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纪实 > 正文

罗小慈 为海派民乐觅知音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郭影     编辑:郭影     2018-05-22 16:39 | |

      罗小慈,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民族乐团团长。准时出现在上海音乐学院对面咖啡厅的罗小慈皮肤白皙,一袭白色开襟长衫,白色平底软皮鞋。刚给上音学生讲完课,面无倦色的她轻声细语,语速却很快。她和她的团队,如今被誉为有活力、有创意、有想法,致力于打造海派民乐、向世界推广民乐的“我的团长我的团”。

罗小慈

    “5·20”,我爱你。且听罗小慈玉指拨弦,奏一段她对民乐的爱之曲与君听。

    “留不住”“抓不紧”“放不下”的人类复杂幽微情感,在海派民乐细密而充满现代感的音乐声中娓娓道来。

      5月5日晚,一曲悠远的《自云端来》拉开“锦绣中华——西北风情”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的帷幕。来自青海的完代才让,奏起古老的藏族乐器扎木念,与上海民族乐团金楷奏响的竹笛唱和,描绘着高原上的祥云朵朵与湛蓝的天空……

      5月11日晚,在指挥家汤沐海执棒下,由上海民族乐团委约作曲家郭思达创作的《牡丹亭之梦的十二个瞬间》民族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首演。

      而后,以“寻找中国的声音”为主题的第六届刘天华奖民乐室内乐作品征集终评音乐会首次引入20位媒体评审和445位大众评审。大众评审是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常客,由上海民族乐团主办的专业评选活动玩起了“新花样”,让人意想不到。

      十天内,三场大型演出和评选活动。如此紧锣密鼓的演出与活动,忙碌而有章法,每一次亮相都令人惊艳。然而每一次从掌声中回到后台,罗小慈的第一件事便是立即开会,研讨总结。“民乐不能吃老本。现在年轻人的选择很多,民乐必须另辟蹊径,用新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他们。”

      事实上,早在2000年,作为青年古筝演奏家的罗小慈在首演筝·乐·诗《陆游与唐琬》时,就将筝演奏、现场书法、交响合唱、诗词吟诵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在中国民乐界开创先河。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破单一演奏的模式,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力图呈现出民乐的丰富内蕴,将中国历史人文精神和书画意境融入舞台视觉,团长罗小慈一直在拓展延伸着这个思路。

      近期,乐团又承办了2018思南赏艺会“筝乐与书法”“琴道与香道”“品弦与茶道”等公益活动。如何让民乐走进当代人的生活,罗小慈只觉任重道远。

创新民乐,让观众流连演员自信

      5月11日晚,《牡丹亭之梦的十二个瞬间》音乐会甫一结束,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便开心地说:“这台演出高品,高妙。内容上不是对《牡丹亭》的简单演绎,音乐上不单调不闹猛,比通常的民乐更深邃、表现力更丰富。民族音乐与古典文学、与戏曲等相结合非常创新,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爱恋、思考人生的多层次展现。民乐如此表达非常高雅,从观众感觉和状态来看,演奏者非常高贵。如此民乐完全可以与协奏曲、与交响乐媲美,将来走出国门演出一定会打响。”

《牡丹亭之梦的十二个瞬间》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特邀指挥家汤沐海执棒,“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这样一台具有创新和开拓意味的音乐会”,让他觉得是“一次颇有意思的挑战”。舞台上指挥家优雅的笑容,伸长的手指,有力的舞臂和飞溅的汗水,使观众感受着他的投入与满意。多年来执棒过世界诸多知名乐团,汤沐海说这一次“韵味不同”。

      罗小慈说:创新性表达一直是上海民族乐团所追求的,我们一直坚持用乐器、用音乐讲故事,摒弃传统民乐的扁、尖、杂,演奏者在台上非常自然,自信。民乐可以有更独特的表达,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思想空间。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我们呼应“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具体实践。

      这台音乐会也是80后作曲家郭思达首次尝试谱写融汇古典乐曲与古老声腔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郭思达近年来创作的作品如舞剧《朱鹮》音乐、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配乐、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配乐等颇受业内外关注。罗小慈邀请新锐作曲家意在突破与创新,也是民乐团几年来推行作曲家委约制的又一成功案例。罗小慈在郭思达创作初期就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请他跳出固有思维和概念,怎么好听怎么来,“当代音乐思考与古老民乐产生‘化学反应’,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用中国音乐的母语与世界对话,使更多人看到民乐的春光,增强文化自信。近几年来,无论是吸引年轻人的《栀子花开了》还是业内业外一致叫好的《海上生民乐》,上海民族乐团都在力求展现和推动民乐的当代性上迈出了坚实的前进步伐。

      罗小慈说:“除了在音乐创作上要符合当下审美,还要在表达上体现当代风貌,推动民乐的当代表达,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守住根和魂,让民乐创新有后劲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打破“零”的突破,首次以民族音乐会《海上生民乐》揭幕艺术节。今年2月,罗小慈带领乐团奔赴伦敦、巴黎等欧洲8座城市上演8场音乐会版《海上生民乐》,一展海派民乐的当代风采。

