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邻声 > 正文

天山,从教育的“不毛之地”变成教育的繁茂之地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杨喻 王军     2018-12-07 09:30 | |

新中国成立初的天山地区还处于农村状态,教育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没有一所,唯一一所乡村小学还办在庙堂里。如果,把发展平民教育,让广大工人子弟能背上书包走进学校,视为工人翻身得解放的重要标志,那么,天山地区的教育普及可以佐证这一历史事实。

 1.jpg

图说:位于天山路街道核心地段的天山第一小学,原名天山新村第二小学,建于1954年,该校新世纪后重建,因原天山一小拆除,二小变一小,二小西移至茅台路天山五村170号。

笔者根据记忆,结合查阅《长宁区志》,截止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区志中统计年份截止1992年),天山地区拥有中学7所,分别是天山中学、遵义中学、玉屏中学、玉屏二中(姚连生中学)、泸定中学、娄山中学和东方中学,加上借地建造的天山二中和古北二中(这两所中学建在天山五村地界,属上海县),天山地区实际拥有中学9所。小学也是9所,幼儿园6所。其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区域内其他街道无法比拟的。

 2.jpg

图说:建于1954年的天山中学是一座完全中学,2004年搬迁至天中路新校址,图为原校园。

 3.jpg

图说:1963年建成的玉屏中学(玉屏南路158号),现改制为民办新世纪中学。

 4.jpg

图说:1963年建成的天山二中,当年是向上海县借地建设,条件是招收大金更、杜家宅、天山五村、天原二村等上海县学生。

 5.jpg

图说:同样借地建造的古北二中(古北路436号)于1978年建成,现为华师大古北校区和一家民营眼科医院。

6.jpg

  图说:建于1966年的紫云路第二小学已不复存在,该图摄于80年代末。(图片来源区地名办)

最古老的小学古北一小

古一小学是笔者的母校,这是天山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前身就是办在庙堂里的英瑞庙小学。2016年,地铁15号线天山路站口建设古一小学和区少科站一起拆除。英瑞庙系道教场所,相传为祭祀汉将英布所建,始建于清朝(具体年份不详)。清咸丰十年(1861年)太平军攻打上海,1937年日寇“8·13”轰炸,两度毁于战火。1946年在修缮后的庙里办起小学,1949年5月上海解放,改名为古北路第一小学。

 7.jpg

图说:有70余年历史的古北一小在轨交15号线天山路站口建设中拆除。图中红色吊车后那片地方是古一小学原址。

笔者1959年入学,当时的校容还历历在目。老校舍距离1963年新建校舍的位置向西约50米(新校舍靠近古北路)。当年校门是木板门,门前一座小木桥,一条小河尚未填埋(1959年末填埋)。进得校门,迎面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树上绑着一个铁钟,上下课报时由校工拽绳打钟。庙宇是一幢绞(读gao)圈建筑,中间是庭心(天井),后一排中间是教师办公室,东西耳房是教室,两侧厢房也是教室。前一排有校长室、教导处和总务科,上有阁楼,是教工宿舍。这一绞圈房子容不下24个班级,便在绞圈建筑南侧盖了两排东西走向和一排南北走向的平房做教室。厕所在西南角上,没有自来水,是旱厕。一到夏季出现暴雨,粪池灌水四溢,学生们无法如厕,男孩好解决,女孩急得哇哇直哭。

古北一小的新校舍于1964年启用,笔者在新校舍里读完六年级后于1965年夏毕业离校。古北一小的少年乒乓球运动当年在长宁区小学联赛中是数一数二的劲旅,笔者是校队主力队员之一。

 8.jpg

图说:1964年秋,古一小学男子乒乓球队五位队员与教工男队四位教师合影,前排左一是笔者,时年12周岁。后排从右至左分别是徐老师、何顺行老师、晏老师和马老师,何顺行系国家级裁判,学生们喊他“大何老师”。五位队友中仅记得中间排两位姓名,右孙瑞良,家住上剂新村;左包德福,家住天山支路的弄堂里。

