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非遗在身边:不过银针轻舞,竟“绣”得镇馆气场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光 文 贺曙江 图     编辑:王瑜明     2016-03-11 16:30 | |

  非遗在身边:不过银针轻舞,竟“绣”得镇馆气场

  朱光 文 贺曙江 图

 

  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每当电视新闻播出北京人民大会堂各个大厅的镜头时,墙上挂着的那一幅幅“高大上”的巨制并不是什么油画,而是靠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工艺品。不过银针轻舞,竟能绣出大气场,靠的可是“海派绒绣”这门技艺。

  绒绣,原本是欧洲妇人的针线活——据说,连玛丽一世、伊丽莎白女王这样的皇家贵妇都得学着绣几手——只不过在她们手里,绒绣制品的花样图案极为简单,只能当作日用品而已。绒绣于1840年传入上海,历经海派绣娘之手后,则有了女大十八变,不仅颜值越来越高,还愈发显气质。上海绣娘用染色、劈线等手法,让色彩变得丰富起来,据说,仅红色就多达六百余种,无论是表现贵妃醉酒的“沁红色”还是映日荷花的“别样红”均不在话下;用在麻布上打九宫格的办法来等比例放大原稿,让作品不局限于尺幅间,能绣出可吞山河、可纳百川的上百平方米宏伟巨作;此外,还大量引入中国传统刺绣技巧,讲究针脚的疏密、颜色的深浅……当然,“海派绒绣”之所以能拥有镇馆之大气场,与绒线本身的材质也存在一定关系,绒线没有反光,纤维材质赋予其粗犷浑厚的质感。

  “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如果说,中国传统刺绣是夹杂着女子春怨的尺幅小品,那么海派绒绣则是含着民间智慧,可以巍峨、可以伟岸,极富立体感的油画。如果说,在欧洲贵妇手里那不过是件小玩意,那么到了海派绣娘这儿,则是“每一针下去,都连着专注的眼神,每一针捻起来,都带着手的温情”的奢侈品……海派绒绣这个“混血儿”,使绒绣品摆脱了仅作为日用品的宿命,成为了极富观赏价值的珍贵工艺品,既作为贺礼献给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也作为赠送给斯大林七十大寿的贺礼,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机器轰鸣声中、键盘敲击声中,还有什么比这份静静中凝结出的美好更珍贵的?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