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 |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暗夜明灯所在 星火燎原依旧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袁玮     作者:袁玮     编辑:吕倩雯     2017-12-14 14:48 | |

新民晚报讯 (记者 袁玮)上海的石库门,孕育了上海城市的红色基因。中共中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就是诞生在弄堂深深的石库门里。走过静谧古典的愚园路,穿过狭窄的里弄,仿佛离开了21世纪的上海,回溯到1927年的往日时光。愚园路1376弄亨昌里34号这样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诞生了星火燎原般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从愚园路走到底就可以看见34号,二楼都是木质的百叶窗和木质的百叶门。靠西的墙面上竖着一块牌子:“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这里也是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图说:《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办公室。新民晚报记者张龙 摄

革命火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停刊。中央机关从武汉迁至上海后,决定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定名《布尔塞维克》,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最重要的革命刊物之一。《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可算阵容庞大,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26人都是编辑部的一员。瞿秋白为主任,在中央常委监督和指导下开展工作,中共中央委员都有参加编辑和投稿的义务。

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馆长杨芳告诉记者,1927年10月24日,《布尔塞维克》创刊号以16开的书刊形式正式出版,至1932年7月1日共出版5卷52期,其中在亨昌里的一年四个月中出版了31期,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八七”会议后,各地党组织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江苏等省,领导了上百次工农武装暴动,开辟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新局面。《布尔塞维克》及时报道了工农武装暴动的经过,以及工农红军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斗争情况,并发表研究斗争策略的文章。关于广州起义,《布尔塞维克》连续出了3期特刊。

《布尔塞维克》内容综合广泛,有评论时事、工农运动、中国革命等,它还及时登载党中央许多重要决议、指示和其他文件,发表了研究和探讨中国革命的许多理论文章。

刊行期间,它保存了党在一段时期内的大量历史文献,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在实际斗争中的历史事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布尔塞维克》向广大的中国人民传扬着共产主义的精神,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有了前进力量和方向。他们将红色的火种借此传递开来,这星星之火,在中国形成了燎原之势,革命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秘密出版

杨芳说,由于处于白色恐怖的极端艰难环境下,《布尔塞维克》从一开始就不得不秘密出版发行。1928年2月以后,经常不能按时出版,中间曾有几次休刊,最长的一次达8个月。为了避免特务密探的迫害与检查,从1929年1月第二卷第三期开始,不再用“布尔塞维克”的字样,封面用“少女怀春”“中央半月刊”“平民”“虹”等刊名作伪装。还借用过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商务印书馆、中国经济学会等单位的名称出版印行,还曾以顾康伯、钱玄同等知名学者之名为编著者。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的所在地在当时不仅仅是党中央的党刊编辑机关,而且还成为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革命活动场所。1927年10月下旬,党中央派黄然(原陈独秀秘书)接陈独秀到编辑部机关住了3天,由瞿秋白与陈独秀秘密交谈。当时,罗亦农也常住在编辑部机关楼上。1928年4月15日,罗亦农从编辑部住处去戈登路(今江宁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中福里1239号党中央机关接待山东省来中央的代表团时,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罗亦农被捕后坚贞不屈,未吐一字,英勇就义。编辑部机关安然无恙,保证了党刊继续出版。

1984年,市政府批准《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宁区政府将这一重要革命遗址修复为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8年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

声名海外

如今的愚园路安静祥和,历史的风霜可以改变建筑的外貌,更可以把红色的记忆铭刻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中。走上又窄又陡的木制扶梯,看到的仿佛依稀是当年的模样。布置一新的一楼是《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展》,内容为长宁区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路易·艾黎故居和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共展出图片、实物70余幅(件)。

二楼是《星星之火——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文物史料展》,以及《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复原陈列。工作人员的起居室与会议室的设施静静地摆放着,仿佛还停留在那一段峥嵘岁月。这是瞿秋白在编辑部领导工作的场景及中央出版局负责人、编辑部常务编委、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郑超麟的卧室原样,室中间是一张八角麻将桌,开会时就以搓麻将作掩护,室内置有大床、衣橱、写字台等家具。北室是罗亦农牺牲前最后的住处卧室原样。步入房间,乍一看以为走错了地方,里面一派富贵人家的布置,欧式沙发台灯一应俱全,窗帘随风飘拂,好是悠闲。其实这悠闲之下,却是暗流汹涌:这里是一个绝好的掩护所,当时常以搓麻将作为瞿秋白等党内领导人来编辑部见面开会的掩护。

陈列馆馆长杨芳告诉记者,“今年10月是《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成立90周年,陈列馆把所有的52期扫描做成多媒体电子版,让游客在一楼可以直观地‘翻阅’90年前的党刊。”此外,陈列馆还举办了《布尔塞维克》相关资料征集的临展“暗夜明灯”,展览包括《布尔塞维克》的栏目、文稿、当年的影响、后人的评价。明年是《布尔塞维克》编委之一的张太雷诞辰120周年,陈列馆准备做张太雷生平展。

杨芳说,《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声名海外,前些日子英国共产党还有人特地来这里参观,做相关研究。编辑部旧址也已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上海红色旅游基地,每年有许多青少年、游客等来参观。今年到11月底有1.2万左右游客来旧址参观,是去年的一倍。“据统计,长宁区有包括《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在内的10多个红色基因,明年将对这些点做历史资料数据库的收集。每年我们还举办红色遗址的定向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专家点评:政治喉舌和宣传阵地

《布尔塞维克》是在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创办的,此时,革命形势严峻,面对许多陌生而复杂的问题,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探索出一条自己的中国革命道路。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等党的领导人,在《布尔塞维克》上发表了许多理论文章,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道路问题、路线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思考、研究和探讨。《布尔塞维克》积极宣传党制订的实现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大量报道了党领导的工农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英勇斗争,及时总结了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等。它还及时刊登了党中央的许多决议、指示和其他重要文件,发表探讨、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文章,转载共产国际的有关文献等,成为党最重要的政治喉舌和宣传舆论阵地。

《布尔塞维克》,宛如清风吹散了大革命失败后读者胸中郁积的块垒,又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大革命失败后在黑暗中摸索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前进的道路。

张玉菡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