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纪实 > 正文

我陪金庸为《鹿鼎记》寻根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建智     编辑:钱卫     2018-12-23 18:16 | |

  金庸写出的系列武侠小说中,他自己认为最喜欢最得意之作是《鹿鼎记》。而1999年的10月,在那个金秋季节,我有幸陪同他与夫人去寻根。作为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其写作之历史与灵性之根,究在何方土地上?

金庸(右)与作者在藏书楼留影

  不妨翻阅《鹿鼎记》第一页,一开头便如此描绘:“北风如刀,满地冰霜。江南近海滨的一条大路上,一队清兵手执刀枪,押着七辆囚车,冲风冒寒,向北而行。前面三辆囚车中分别监禁的是三个男子,都作书生打扮,一个是老者,两个是中年人。后面四辆囚车中坐的是女子,最后一辆囚车中是个少妇,怀中抱着个女婴,女婴啼哭不休。……”

  这就是1663年(康熙二年)庄氏史案当年由罢黜的归安知县吴之荣所发动。仅此一案便有数百人充军、入囚、横死刀下,一如金庸《鹿鼎记》开头所写场景。这清代第一史案,为天下士子留下数不清的噩梦。

  金庸虽写下了这部书,但从《鹿鼎记》问世后几十年间,却从未去过那使他产生灵感之源的地方。

  突然有一天他来电说:“这几天正是好时光,我带夫人与浙大几位老师,一起定要到那里为《鹿鼎记》的历史寻根。”

  那日上午,我们一行直驱古镇南浔。10月的水乡秋高气爽,蓝天云渺,车窗外碧水悠悠东流,两岸青山层层叠出,河上船只往来梭巡,金庸夫妇坐在车上时时喜上眉梢。午餐后稍事休息,金庸和夫人便开始“寻根”活动。我们边走,他边把《鹿鼎记》写到的喃喃而语起来“湖州府有一南浔镇,虽是一个镇,却比寻常州县还大,镇上富户极多,著名的富室大族中有一家姓庄。其时庄家的富户叫庄允城,生有数子,长子名叫廷鑨,自幼爱好诗书,和江南名士才子多所结交。到得顺治年间,庄廷鑨因读书过勤,忽然眼盲,寻遍名医,无法治愈,自是郁郁不欢……”这说明金庸在写这部他封笔之作时,清代康熙时发生的《庄氏史案》的历史、地理、人物等早了然于胸了。

  那天下午天气还热,金庸一边喝矿泉水,润润喉后,又慢慢踱步至北栅,怕他疲劳,我和文学院教授搀扶他,可他不要,径自往前走,还对我说:要看看当年的“栅庄桥”(又说“杀庄桥”)。这里正是当年《庄氏史案》的发生地,也便是金庸《鹿鼎记》开首写到的充军、入囚、横死刀下之地。金庸一行,也就沿北栅小河,踏百间楼青石板路,站立在桥上,凭栏远眺,水光一色,此时他一变儒雅书生,那刻的神态,眼睛,手势,似乎成了一位侠客,成了《笑傲江湖》中的主人公令狐冲——一个非儒、非道、非佛乃至非侠。我只见金庸取下了眼镜,双颊似有点儿动,眼中也湿润起来,突然在那小桥上呆呆地立着,令我们一行愕然、萧索,无人开口说话,似为这感到噩梦般的历史,极为震撼。这一刻,金庸与夫人和我们陪他寻根的所有的人,没有人谈话,似沉浸在几百年前的历史中,任何感情的流露,像是一件奢侈的事。

金庸与夫人在莲花庄歇息

  突然,金庸快步走过桥去转了弯往百间楼下走去,又开始慢慢言语并对我说:“南浔‘庄氏史案’发生时,我先祖查继佐(字伊璜)也卷入此案,海宁还有一位叫范骧(字文白),也同时卷入。后因逢康熙初年两广提督吴六奇救免。这已经是300多年前的历史旧事了。我写《鹿鼎记》距今三十多年,我是查家后代,我总梦寐以求要来勘踏‘庄氏史案’的发生地。这文字狱死了一百多人呢。”

  金庸那年已是76岁,为使他不再沉侵在那300多年前发生的那铭心的悲情中,浙大老师说再去小莲庄聊天喝茶。借座的正是嘉业堂藏书楼不远的小莲庄“小姐楼”(东升阁)坐着休息。这时的金庸又以大侠口吻戏说开了:“小姐楼,顾名思义应是小姐休闲之处,我怎么可坐在这里呢!”我即对他戏言:“你夫人看上去很年轻,大概保养很好,你陪小姐稍坐有何不可呢!”大侠为此笑咪咪起来,这时的金庸,我看到的是他红润白皙的脸上,堆放出一片率真与和善。不一刻,东升阁(小姐楼)管理童先生,又笑迎金庸夫妇,并开了另一楼阁,从而使金庸在清末宣统元年十月初五钦书的《承先睦族》庞大的金龙匾额前坐定,咔嚓一闪,我为金庸先生留下珍贵一影,后他又一定拉我与他坐在一起照了一个相。

  提起宣统帝元年钦旨的《承先睦族》匾额,确勾引起金庸先生自己的一段查氏家族的“名门家世”。其实,清代海宁的大名人中,最著名的恰恰是海宁查家。其中佼佼者,当然是清代大诗人查慎行及弟查嗣庭。查慎行算得上是清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如果说金庸为《鹿鼎记》寻根,有历史因缘的话,那么只要翻开查慎行在344年前,就为爱好古诗的读者写下了有名的《游道场山》的长诗。那些诗韵至今还在大家心中涌动:

  菰城浸薮泽,白塔双云表。

  浮气荡一州,湖波白渺渺。

  我来久徘徊,爱此呤风筿。

  春深花淡淡,日暮云袅袅。

  2018年10月30日深晚,突闻金庸先生患病逝世,虽亦于高寿离开了我们,但心怀悲悼,念想联翩,特别是回忆起那段18年前,正是这么个秋天,我与他好几天在一起谈文论史之情景,其人其谊,弥足珍贵。现想他已安然入了天堂,待明年春光时节,将在“春深花淡淡,日暮云袅袅。”之际,他又会“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而他仍是活在我们读者心中的——儒侠金庸。

   (作者:张建智 传记作家、文史学者。已出版专著30多种。通宋版研究并专收藏民国初版、毛边、签名本300多册。现任《问红》执行主编。)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