当时,许多家庭都是几个孩子在同一学校就读,笔者和大哥就读古一小学(大哥1951年入学),其余兄弟姐妹五人均是古三小学就读。同学陈青淮(同级)和笔者都是少先队大队干部,陈是大队长,笔者是大队宣传委员。记忆中他家兄弟姐妹七人都曾就读古北一小。古北一小的生源基本是天山四村(新四村)和上剂新村、古北一村和高家巷的子弟,陈青淮同学住在上剂新村东侧三星牧场的一所宅院里。

 9.jpg

图说:古北一小1965届毕业生中的少先队骨干与大队辅导员在天山公园合影留念,前排右二系笔者,大队宣传委员;后排左二是大队长陈青淮,陈同学90年代曾任区府办主任。

说起母校,还得说说今天深藏居民区的古北路小学(古北路211弄内),该校建于1965年,是建在高家巷前宅的农田里,原名“古北路第四小学”。既然是四小,那么二小和三小呢?古北二小96版区志都没记载,因为早在80年代,古北路天山支路口的古二小学被拆除后盖起了教工新村(今古南小区),古三小学(原古北路159弄7号)在2000年开发虹桥万博花园楼盘时调整用地,划给南侧的“新古北中学”(现娄山中学)。如今,古北路一、二、三小都已消亡,曾是“古四小学”的古北路小学让笔者想起另外三所带“古北”名的小学。

 10.jpg

图说:窝在古北路211弄内的古北路小学,建于1965年,曾是古北路第四小学。

 11.jpg

图说:图中古南小区建在曾经的古北二小校址上,96版区志未收录该校。

新村教育配套同步建设

天山地区的教育配套与天山新村同步建设。天山一村与天山新村第一小学1952年建成;天山二村与天山新村第二小学、天山中学1954年建成;天山三村与玉屏南路小学1956年建成。中、小、幼学校配套建设持续到“文革”前夕,长达14年之久。规模之大,在全区范围乃至上海中心城区也是数一数二的。天山中学之后,1959年兴建遵义中学;1963年建成玉屏中学(今新世纪中学)、天山二中;1964年建成玉屏二中(今姚连生中学);1965年建成泸定中学、娄山中学;1966年建成东方中学。玉屏二中改名“姚连生中学”是高家巷后宅一位在海外发达的姚氏宗亲捐赠所致。从“姚连生”的名字看,系笔者祖父辈宗亲,笔者祖父姚鸿生,与姚连生同一“生”字辈份。

 12.jpg

图说:天山中学当年的校门,校门冲着娄山关路,和原天山二小隔路相望。

 13.jpg

图说:和天山三村同步建设的玉屏南路小学建于1956年。

 14.jpg

图说:建于1964年的玉屏二中(玉屏南路450号),80年代更名“姚连生中学”。

 15.jpg

图说:建于1965年的泸定中学原门牌号中山西路909号,现中山西路911弄1号。

天山地区天山中学资格最老,该校1982年被评定为区重点中学,校管弦乐团被命名为上海市中学生艺术团管弦乐队。2007年和一墙之隔的娄山中学一起动迁,地块上建设金虹桥国际中心大厦。天山中学迁至天山路上长宁图书馆北侧地块,在长宁路和天山路之间新辟出一条“天中路”。娄山中学替代了“新古北中学”。

 16.jpg

图说:建在原天山中学和娄山中学地块上的“门”形建筑——金虹桥国际中心于2014年开业。

 17.jpg

图说:天中路上的新天山中学校门,现为华师大天山附中。

 18.jpg

图说:从长宁图书馆楼上俯瞰华师大天山附中校园。

 19.jpg

图说:建于1956年的古北中学,新世纪初推倒重建,一度更名“新古北中学”,现被娄山中学兼并。

遵义中学是工技大的“胚胎”

 20.jpg

图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仙霞路350号校区,脱胎于交通大学机电分校,机电分校创办时租借遵义中学校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今年恰逢建校40周年,市民一般都知晓工技大坐落于仙霞路350号(仙霞路芙蓉江路转角处),鲜有人知道它初创时租借遵义中学校舍的办校经历。上世纪50年代,天山地区仅天山中学是完全中学,其他均为初级中学。考上高中的天山子弟大部分是分配到铁路以东的和平中学、延安中学、番禺中学、复旦中学等完全中学就读,路途较远。

