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记者眼中的“印象·进博”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新民晚报进博报道团队     作者:新民晚报进博报道团队     编辑:杨玉红     2021-11-10 10:38 | |

xmviews-20211110081623.jpg

图说:在这里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再依依不舍,也到了告别时刻——今晚,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要闭幕了。中国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进博搭建的舞台云集众商。这里是一个窗口,同世界分享着发展的机遇。

  场馆内外,记者每日健步如飞,用笔和镜头去发现去记录。那么,新闻之外,他们是如何描述自己眼中的“印象·进博”?

  展品多了“中国元素”  用“中国定制”抢市场

  新民晚报记者 金志刚:

  采访本届进博会,我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虽然展品是外国品牌、进口产品,但其中很多展品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爱顿博格的酒心巧克力用了洋河梦之蓝、青花汾酒做酒心;多特瑞一款香薰复配精油和爱普生用来展示其扫描及投影技术的光影秀,不约而同选择了“敦煌”主题……

  在进博会6.2馆的新品发布平台,每家企业只有20分钟的发布时间,但几乎每家都会历数自己与中国的渊源。博西家电说为了加强中国本地的研发,去年在南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博西研发中心;卡赫全球首发了第三代AI商业智能清洁机器人,且强调该代机器人应用了大量的中国技术、中国制造;花王在发布新品时表示,今年在花王中国的企业标志中重新使用了“花王”汉字,非常希望能通过进博会让中国消费者体会到花王的真心实意。

  这说明进博会举办到第四届,展商们更加“成熟”了。进博舞台非常大,要在展会期间吸引目光、抢占C位,“中国元素”非常管用;中国市场也非常大,要快速把展品变成商品,用“中国定制”实现本土化,更是快速进入中国市场的一着妙棋。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今年我还是和医疗器械与医药保健品展区结缘。熟悉的配方,每一届都有不一样的味道。疫情以来的两届,医学人文的味道渐浓——《各地美食为武汉热干面加油》系列漫画的作者带来了新作品,这次同样温暖,关乎关爱母亲,关乎护佑每一次孕育;而在一场专门为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举办的助力活动上,发起了一场“34.8度的微笑挑战”,这个数字是嘴角上扬的最美弧度,也是目前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规范治疗下,可以拥有的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医疗展区可能会很冷,因为冷冰冰的仪器;医疗展区也可能很暖,因为冷冰冰仪器的背后,都是想治愈中国患者、战胜疾病的暖心。

20211109_151052-01.jpeg

图说:医疗展区的展品也暖心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科技主角熠熠生辉 “进博宝宝”多多益善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

  医疗展区的高冷、高深、高端让普通参观者望而却步,但是对行业来说,巨头们展出的新药令人振奋,它们代表着行业的风向标。比如,中国首个具有心血管适应症的GLP-1周制剂诺和泰,曾以新药研究文献等形式参与过往届进博会,今年,它首次穿上“中文外衣”,亮相第四届进博会诺和诺德展台,是名副其实的“进博宝宝”。

  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注射液诺和益,是本届进博会前刚刚获批的最年幼“进博宝宝”,将胰岛素和GLP-1RA两种疗法结合在一种药物中,是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又一次伟大创新与探索。

  买药不是消费,没有“海外代购”这条途径,于病家来说,唯一期盼的就是创新药品尽快上市;对展商来说,借助进博会强大的推介功能,加速进口药在中国的审批速度,诞生更多的“进博宝宝”,成为了他们最看重的溢出效应。

  新民晚报记者 裘颖琼: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进博会的报道,跑的是“最费脑”的展区——技术装备展区,很多人都觉得看着有些无趣,参展商的介绍也很“深奥”,但我要为它打CALL!因为它是科技含量浓度最高的展区,在这里能看到许多科技前沿的理念,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革新变化。

  技术装备展区很“硬核”,所以它的展示方式非常“柔性”,更注重互动性,让大家愿意走近、亲近——比如爱普生展台,让体验者骑自行车来驱动打印机,欧姆龙展台上,和机器人“挑战”打乒乓等等,都让人感觉高科技其实是触手可及的。

  新民晚报记者 杨硕:

