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光有金刚钻,揽不下这“瓷器活”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君兰 文 钱定华 图     编辑:徐婉青     2016-03-25 16:09 | |

  小编的话  瓷刻有着“瓷器上的刺绣”之称,光有金刚钻还不行,瓷器活刀刀有讲究,刀刀有窍门。

  光有金刚钻,揽不下这“瓷器活”

  李君兰 文 钱定华 图

  被网友戏称为“题字狂人”、“弹幕鼻祖”的乾隆,出不了门时,连瓶瓶罐罐也不放过,喜欢在自己钟情的瓷器上题诗。宫廷御人将他的御迹刻于瓷器上,便有了“瓷刻”的雏形,经时间发酵、沪上匠人精心呵护,最终形成一门高技术含量的技艺,现已被列入上海市级“非遗”名录。

  有着“瓷器上的刺绣”之称的瓷刻,可是一场硬碰硬、实打实的一锤子买卖。瓷器的硬度很高,要在瓷器上留下痕迹,非得用比它硬度更高的合金钢、高碳钢或金刚钻等材质制成的刀具不可,真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而光有刀的硬度还不成,手里还需握有行刀若流水般之“柔”。这“柔”中的要义,一是各种刀具玩得溜,去大面时用平口刀,表现起线、边缘、圆弧等细微之处得用尖刀,而若要产生书法里那种“屋漏痕”的意境就得要换棱形刀……刀刀有讲究;二是各类刀法玩得转,排刀法、跳刀法、点刀法、横刀法等。刀刀有窍门,需因画而异,交叉组合使用。无论是刻人物、山水、花鸟,还是书法篆刻,每一刀下去都得带着十二份的专注,稍有不慎,瓷面爆裂,前功尽弃。

  据说,清光绪年间“瓷刻”颇为风行,一度有“镌瓷科”这样专门培训刻瓷人才的机构。当时涌现出的大批瓷刻高手中,以三林镇上的华约三最负盛名,那时,有大批文人雅士甚至儒商赶至三林向他拜师学习,由此,瓷刻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当“镌瓷科”已成尘封往事,瓷刻一度风光不在之时,这门技艺仍在上海三林匠人的手里传承并发展着,经几代人的摸索、努力,最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功将雕、刻、磨、皴、擦、染等方法与书画艺术融为一体,使作品不仅限于瓷盘、瓷盆,发展至花瓶、异型瓷器等种类,此外,还开创性地运用到大型插屏之类的作品中,从而一展瓷刻新风,形成一套自己的雕刻语言——三林瓷刻艺术。

  “唯有历经八十一难,方能练得七十二变”,唯有刀刀经心,方能将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刚劲有力的篆刻书法、活灵活现花鸟鱼虫、浓淡相宜的水墨丹青……跃然于瓷器之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