鉴此,区教育局在联建新村的西侧征地建造一所完全中学,因为在遵义路边上,取名遵义中学。校门向南朝着仙霞路。笔者的大哥是遵义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963届)。“文革”中,中考取消,所有中学不分初级、高级,统一念五年,算高中毕业。此刻,天山地区的中学资源已显过剩迹象。

 21.jpg

图说:遵义路仙霞路转角上的遵义中学原校舍,图为遵义路边门,校舍2006年拆除。(图片来源工技大校庆校友办)

 22.jpg

图说:图为80年代初就读交大机电分校的学生留影,背景是仙霞路学校正门。(图片来源工技大校庆校友办)

1978年,交通大学租借了遵义中学的校舍,办起交大机电分校,经过几年发展,机电分校庞大了,脱离母体,在仙霞路350号建起现在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技大的官网上把1978年机电分校算作上海工技大的创办年份。而这个创办的“胚胎”期正是在遵义中学的校舍里度过。工技大仙霞路校区建成后,遵义中学校舍还继续被借用,一直到新世纪初这块土地开发,连同北侧的原天山新村第一小学一起拆除。2012年一幢形似“靴子”的尚嘉中心落成。

 23.jpg

图说:遵义中学连同天山一小地块上建起尚嘉中心,建筑形似一只“靴子”,2013年开业。

东方中学是少科站的前身

东方中学很不幸,竣工当年碰上“文革”爆发,无法招生。空置一年后,于1967年秋开始办学。当时从娄山中学和泸定中学各调入两个班的68届初中生,其实就是集体转校。从1968年起,学校才开始正常招生。笔者的双胞胎小弟是1972年古三小学毕业后分配进该校。双胞胎遇上了一个好教师包长发(后调入上海教育学院任教授),包老师是60年代复旦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跟校长建议,从当时高二8个班400多名同学中挑选54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组成一个“强化班”,双胞胎小弟被选中。这位包老师把铺盖搬进学校,带着“强化班”从初一的数理化补习起。1978年夏季全国统一命题高考,强化班54名同学考取大学11人(双胞胎占了其中两个),11个本科生中有两个复旦大学物理系(双胞胎阿大占一名),还有20多位考取大、中专学校,让名不见经传的东方中学在区里露了脸。

 24.jpg

图说:建于1966年的东方中学,1981年改为长宁区少科站。

 25.jpg

图说:区少科站在2016年地铁15号线建设中拆除。

由于资源过剩,1981年东方中学停办,改为长宁区少科站。今天,别说后辈只记得少科站,不知还有东方中学,连区志都没有记录下东方中学15年历史的点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轨交15号线天山路站口建设,让这幢存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教学楼夷为平地。

 26.jpg

图说:区少科站拆除后的地面状况,围栏里是15号线天山路站口工地。

“老三技”上海“大工匠”摇篮

 27.jpg

图说:天山路1800号上海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它的“老底子”是上海劳动局第三技工学校。

天山路1800号大院是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气派的大楼朝着车水马龙的天山路。可周边老居民还习惯称它“劳三技”。“劳三技”是上海市劳动局第三技工学校的简称。“劳三技”创办于1951年,学校迁移天山路是1956年。老上海人称技术工人叫“机匠”,北方人称谓“工匠”。工匠也罢,机匠也罢,老辈都是师徒传承,没有专业技校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急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制造业工人,上海开历史之先河,于1951年办起第一至第三的技工学校,隶属上海市劳动局管理。这批技工学校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当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3年,培养车、钳、刨、铣、锻、磨、冲、焊等10余个工种的中等技术工人。至1966年,“劳三技”累计毕业学生近5000人,分配在全国各省市的机械行业。这批早期毕业生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制造业的“大工匠”。笔者同宗堂兄姚锡金曾是该校1960届毕业生,毕业当年被海军航空兵选中,成为空军机械师。退伍后是上海第九机床厂的工段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平民子弟初中毕业后都喜欢考中专技校,目的明确,早早就业,减轻家长负担。因此,当年中专录取分数线比普通高中要高。

 “文革”期间,“劳三技”停办,改为长江机械厂。1972年,该厂办起长江机械厂技工学校。笔者在网上搜到改名长江机械厂技工学校后的第一批学生发的“帖子”。这批学生在“帖子”里写道:当年招收学生200人左右,1974年毕业时没发毕业证书。1986年1月补发,毕业证上盖章恢复原名上海市劳动局第三技工学校。