  不断纳新的进博会让我们见到更多的“未来出行”, 愈加多元的智慧展示让进博会更加出彩。今年的进博会,汽车展区内连续第二次辟出了智慧出行专区,我也第二次报道这个专区。专区虽小,内容却多。相比过往专区里以无人驾驶为主打的特点不同,今年展商所展示的未来出行技术更为多元化。

  小到一块通过隔热可以实现电动车续航里程增加的汽车贴膜,到大部分都由可再生材料做成的赛车轮胎,再到可以及时向疲劳驾驶的司机发车警示的安全驾驶系统……出行领域的智慧手段可谓五花八门,相信在未来,驾车出行会更安全、更舒适。

  在各种技术争相惹人背后,是进博会舞台上的展商更丰富,除了那些传统大型车企的扎根亮相,像酷德车膜这种以前并不被为国人熟知的企业,通过首次进博会这个大舞台获得了更高的曝光……舞台越来越大,舞台上的内容因此更加精彩,舞台上的主角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从这个角度来看,进博会与那些志在要更好开拓中国市场的企业来说是互相成就的。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本届进博会我主要负责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的拍摄,最大感受就是展区的智慧医疗,各展厅推出的首秀产品都堪称“黑科技”,越来越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创新药物引领着健康未来。智慧医疗、数字人民币、5G通信提升扩容,全面打造“智慧进博”。

img_6257.jpg

图说:新品相继亮相进博会 新民晚报记者 李永生 摄

  人文交流开放合作 视觉盛宴令人惊艳

  新民晚报记者 张钰芸:

  第二次参展进博会的爱特思集团,旗下拥有ZARA 等快时尚品牌,今年在消费品展区拿下了544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但走进展区,你看不到一件商品,也看不到旗下品牌的LOGO,只有树木和植被环绕的屏幕墙上,亮出“多元化”“创造力”“可持续”“女性”等关键词。

  没有直播带货,也不做新品发布,看不见摸不着任何一件衣服,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展览方式。但爱特思集团却安之若素,以现场座谈展现对“女性赋权”等议题的看法,或者分享一些新的社会公益项目。

  这一个毫不功利的展区,让我印象深刻。对比进博会“四大平台”作用,又仿佛醍醐灌顶。交流创意和理念,联通中国和世界,进博会不仅是国家采购、投资促进的平台,还是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平台。当人与人的心相通,合作开放必然不在话下。

  新民晚报记者 方翔:

  在今年的进博会上,首次专设的文物艺术品板块中,除了真迹之外,还有不少的艺术授权类产品,特别是品源文华推出的“全球博物馆IP”授权产品中,通过“东西文明结合”的主题,打造了一个叫做“礼遇东西”的系列产品。其中就包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的跨界合作款。

  在这些产品中,制鞋品牌“蹀愫”联合上海博物馆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打造的“虎年新春系列”跑鞋引人注目,在于鞋面上有着来自于不同博物馆收藏者的虎头造型的刺绣,为即将到来的虎年新春增添了一份喜庆。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疫情前,曾在濑户内海旁的《南瓜》雕塑前站了很久;没想到,这一次在进博会也有了同样的体验。第四届进博会在服务贸易展区首设文物艺术品专区,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境外机构竞相参展。以往,服贸馆通常是看不见展品的地方,今年却呈现了一场让人惊艳的视觉盛宴。中国水墨、西方油画在同一个展台亮相,在一幅幅大师作品前,不少观众流连忘返,甚至有人拖着行李箱,久久驻足。进博会在国际采购、投资促进、开放合作之外,更进一步成为世界人文交流的大平台。

  互动式体验接地气 沉浸式观展创意佳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潘高峰:

  进博会进入第四年,参展商们在布展上花了更多功夫,互动性更强。比如,在法国品牌迪卡侬展台,滑雪体验项目每天都预约得满满当当;乐高教育打造了“创新教室”,展示乐高学习系统在中小学课堂应用的场景;美国闪电自行车在站台上设计了一圈自行车跑道,上面有四个骑着自行车的小人通过传感器与四辆自行车相连,观众可以现场进行骑行比赛,看谁掌控的小人骑得最快;NBA展台更是把互动和沉浸式体验做到了极致,观众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在屏幕前换上不同球队球衣,甚至在巨星面前投篮……各种沉浸式布展,不但进博会变得更加有趣、充满创意,也更接地气、贴近普通人。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在进博会,遇见美好生活,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日行2万步的真实感受。

