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郊野 > 正文

乡村达人丨浦东大团镇“鸭场头”传统剃头师傅延续老手艺半个世纪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宋宁华     作者:宋宁华     编辑:黄佳琪     2019-06-28 10:30 | |

锈迹斑斑的老方镜、民国时期的理发椅、古旧的白瓷脸池、传统剃头刮面老手艺……在浦东新区大团镇永宁西路小巷的一家老式理发店里,总能看到一位老年理发师傅——68岁的店主潘伟军,正在一丝不苟地为顾客剃头,理发椅上躺着脸搭热毛巾的顾客,仿佛让人穿梭回到过去的时光。

走进理发店,老式砖瓦结构的小店约10余平方米,里面的陈设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旧的理发椅是民国时期留下的二手货,虽历经岁月,却依然很实用,墙上挂着的两面老方镜锈迹斑斑,放东西的木柜用了50多年,木质的边角已经剥落,还有慢节奏的中国传统剃头刮面的老手艺,都令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图说:潘伟军正在为顾客理发。陈志强 摄

“我在这里理发50多年了。”潘伟军一边理发一边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团镇鸭场大队为方便群众理发办起了这家理发店,这里的地名叫“鸭场头”,于是理发店被人称为“鸭场头理发店”。如今已87岁高龄的张连官当年是店里的理发师傅,他带了二个学徒在这里为大家理发。当时只有14岁的潘伟军跟着张师傅当学徒,这一做就是50多年。当年的理发店是生产队集体办的,理发收入归集体,张连官、潘伟军等人是拿“工分”的。“我在理发店学了三年才满师,剃头刮面讲究功夫。”潘伟军说,当时剃一个头要一个小时,收0.25元。除了理发,还有敲背、挖耳,尤其是刮面有讲究,刀子要清爽,皮肤要绷紧,刮得光,耳朵的毛也要刮。

说着,又进来两位要理发的人,他们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排队。老潘说,来这里理发的大多是当地的村居民,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虽然已经不住在本镇,却还特地从惠南、周浦等镇赶来理发。一位排队的中年人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潘师傅理发手艺好,而且人也比较随和,价钱也比较合理,洗发、理发、刮脸,一套下来才10块钱,而这样的手艺外面已经没有了。”

图说:潘伟军为顾客刮面。陈志强 摄

吴老伯是这间理发店的常客,年过六旬的他,每个月都要乘半个多小时公交车来此理发,这是他几十年来的不变习惯。陈老伯说,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到这里来理发,每次来这里理发,他就会想起小时候的情景。对于他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间理发店,更是他的“记忆匣子”,收藏着他许多的回忆。

半个世纪以来,潘师傅坚持用最传统的理发手艺为邻里乡亲服务。许多老顾客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像这样的老理发店。老潘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每天开门做下去。

通讯员 陈志强 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