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新民印象 > 正文

福寿园国际:殡葬改革更应解决服务问题

来源:新民晚报     2018-03-26 17:10 | |

  殡葬关乎民生大计,也是中国最早提出改革的行业之一,然而经历了自1956年至今近60年的殡葬改革,每到清明祭奠亲人之时,对“殡葬暴利”的质疑仍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指墓价贵过房价,这归根结底是因为殡葬业与其它服务行业相比,整体发展较为落后,甚至仍未被理解为“服务”,而是被定义为遗体的“处理”。

  殡葬,包括殡仪和墓地,都应以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为主,殡葬行业所要提供的服务,不仅是要妥善、环保地处理遗体,更要让逝者获得尊严,为逝者家属提供纪念的方式,满足精神需求。

  墓价超房价?殡葬设施不足 服务发展滞缓

  越来越多的人指出,墓价超过房价,认为殡葬也是一门地产生意,其实两者本质上甚至相反。房地产以产品售出为终结,售出产权,存在二手房交易买卖;而殡葬则相反,产品售出意味着长期服务的开始,而且绝不可能存在二级交易。

  殡葬业和房地产两者最大区别在于殡葬的核心是长期服务和维护,人力、资源、技术等投入产生在产品售出之后的漫长时期,且殡葬业的成本是开发、维护、人力占主要,而房地产则是土地成本为主。

  然而,殡葬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相比较为落后,殡葬改革解决了处理问题,尚未解决服务问题,并且中国的殡葬设施规划缺失,明显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来看一组数据,美国人口3.15亿,每年死亡人数约为250万,殡仪馆20900家,公墓23000家;澳大利亚人口2238万,每年死亡人数约为15万,殡仪馆800家,公墓1300家;中国人口13亿,每年死亡人数约为970万,殡仪馆1729家,公墓1266家。加上随着老龄化的趋势,2025年—2045年,中国年死亡人口将突破2000万。

  而从土地资源来说,殡葬土地又不同于房地产土地,是属于特殊用地,稀缺且受限,也就是说,即使购入一幅地块,想用作墓园开发也是不行的,墓地用地都是事先划定,并且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已不再下批公墓用地,中国公墓增长放缓甚至倒退。以上海为例,自本世纪初以来已不再增加公墓用地,而在周边其他城市也有20年没有批过公墓用地。

  设施缺乏、资源稀缺,而中国人“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决定了对传统墓地的需求仍较节地葬主流,与其说是墓价高,不如说是公众观念和需求推升了传统墓的价格。要如何节约土地,同时服务好这个老龄化社会的殡葬需求和家属的情感需求,在未来的殡葬改革中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行业龙头福寿园:殡葬发展应指向环保、尊重、纪念

  面对殡葬服务发展落后的情况,福寿园国际总裁王计生表示应当反思,他认为殡葬发展的目的与方向,最终的指向应是环保、尊重、纪念。这三者是互为相关,互为交叉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

  福寿园成立于1994年的上海,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于2013年在港交所上市,也是殡葬改革的引领企业。其早期最标志性的举措即是把墓园改造为人文纪念公园,其环境、人性化的设施和园区的人文情怀开始让消费者对墓地改观。

  王计生表示,“殡葬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殡葬业背后的人文关怀常常被忽视,实际上,殡葬业所做的远非处理遗体,更不是一块墓地。我们从事的是服务生命的职业,我们提供的是服务。”

  应对上述设施缺乏、资源稀缺的情况,福寿园一直在寻求创新的殡葬方式,包括各式各样的环保节地葬,不仅要解决土地紧缺的问题,也要让逝者家属的情绪得到宽慰,这才是服务的价值和内涵。

  以上海福寿园为例,其创设了节地艺术墓,把占地0.5平方米左右的墓打造出古琴、书本等造型,体现墓主的生平喜好;环保节地葬方面,园内的银杏园树葬、小玫瑰苑花葬,以及各种特色室内葬,每一款产品都被赋予了情怀,价格却是传统墓地的一小部分,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在公众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服务体现价值的基础上,价格低廉的节地葬才能成为趋势,所谓“死不起”的声音才能真正得到平息。

  加强服务市场化 满足公众多层次需求

  福寿园一直走在殡葬改革的前列,近年引入国外的“生前契约”产品并根据国情进行改善,提倡生前规划身后事,不仅为子女减轻负担,并且该产品锁定殡仪服务价格的特点,对于殡仪价格参差不齐、透明度低的乱象也是一种整治。此外,福寿园提出提供增值服务和精神消费,例如制作纪念逝者的微电影、书籍等服务,甚至提出未来可能会研发“记忆芯片”,将逝者的记忆存在芯片中,供后辈纪念。

  这类纪念服务为印象中程式化的殡葬祭奠注入了浓厚的人文价值,可满足消费者多层次、日益丰富的需求,这也是服务市场化的益处,填补了这一传统行业供给的不足。

  福寿园2013年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了“殡葬第一股”,以上市公司的平台汇聚更多发展资金以及人才等社会资源,募集的资金与每年盈利的资金又全部投入行业的发展中,满足社会需求,四年来逐步将其优势服务经验覆盖到全国,进一步推动殡葬服务的市场化。

  殡葬改革已近60年,未来面临老龄化的人口趋势,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面对大众不断升级、日益丰富的殡葬服务需求,妥善处理、价值型服务以及大众精神需求的满足,将会成为未来新阶段殡葬改革的课题。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