  生活之美,在于绿色环保。许多企业在寸土寸金的展位中,不惜划出大块区域,展示“低碳之旅”。穿行其中,你常常能撞见“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等字眼,看到各种为地球“减负”的绿色产品。甚至还有企业将资源再利用的理念贯穿进展馆的设计中,将18棵香樟树和观赏草搬进展馆的INDITEX,场内一草一木均可领养。展期中,你可以为领养的植物命名插牌,撤展后,你可以将植物免费带回家照料。避免浪费,也很有爱。

  生活之美,在于健康活力。滑雪投篮开F1,今年进博会的体育用品专区几乎成了“运动会”。借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进博会把“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不仅“体育热”比往年更甚,“沉浸式观展”的体验也越做越好。“我们希望运动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在不同展台被重复了很多次。

       所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博之美,源自对更美好生活永恒不懈的追求。

  后台比拼知识储备 参加进博成新传统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

  如果想看特别炫酷、科幻味十足的车,初逛进博会汽车展区,可能会有点失望。但如果在每个展台细细品味,跟展台工作人员详细聊聊,就会对“未来出行”有了更多的新认识。

  “第一年参展,我们有同事累哭了,是纯体力的累。今年第四年,我们发现,参展过程越来越轻松,收获越来越大,但对我们的知识储备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参展观众真的越来越专业,他们懂的很多。”

  现代集团媒体公关吴雁冰告诉记者,每个展品背后要了解的内容大概有50页纸,只有把这些内容都熟悉了,才有信心应对进博会专业观众的提问。

  “进博会结束后,我们去有关部门洽谈氢燃料电池相关项目时,对方领导经常还没等我们介绍就会说‘我知道你们这个技术’,他们都是在进博会上了解到的。前几天辽宁商务厅的参展代表来看展台,他们就会问一些技术细节,关注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培育这个产业。这种互动,也促进我们非常坚定在中国市场推广氢燃料项目。从我们集团层面,只要是跟进博会有关的事情,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记者在现场发现,很多观众在展台都不是走马观花似的一逛而过,有的忙着看展册、询问技术细节,有的随时用手机记录想法。这种热切的沟通和交流,正是进博舞台的魅力。难怪,通用汽车中国总裁柏历会说:“参加进博会,是我们的新传统。”

  新民晚报记者 黄于悦:

  今年是第二次参与进博会报道,与去年忐忑和迷茫相比,今年多了份熟悉带来的安心。一年过去了,再次踏入四叶草,遇见新闻中心的大家,感觉一切都没有变,却又悄悄发生着变化。

  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采访完回到新闻中心,听听大家分享今天在展馆里又发现了什么新奇好玩的人和事,哪些要写成稿子,哪些拍成了视频。一边听有趣的故事,一边反思这些新闻点是怎么从我眼皮底下溜走的。看看别家媒体捕捉新闻的巧思,听听前辈老师的经验分享,在实战中提升采编能力,大概就是进博会与我而言最大的意义。

  “四叶草”里商机遍地 经济强韧需求无限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萧君玮:

  今年进博会进入尾声,印象深刻的,还是在这个大平台活跃着的小展商。在进博会开始之前,我联系了一对熟识的巴基斯坦兄弟。打开手机聊天记录,上一次对话是2020年11月,他们问我:“要参观进博会,在哪里报名?”

  一年后,他们早做准备,终于如愿以展商身份参加了进博会。虽然前期准备忙到脚不沾地,但是兴奋的神情一直挂在脸上。倒数第二天,我又去展台拜访了他们。他们告诉我效果远超预期:“店里的货都快搬空了!”

