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邻声 > 正文

川沙,胡适的第二个家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夏扬 王军     2018-12-17 09:09 | |

  今天,是胡适127周年诞辰。这位祖籍安徽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与如今位于浦东新区的川沙一地,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现在,就让我们跟着本文作者,一起探究胡适与川沙的故事。

  在浦东川沙城内有座建于清末的江南民居——内史第,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内史第参观的人们往往会惊异于内史第丰富的人文内涵。除了沈树镛的“石经汉”室“富甲东南”,川沙毛巾业的第一家工厂在此诞生之外,1878年黄炎培在此出生,1894年宋氏家族在此开始长达十年的租居生活。然而今天,如果你跨入内史第大门,站在第一进院落环视,你立即会有更新的发现,东厢房辟有胡适求学时居住的房间(展室)。

  一

  胡适与川沙,与内史第竟然也有这样紧密的联系?大大出乎许多参观者的意料。

  请看胡适在他的自传中是怎样说的。

  “我家一百五十年前,原是一家小茶商。曾在上海附近一个叫川沙的小镇,经营一家小茶叶店。高祖时,又在川沙开了一家支店。祖父时,从川沙本店拨款,在上海华界(城区)又开了另一个支店。在汉口还开了一爿‘两仪’酒店。家乡还有一些土地出租。幼年时,常随庶祖母去‘监割’。”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川沙是安徽绩溪上庄胡氏家族向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支点。这在胡氏家族的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胡适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光上溯至百年前的1917年7月10日。那日上午11时,胡适在美留学7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在上海十六铺码头踏上了祖国的土地。第二日下午(1917年7月11日),还未洗去漂洋过海的旅途劳顿,胡适又从十六铺码头搭上驶往川沙的小火轮班船。

  是难忘那里的水和桥,难忘内史第(胡家因茶庄遭火灾曾借居于此)里的石经汉室,还是学步时摔跤的石头街路?

  今人已经无法知道川沙在胡适心中的位置:是什么原因出国七年后,回国第二天,他急着就要赶去川沙?川沙究竟给他烙下怎样的记忆?

  在翻阅他的自传文字中,我们能够找到并不圆满的答案:“我生于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1891年12月17日)。那时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外。我生后两个月,我父亲被台湾巡抚邵又濂奏调往台湾。江苏巡抚奏请免调,没有效果。我父亲于十八年二月底往台湾。我母亲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

  可见,川沙是胡适人生之路上的第一个驿站。在川沙城内,胡适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喊出了第一声爹和娘,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一年后,胡适离开川沙随母亲去寻父亲。1895年2月,胡适回到了安徽绩溪老家。1904年2月,胡适跟随三哥又来到上海求学,先后进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学习。在上海六年的求学生活中,川沙是胡适的第二个家、第二故乡。每逢节假日或寒暑假期,胡适就会乘坐小火轮前往由二哥照管的茶庄小住。青少年时代,胡适的足迹就这样深深浅浅地留存在明城墙上、护城河畔。

  据徐文昶《川沙钩沉》记载:说到(川沙)中市街的“胡万和”茶庄,是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姓胡的安徽绩溪人到浦东川沙开的店。开店的胡氏就是大学者胡适的先祖。茶庄取名“胡万和”意为“万事和为兴”。......“胡万和”是胡适一家四房老幼二十多人的衣食来源。

  胡传,字铁花,16岁随父亲到川沙,先在“胡万和”经商,同时专心学业。同治四年(1865)考中秀才。胡适是胡传的第四个儿子。

  100年前,从上海到川沙的交通都为水路。从十六铺码头搭上小火轮后,往南折入白莲泾,一路经过六里桥、北蔡镇、牛角尖后,进入长浜至横沔港向南转东,驶入三灶港,直抵川沙城。

