进环龙路上的老渔阳里。他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那是1920年2月,为躲避追捕,陈独秀与李大钊迎着鹅毛大雪,乘坐带篷骡车悄悄离开北京。李大钊和陈独秀约定:我在北京,你在上海,我们分别做建党的准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而上海一系列建党的准备工作,有许多是在这里完成的。

当年的老渔阳里其实并不老,整条弄堂建成才7年,只是为了和1917年建成的新渔阳里区分开来而这样称呼的。老渔阳里2号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寓所,一正一厢的两层石库门,在当时是时髦宽敞的住宅,陈独秀抵沪后,就在这栋房子里住了下来。

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文物局编纂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一书,记载着随后展开的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建党准备工作和活动——

《新青年》在这里继续编辑出版;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在这里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5月,毛泽东来上海,在这里拜访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此开会,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与此同时,《新青年》改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年底,陈独秀去广州,陈望道接任主编。同年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创办了《共产党》月刊,由李达在楼上亭子间编辑。

老渔阳里2号还是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一大”期间的“秘书处”。1921年6月3 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沪,经商议后决定于7月下旬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即以老渔阳里2号为联络处,由李达、李汉俊出面进行了具体的筹备,致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委派代表,确定会议地点和日程,起草并刻印有关文件。

今天,老渔阳里的门头已经看不到了,现在是南昌路100弄,位于思南路和雁荡路之间,和102弄共用一个入口。走进弄堂,右边第一排房子是1号,再往里走,就是2号。石箍的黑漆大门紧闭着,上面贴着两个红色“福”字。这座石库门老房子,如今是居民住宅,只是旁边的墙上有一块铜牌,上书“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字样。

这是一栋让人肃然起敬的老房子。近百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如惊雷、似闪电,划破漫漫长夜,唤醒沉睡的人们,一个崭新的先进的政党在此孕育。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在不远处的望志路106号诞生,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火种

渔阳里的革命活动

距离老渔阳里不远是新渔阳里。由于弄堂口在淮海中路567弄,且保留着“渔阳里”的门头,因此知名度比老渔阳里大得多。弄内6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现在已经辟为纪念馆。

新渔阳里的红色历史也可以追溯到1920年春。当时,杨明斋陪同维金斯基到上海,同陈独秀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时,租赁这栋石库门房子为活动地,并开设中俄通讯社,后改称华俄通讯社。当年8月22日,俞秀松在陈独秀指派下,来到新渔阳里6号发起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他担任了共青团临时中央的第一任书记。

1920年9月,这里挂出了“外国语学社”的招牌。其实,这是党开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用学外国语掩护革命活动。吸引了一群救国心切的年轻人。半年后,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20多位学员分赴苏俄学习,他们日后都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

1920年10月3日,上海机器工会在新渔阳里举行发起会,陈独秀、李汉俊等出席。孙中山、陈独秀等还参加一个多月后的正式成立大会。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有了第一个群众组织。

新渔阳里曾改名为铭德里,1957年恢复旧称。渔阳里6号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市文管会对旧址进行整修,于1989年5月4日对外开放;2001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扩建,于2004年向社会开放。

老渔阳里2号原先与淮海中路新渔阳里6号有弄堂相通,两处相隔数十米。当年,陈独秀等还常去新渔阳里6号讲课,热血青年如刘少奇、任弼时等常在此出入,这条通道也被称为‘共产主义小道’。可惜的是,现在这两条弄堂已被封闭,不再相通。

图说:渔阳里6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刘歆 王凯 摄

传承

“初心之地”发挥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渔阳里越来越受到关注。多位老党员和热心党史的中青年学者专门对此展开了研究。2015年6月,经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批准,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为中共党史学会的二级分会。这是第一个以上海“渔阳里”这一具有丰富历史意涵的城区为研究对象的民间学术社团。

今年91岁高龄的王乾德是渔阳里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名誉会长。他介绍说,上海刚解放不久,为寻找党的诞生地,陈毅、潘汉年等上海市领导来到老渔阳里踏访。当年还有个筹办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计划。由于年代相隔已经久远,现在已很少有人知晓这段历史。研究会会员卢志新认为,上海老弄堂,首推新老渔阳里。他说,在中国和上海的历史大变动中,新老渔阳里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

2016年10月22日,“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会上,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落户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去年,研究会还出资编印了一本小册子《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这本小册子已经印刷了两次,共1000册,很受欢迎。研究会会长李瑊表示,从100多年前上海的历史背景、租界环境、城市特点、开放程度来看,红色之源渔阳里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这样一个区域里诞生不是偶然的。对于渔阳里这样一个“初心之地”,一定要加强挖掘、研究和保护。今年10月,第一届渔阳里文化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指出,要对渔阳里等革命旧址进行发掘、梳理、宣传、弘扬。

如何进一步挖掘渔阳里等红色旧址的价值,让这笔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作用?市政协常委、本报记者俞亮鑫长期关注渔阳里,曾多次向市政协递交提案,今年初,市政协完成了一项调研报告,指出复兴公园附近一平方公里密集分布着10多处建党早期的重要旧址,有一大会址、新老渔阳里、博文女校、又新印刷所、维金斯基故居等,它们见证了中共从酝酿、筹备、组织、诞生的完整过程,建议将这里打造成一片“红色源头历史风貌区”。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邵宁

专家点评>>

初心之地 红色之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党的初心之地。上海孕育、诞生、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说到孕育,渔阳里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历史交汇点,如果说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那么,渔阳里则是上海红色文脉的起点,红色之源。

从渔阳里到一大会址,距离只有短短的几百米,从1920年春到1921年夏,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多。但改变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前奏,却是在这里完成,引领中国历史走向的许多重要人物在这里交汇,中国最早授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陈独秀、毛泽东、李达、李汉俊、俞秀松等身影,在渔阳里穿行,忙碌的背后,中国共产党的许多第一在这里诞生: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第一个工会、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从这里播撒出去的点点星火,汇聚成革命的火种,迎来全国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点亮中国。

徐建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