  进博会的“威力”,在方方面面延续着。展会总有暂别的一天,但生意会一直继续。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

  四叶草象征着幸运,在第四届进博会上,这份感受尤为强烈。除了引领潮流的顶尖高科技产品,今年,穿越硝烟与战火远道而来的“传统宝贝”让人格外关注:阿富汗的手工地毯与“巴西松子”,叙利亚的古皂与玫瑰精油……“巴西松子”12万罐上线被“秒杀”,手工橄榄古皂仅开业1小时就热卖150块,开放的中国,让展商们幸运地在“四叶草”找到商机、改善生活、提振信心、收获希望。新冠疫情起伏延宕,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而第四届进博会依旧客商云集,交易额节节攀升。绿意盎然的“四叶草”,体现的是中国经济的韧劲、大国的担当。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这届进博会,我去得最多的就是各个展馆的“边角料”区域,大品牌背后的不起眼的微型展位,会不经意间带来小惊喜。从卖神灯的阿曼阿拉丁到卖神毯的巴基斯坦阿拉丁,从“二呆槑”三个字怎么念再到八百年历史的古叙利亚香皂,进博会上的展品不仅是高精尖,也越来越多元丰富。我用一系列的新闻短视频,希望从小切口来反映大时代——阿富汗和叙利亚等国的展品,越来越多地进入进博会,犹如衔着橄榄枝的白鸽,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正在逐步告别战火硝烟,明天会变得更好。

  人生精彩留痕进博 上海服务精益求精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陆梓华:

  进博会,不仅是一场可以欣赏新产品、新技术的盛宴,我更钟爱的,是可以“顺便”听到不同的关于人的故事。四届进博,我“打卡”了医疗、消费品、食品农产品等各个展区,但作为一名教育记者,总是不自觉地对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故事有着天然的偏爱。

  今年,法国乐斯福展台一面世界风情面包墙成了网红,和乐斯福高级烘焙师王莉聊了聊,发现她的故事实在励志——曾经她是东莞的一名流水线女工,因为不甘按部就班的生活,来到上海学习烘焙,人生从此迎来转折,十年前的她从未想过,十年后会成为中国队教练,带领小伙伴在烘焙世界杯夺冠。

  在可爱的“小叶子”中,我遇到了来自一对学霸小叶子“CP”,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泽峥和向往。他们说,一段美好的相遇能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的确,人如此,在进博会的舞台,上演的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美好的相遇?

  新民晚报记者 钱文婷:

  在这个引领中国消费、制造趋势的开放大舞台中,参展商、采购商、首发展品、签约仪式、硬核装备、先进诊疗、时尚消费到关乎生活的柴米油烟、炊烟袅袅,它们是剧目中的主角,光影汇聚的焦点,但我却愈加沉醉于主角背后的“小事”,因为它们最能触动内心的柔软。

  在机器人现磨咖啡亭前,有人嘀咕“赠送的吸管是什么材质,希望不是塑料”;在恒天然展台,有人费解“零净碳有机黄油原料到底是什么原理”,绿色低碳蔚然成风。有人说青稞太粗糙,不适合做面包,却不知烘焙师数千次的发酵实验,背后有着援藏干部的奔走;有人觉得5G无人农场太晦涩难懂,但它就近在眼前,上海浦东海水稻种植试验区,一个人就能负责136亩土地的田间管理。

  真实、感人、励志、精益求精,打破隔阂、携手创新、为人类命运谋未来……进博会远比看到的更精彩。

  新民晚报记者 谈璎:

  记者有“第三只眼睛”,用于在捕捉新闻的同时,发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每回从场馆采访完回到新闻中心,总有一种到家写稿的安心感,一时也说不出为什么。观察后明白了,进博这架“大机器”之所以如此高效准确无差错运作,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守土有责,在各自的岗位上当好“不生锈的螺丝钉”。

  11月5日那天大雨倾盆,从新闻中心到高层论坛会场有几十米途经室外。8时不到入场时却没淋到一点雨,一个折叠式雨蓬通道早就撑起。记者来得再早走得再晚,新闻中心的服务不停歇:班车准点候场,WiFi一直在线,工作顾不上就餐能打包一份麦当劳,清洁阿姨一天几次清扫办公场地,去场外定点核酸检测来回用不了1小时……

  日行2万步是进博记者的“标配数据”。问执勤的保安小哥,回答说他每天步行3万步。展馆里没有一个公共垃圾箱,地面却见不到一点碎屑,一直推着清洁车移动清扫的大叔讲,他每天步数4万步。

  服务的最高境界,你平时看不到它的存在,需要时却又无处不在。进博服务,当然是“上海牌”的质量。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