  在往来于上海与川沙间的水路上,在居住川沙的时光中,童年的胡适慢慢地认识了川沙。随着年龄的增长,笔端流淌出川沙之心,仰慕之情。   

  光绪三十四年(1908)16岁的胡适在《竞业旬报》第三十四期上发表了颂扬上海现代建筑业领袖人物、川沙人杨斯盛的文章——《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他写道:......这人姓杨,名斯盛,字锦春,是江苏川沙厅人氏。从小父母双亡,无力读书。不但无力读书,差不多连饭都没得吃了。后来只好做一个泥水匠。......杨斯盛先生有几种本事:第一样天资极高,他原是没有读过书的,后来不但能读中国书,并且能说英国话了。第二样见识甚好,办事极有决断。有了这两种本事,办事自然容易,再加以一种坚忍的气概,独立的精神,自然天下无难事了。于是乎不上三十年中,杨斯盛已成了大富翁了。 

  文中称颂杨斯盛富贵后,不忘幼年失学之苦而“破家兴学”,先后创办了广明小学(附设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这位杨先生,......一生一世,遇了什么天灾人事,务必捐出巨款,赈济受害的人;遇了什么公益事业,务必出钱捐助。他生平捐钱造的马路也不知多少条,救活了的人也不知多少人了。他所做的事业,最为人所最崇拜的就是那“破家兴学”一事。

41.jpg

  纵观胡适一生的为人处世、君子风范,那时的杨斯盛或许早已成为少年胡适心中的楷模,并将他推崇至中国第一伟人的高度。25年后的1933年,胡适还是没有忘记这位川沙人,他为浦东中学题词:“杨公发愿为国家造人材,诸位同学应该发愿把自己铸造成器。”

  三

  再说1917年7月11日傍晚,华灯初上时分,胡适在乘坐的小火轮停靠西门码头后,住进了“胡万和”茶庄。此时的胡适,已经不是昔日往来于上海与川沙间的青年学生。半年前(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化新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在拜访老邻居、走入内史第、整理了父亲的遗物后,胡适立即返回上海。他必须回安徽绩溪老家探望久别的母亲,八月底还要按期赶至北大履职(此前已经收到了陈独秀邀请他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信函)。阅读朱洪著的《努力人生》,也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胡适的此次川沙之行:“拣茶叶的女工一天拣到晚,只能得五六十钱至两百钱。店里的伙计每天十六七个小时,一个月只拿两块钱。胡适感叹:他们的生命真不值钱,自己到北大任教,少说两百多元,是他们的一百倍呢。”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怀着对女工和伙计的同情,胡适告别川沙,不过他没有走远,反而更加系紧了与川沙不能分离的纽带。

  一年后的6月19日晚上,位于北京的胡适家中,蒋梦麟来了,还带了一位客人。 问起,始知是江苏教育总会会长黄炎培。听说黄炎培明天到东三省去,胡适说,先君曾在吉林做官,又到边界上勘界。黄问先君名字。胡适说单名一个“传”字。黄大惊道,原来先君就是铁花老伯。胡这时才知黄父与其父曾同在一处为官,而且颇为相熟。此时,两人方知是世交。黄说,常常听得父亲说起胡传的学问和才气。还说,铁花老伯应该有适之兄这样的后人。次日,胡在给母亲的信中颇有些得意“我在外面人家只知道我是胡适,没有人知道我是某人的儿子。今次忽闻此言,觉得我还不致玷辱先人的名誉。”

  此后,胡适和黄炎培,在美国学者杜威访华、办学和《申报》稿约的等事情上保持着书信往来。

  胡适牵挂着川沙。婚后携夫人江冬秀多次前往川沙。在北大任校长期间,还对外甥说,暑期你到上海如果去川沙,应该在定海桥乘摆渡轮,上岸后在庆宁寺坐小火车前往(此时上川铁路已经通车)。

42.jpg

  川沙,埋藏在胡适心中的,莫非还有明城墙上的晨雾旭日,魁星阁下少年时代的捧卷诵读,岳碑亭里那首有待考证的诗篇(传说是岳飞所作诗篇),还有那深巷中迷迷蒙蒙飞飞扬扬的细雨?

作者/江东

本文图文由艺筑轩澄文微信号授权刊登

图文来源:艺筑轩澄文

投稿邮箱:linshenghao@xmwb.com.cn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