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阅读者 > 正文

崭崭头角露峥嵘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季晟祯     2018-05-02 19:57 | |

来源/视觉中国

我两次从省城到外地基层挂职锻炼,但都没有出省,持续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三年。怀着寻找榜样的心情,为了觅到真正的标杆,同时也为了更加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其源头活水,我最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感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不嫌池水浅

习近平去插队时,不满16周岁,从首都一下到了陕西的偏远农村,虽然他性格坚毅,宠辱不惊,但平心而论,内心的落差肯定还是有的,可他很快调整过来,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那时交通非常不便,那批知青先坐火车到铜川,然后换乘卡车去延安,再坐车去延川文安驿公社,接着步行前往梁家河大队,真的是钻进了山沟沟里。面对童山秃岭,同去插队的雷平生心中诧异:“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怎么竟还有这么贫困的地区和农民?”习近平没有花很多时间感怀,更没有沉湎于对大城市的回忆,而是迅速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其实应该还有“厕所关”“洗澡关”),学着说延川话,成了一个梁家河人。他从来不觉得那个小山村委屈了他,从不觉得那里不够施展抱负,从没有尽快离开的念头。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的雷平生回忆,1973年他与习近平谈及上大学的事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雷平生说未来变数很大,习近平说:“走不了我就在这儿待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两年后,习近平被批准上大学,乡亲们送他时,他又说:“要不然我不走了,继续留下来干。”

他很少考虑距离“中心”的远近,所处“平台”的高低、“舞台”的大小,只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沉潜到艰苦生活的深处,透视黄土高坡的底色,触摸最真实的大地。

山河靠后生

习近平是同批去延川县插队知青中最小的。无论是实际年龄,还是在当地乡亲的眼中和嘴里,他都是一个“后生”。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后生”,在延川县做出了很多成绩,其中不少还是开创性的,其开阔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展露无疑。

1973年,习近平被延川县委抽调到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工作队,分配至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蹲点。虽然只有8个多月时间,但他快速行动,先是“三顾茅庐”,邀请精明能干又有闯劲和经验的武刚文(小名“随娃”)出山,重任生产队长;接着组织群众筑土坝,修梯田,栽树苗,还自己动手翻修公共厕所,将一个“上厕所的人在里面,听见外面有人来了,就咳嗽一声”的男女合用茅厕,建成了赵家河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砖石结构厕所。

社教结束后,文安驿公社党委决定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支书。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不仅组织了很多经济实体,新建了不少基础设施,还办了扫盲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梁家河的面貌。譬如,他成立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实现了一定的专业分工,体现了按劳分配的思路,既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劳动效率。这在当时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也需要准确地把握微观经济运行的规律,顺势而为。

以前,梁家河群众磨东西都是用驴子,不仅慢还费人工,因为必须有人守着,过一会儿就要将一点粮食倒入磨孔,得耐着性子慢慢干。习近平为当地建了一间磨坊,配上了柴油磨面机。他还发动群众打坝子、挖水井,增加了不少良田。

最能体现开拓精神的是,他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采访对象曹溪谷语)。面对不知道、不理解的东西,人们下意识的反应是怀疑、反对。当习近平打算修沼气池时,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说怪话:“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沼气过不了秦岭!”但是对于认准了的事情,习近平就精心地准备,他两次去四川实地学习,下到沼气池子里细心查看,像孔子入太庙一样“每事问”,还请四川师傅到陕西去指导,他克服建筑材料短缺、交通不便、土质疏松等各种不利条件,终于把事情做成了。

久有凌云志

习近平在梁家河时曾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为此,他一方面深入全面地接触中国最广大的农民,与他们朝夕相处,唠嗑交流,精读乡土中国和基层政治这本无字大书,另一方面,见缝插针争分夺秒地博览群书,从而抛弃了以前的心理预设,摆脱了下乡知青的认识局限,跳出了梁家河的小视角,站在新的高度审视历史的洪流和发展的长河。

在这本书中,很多采访对象都谈到,习近平的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见面,就看到他拎着两个箱子,帮他一提,发现特别重;去窑洞,又见他的桌子上、炕上都是书,才明白他的箱子里原来装的大部分是书,其中不乏《汉语辞典》《新编新知识辞典》等工具书。劳累了一天,晚餐后别人往往倒头就睡,而他则就着煤油灯微弱的灯光读到深夜,早上起来人们常常看到他的脸被熏得乌黑。去县城,他也用挎包把书随身带着,为了借一本《浮士德》,他走了三十几里路。别的知青收到家里寄过来的包裹里主要是衣服和食品,他的包裹里大部分是书。

读书,让习近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他不因身在穷乡僻壤而思想闭塞,一直以其超前的思想引领着周围的人。譬如,20岁那年,他在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时发现,所有参加劳动的人到了中午都走回家做饭吃,然后又走回来,他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和体力,不如专门选几个人做饭送饭,这样其余的人中午就可以休息一会儿。担任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支书后他还利用工分可以交换这一性质,制定规则:“社员可以用工分支付裁缝的报酬,比如一个社员一天的工分是10分,就可以用这个工分来做衣服,做一件上衣用5分,做一件下衣用2分。”如果不读书思考,他是不可能跳出条条框框,实现这些创新的。

初来赤子心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习近平生来的勤劳与骨子里的纯朴善良。据梁家河村民武晖回忆,打井时,习近平就跳到井里,站在冰水里挖泥巴、石头。平时劳作时,有村民看他是大城市来的,年纪又小,劝他歇一会儿再干,他从不罢手,而总是说:“没有事,干完这一气儿再说。”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溪谷说,梁家河的沼气池后来有了裂缝,“为了维修沼气池,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然后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用水把裂缝冲洗干净,再用水泥仔细地修补。在炎热的夏天,沼气池里臭不可闻、一片漆黑,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又脏又累的活计,恐怕许多人是不愿意去干的。”

当地人对习近平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梁家河当时有个小名叫灵娃的孩子,智力发育有点迟缓,但是习近平对其从不嫌弃、取笑。有时灵娃从他手中抢烟卷,他也是一笑置之,从不怒形于色。有一次,习近平遇到一个自称曾当过习老的卫兵的乞讨老人,于是把身上的外套、粮票和钱全给了他。平时他去老乡家吃“派饭”,总是悄悄把粮票和钱压在碗底下。1975年10月,习近平上大学前,又把50斤粮票给了家境贫寒的当地干部。县里给习近平奖了一辆摩托车,他将其换成了拖拉机等农机具给村上用。他离开陕西后,总是尽己所能对当地的困难群众予以接济。在乡亲们眼中,他还是当年的“好后生”,不会“变脸”,更不会“变心”。

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一只鸣声清越的雏凤,一棵注定会长成千尺的新松,一种堪为青年楷模的人格与精神。

作者:甘正气 

“阅读者”征文优秀作品将收录进《阅读者》丛书,在2018年上海书展上发布

投稿邮箱:yueduzhe@xmwb.com.cn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