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夜上海·格调丨宅在家里做什么?让我们的思想跟着书本奔向远方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沈毓烨     2020-02-12 15:11 | |

申之魅


病毒的流行让我们减少了出门,但是病毒无法阻止我们的思想奔驰。窝在家里的长沙发上,被透过窗户的阳光晒得暖洋洋,捧读一本书的时间曾经多么奢侈。现在,我们的思想跟着书本奔向远方,不是浮光掠影的旅行,是一次与异乡的神交。

- 巴黎丨如梦如幻大改造 -

《巴黎城记》讲述的是1852-1870年第二帝国时期巴黎的城市史。作者大卫·哈维把这段城市史的起点延伸到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终点延伸到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模板。在1848年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阶级界线的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作者大卫·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

图说:《巴黎城记》网络图

《巴尔扎克的整体观点》这一章中,大卫写道:“巴尔扎克努力想拥有巴黎。但他过于敬爱巴黎,将巴黎当成‘道德个体’与‘有知觉的存在物’,因而只想支配巴黎。他的占有欲并不是要摧毁或减弱巴黎。他需要巴黎来滋养他的意象、思想与情绪。巴尔扎克无法将巴黎当成死物。”

- 伊斯坦布尔丨新老更迭多感伤 -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城市的特质,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文学大亨帕慕克出生于伊斯坦布尔,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图说:《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网络图

“一幅摄影作品,捕捉了‘我’童年时代的僻静街巷,街巷中的水泥公寓和木造屋并排而立,街灯空茫,明暗对照的黄昏——对‘我’来说它代表这个城市——已然降临。”帕慕克动手写此书时,处于抑郁症爆发的边缘。当时他的生活处在一场危机之中:离婚,父亲去世,职业上的问题……所有的事都很糟糕。帕慕克每天坚持在早上起床后洗冷水澡,借此让自己的神智冷静与镇定,然后回忆往事与写作,力求把书写得完美。

帕慕克的家庭对《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本书很不满,特别是帕慕克的哥哥更是抱怨。帕慕克说,因为写作、出版《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本书他失去了自己的哥哥。帕慕克还承认这本书也伤害了他母亲的感情。

版画家梅林的作品是帕慕克灵感的源泉之一。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用了一整章献给了19世纪制作过君士坦丁堡版画的西方艺术家梅林。

- 柏林丨流亡贵族战争录 -

《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弥足珍贵,帮助我们打开了另一种视角。这本书是白俄女爵蜜丝于“二战”期间流亡德国时记录下来的日记,从一位流亡贵族的视角,讲述战争期间德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他们所遭遇的恐惧和怀抱的希望。

这本日记的记录时间与整个“二战”大致同步,横跨1940-1945年这些重要的“二战”年月:从苏德友好到两国开战、战事吃紧,从喧闹的舞会派对到满地碎玻璃的破烂酒吧……日记勾勒出了一条具有时间感的纵向线索,以此为战事及其后果刻划了清晰的轨迹。

图说:《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网络图

起初,蜜丝在日记写到了一些富有青春气息的游乐和爱慕事件,但从本书的后半部分日记中可以感知,蜜丝已经成为一名在战火中淬炼出了勇气的成熟女性。在面对纳粹的恐怖统治时,女伴歇斯底里,建议蜜丝嫁给一位男性朋友,共同去瑞士避难;一位高级参谋欲赠她手枪,建议蜜丝万一遭盖世太保追捕,就开枪还击。而她则始终保持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冷静和惊人的判断力,拒绝种种不合理的人生安排和建议。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本日记是一本传奇女性在战争中的个人成长史。

由于蜜丝的贵族身份,日记也揭露了一个通常为人所忽略的历史真相:希特勒和贵族之间关系紧张。刺杀希特勒的“七月密谋”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其中很多参与刺杀者都是贵族。希特勒以此次暗杀行动为借口,铲除了当时欧洲许多地位显赫的家族。蜜丝日记中对“七月密谋”及其后恐怖统治的详细记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对该事件的唯一一份目击实录。

意无涯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去一次异邦的旅行变得很是寻常。陌生的大街小巷,不知所云的语言,口味奇特的食物,这一切无不提醒着我们和他们的不同。但是我们渴望了解他们,正如他们也渴望了解我们。旅行并不仅仅是一次众所周知的景点“打卡”,我们要知道的是,他们如何成为了现在的他们。此刻,在家,看书,也是一次神游。(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行有迹


《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

大卫·哈维 著 黄煜文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奥尔罕·帕慕克 著 何佩桦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玛丽·瓦西里奇科夫 著 唐嘉慧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里斯本之夜》

雷马克 著 朱雯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