      跨界和融合,让观众感受到民乐创新的律动,“无论形式怎么变,民族音乐都要守住根和魂,这样的创新才有厚度和后劲。”罗小慈强调。

      如何守住根与魂?罗小慈说,“比如《墨戏》虽是现代作品,但也一定要保留民乐韵味。如果一部作品钢琴可以弹,小提琴可以拉,那古筝弹起来有什么特别呢?如果不能体现这门民乐器的特性和韵味,就是伪创新,是失败的。”

      全新创作的民族音乐会《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去年11月8日上演。中德艺术家联袂,以国际视野展现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超然活力,用民族的音乐奏出城市发展的当代乐章。

      无论是推动与坚守,还是传承与创新,罗小慈认为人才是关键。几年来,上海民乐团推行作曲家委约制、项目负责制等,对老中青三代演奏家予以激发、调动和培养,鼓励团内跨界,变一个人想点子为全团出创意,“我的团长我的团”不是口号,而是向心力与凝聚力,为打造海派民乐同心合力。《海上生民乐》已然成为品牌,“品牌效应还在发酵。《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今年9月应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学、广州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等邀请,将进行全国巡演。我们希望打造一批海派民乐品牌。”罗小慈充满信心地说。

诗书画乐唱,她是现代古典才女

      传统民族音乐映现的是古典涵养,当代作品呼应的是现下生态,而中生代则是连通这两者的一代。作为中生代筝乐代表人物之一的罗小慈,除了音乐修为精湛外,更曾在多年前就在上海举办书画展,令人击节赞叹,可谓现代古典才女。她还涉足古琴、民族声乐、戏曲等传统表演艺术;擅长钢琴,研究西方古典音乐,喜欢中外流行音乐,这些都转化成养分,表现在她的古筝演奏、诗词吟唱与筝曲创作中。

      转身成为民乐团年轻的当家人,罗小慈自己练琴、演出的时间少了,她要把更多演出机会留给青年演奏家。如今,操琴对她来说是回归,是与内心的对话。夜阑人静,哪怕只弹上几分钟筝,抑或仅仅是轻抚琴弦,她便觉得世界一片静谧、空灵,内心安然、澄澈。

      功夫在诗外。罗小慈说,和演奏家们排练,和指挥家们交流,和作曲家们“磨”曲子,琢磨民乐,听巴赫听拉赫玛尼诺夫,听交响乐,带领乐团演出……自己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多时间坐在古筝前,但是每天都泡在音乐里。不断丰厚的艺术学养对琴艺的领悟和提升大有裨益,而手边无筝在心里“空弹”也使得她没有一天不练琴。所以,她偶尔出手必定精彩,团长要为年轻团员做表率。

      2017年9月22日晚,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厅,台北市立国乐团为罗小慈举办了一场“轻遏翠弦中——罗小慈筝乐音乐会”。音乐会上,罗小慈集诗、书、画、乐于一身,创作、演奏、演唱俱臻上乘,充分展现了当代文化全才之风采。

      演出中罗小慈还与大提琴演奏家、打击乐演奏家、箫演奏家等合作。她的演奏委婉华丽、刚柔并济、挥洒自如,这场音乐优游于美学脉络中,展现了她在筝乐方面一直寻求呈现的人文性、多样性及当代性。

      她模样清秀端坐舞台,指拨筝弦瞬间迸发雷霆之音。刚与柔,坚与韧,轻灵与扎实,古典与时尚,民乐出身,喜欢拉赫玛尼诺夫……好一个丰富有趣的女子!

满满的爱

       那天采访结束时,问罗小慈的名字有何寓意,她一笑莞尔:妈妈的名字中有“慈”。罗小慈,是爸爸妈妈姓名的融合,足见爸爸多么爱妈妈!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父亲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爱自己的妻子。

       罗小慈,在爱中长大的孩子。13岁离开故乡泰州独自乘车赴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求学,六年后以优异成绩直升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民乐,毕业后进入上海民族乐团,成为筝独奏家,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多年来,父母浓浓爱的滋养给予她充足的能量,助力她孜孜以求,不回避问题,不畏惧困难,在艺术上跟自己较劲不断精进。搞创作,求创新,约请专家合作,带领团队发展……困难总是会有的,但她甚少提及,她说,想办法,去做。

      这一切都源于爱。她要把心爱的筝弹出人琴合一的境界;她要把钟爱的民乐在传承中创新发扬;她要把海派民乐做大做强,吸引更多国人爱民乐,用民族乐器,用民乐讲故事,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民乐,为民乐喝彩。    

      有道是,海派民乐面向世界树自信,面向时代要大作,面向大众觅知音。对民乐,罗小慈爱得专注,爱得投入!(郭影)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