恢复“劳三技”是在1984年。四年后的1988年,更名为上海市第三高级技工学校,次年3月,开设高级技工班。从1972年至1992年,这所技工学校共培养中级技工1317人,高级技工(在职进修生)184人。这184人的高级技工就是“大工匠”,“劳三技”无疑是上海“大工匠”摇篮之一。

 28.jpg

图说:天山路1800号“劳三技”路南的地产也属“劳三技”所有,这是80年代后建造的大楼。

“华纺”攸关百姓的穿衣

 “华纺”是华东纺织工学院之简称,一度改名“中国纺织大学”,现名“东华大学”。这所家门口的大学和13亿中国人民的穿衣攸关。“华纺”创建于1951年6月。当年国家整合交通大学纺织工程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建立“华东纺织工学院”,隶属于国家纺织工业部。学院选址原光华大学遗址(1937年被日寇炸为平地),再向新泾区征用农田建设。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纺织技术专家、教育家张方佐担任首任院长,黄玠然、钱宝钧为副院长。

    1952年至1956年,又先后并入南通学院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印染班、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上海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青岛工学院纺织系。由此,“华纺”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理工结合的一所纺织高等学府。1985年更名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2005年,松江校区建成。

这所大学的科研成果很多,近年来来吸引公众眼球的是中国航天员登上太空穿着的全系列太空服,是由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发明创造。笔者想讲述的是,被誉为“中国化纤之父”的“华纺”首任副院长钱宝钧和他弟子顾利霞研发化纤的故事。钱宝钧早年求学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大学,归国后埋首化学纤维的研究。新中国建立后,当时的棉花产量不能满足四亿五千万同胞的穿衣问题,西方国家又对华封锁禁运,国家急需靠自身力量发展化学纤维来弥补棉花产量的不足,解决6亿人民的穿衣问题。钱宝钧领命完成了这么一件“大事”,上世纪60年代国内出现了“的确凉”、“尼龙”之类的纺织品就是早期化纤产品,学术界称钱老为“中国化纤奠基人”。

笔者未能见到这位泰斗的风采,却采访过他为数不多的研究生之一顾利霞教授。采访顾教授是因为由她领衔研发的“新型共聚酯MCDP连续聚合、纺丝及染整技术”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9.jpg

图说:钱宝钧的高足顾利霞教授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新型共聚酯MCDP连续聚合、纺丝及染整技术”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图为顾教授在北京领奖。

聆听顾教授的讲解后,笔者才略知化纤一二。聚酯纤维,就是老百姓最早知道的“的确凉”。上世纪60年代,化纤在国内问世后,不仅解决了国内棉花原料不足的困难,也成为当年的穿着时髦。但是,这类初级产品有手感硬、透气差、容易起毛起球,难染色等不足。要克服这些缺点,就要对聚酯纤维改性。顾老领衔的课题组得奖的项目就是新一代“改性涤纶”,具备四大优点:一是纤维手感柔软;二是不起毛起球;三是纺丝性能好;四是常压染色,色牢度高。并可以和棉、毛、丝、麻所有天然纤维混纺和同浴染色。为了让笔者有直观的感受,顾老让老伴取出一套西装。这套西服就是用新一代涤纶和羊毛各50%混纺织成的面料裁制。顾教授让笔者随意扭一把衣服后再松手,没有一丝折皱,挺括而柔软。这一面料所采用的新技术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3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0.jpg

图说:顾利霞教授年近八旬时还深入生产一线,身旁的两位是她的弟子。

 31.jpg

图说:2015年3月,记者登门采访拍摄到顾教授神采奕奕的状态,时年79周岁。她跟记者说,还有两个研究生没毕业,再过一年后,她就卸任了。

从钱宝钧到顾利霞,从顾利霞到她众多的硕博士后辈,前后四代化纤专家接力发展,让中国的化学纤维走在世界的前列。说咱家门口的“华纺”(东华大学)和13亿中国人穿衣密切相关,名副其实。

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天山,从教育的“不毛之地”变成教育的繁茂之地,印证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足迹。

本文图文由长宁天山公众号授权刊登

图文来源:长宁天山(微信号CN_tianshan)

作者:姚志康

投稿邮箱:linshenghao@xmwb.com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