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晨读|焋糕迎新年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顾仲源     编辑:钱卫     2019-01-30 07:00 | |

  每逢年关,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腊月焋糕的浓浓年味。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每至腊月就开始作过年准备了。那时生活经济条件不好,粮食也不充裕,平常人家能靠平时积攒的一二十斤糯米和粳米过年焋糕做圆子已经不错啦。当年宅上有一只舂米粉的臼,春节前那段时间“生意”特别忙,各家各户全靠这只臼来舂米粉。大人把隔天浸透又沥干的糯米粳米装在袋子里,由我们小孩去排队,轮到后再由大人来现场花上若干小时在石臼中舂粉。回家在灶间里焋糕时,大人往往让我们小孩离远点,说是小孩在灶间里多嘴多舌,会出现蒸出夹生糕的状况。只见到灶间内热气腾腾,一只尺把圆、尺把高的糕樽(又称高蒸,一种木制圆桶状的蒸糕模具)坐在灶头上的铁锅沸水中,大人往桶中加进米粉和配料。片刻工夫,香气扑鼻的糕就成了。那时并不是家家都有糕樽的,有邻居来我家借用后,往往还奉送新做的糕以表谢意呢!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后,我们长大了,但家里的老掉牙的木质糕樽却“寿终正寝”了。然糕还是要焋的,这是浓浓的年味啊!我哥手巧,竟学着白铁匠用铝皮敲打制成了一只糕樽外圈,再托朋友加工了底垫。每年的春节前,这焋糕的任务就主要由我们弟兄俩在家里的灶头上完成了。那时不必再用石臼舂粉了,因为附近已经有了专门轧米粉的社队企业加工场了,只不过节前生意兴隆得排队罢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老家地块动拆迁了,我们住进了公寓房,没有了烧柴火的灶头和大铁锅,那铝制的糕樽也没用了,丢给了收废品的,想吃糕只能去买来吃。每逢年关,总会勾起我对过年习俗的思念,怀念那种腊月焋糕的浓浓年味。但这谈何容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寻思着现在公寓房的厨房天然气灶不可能用大铁锅、不能焋数斤重的“大桶糕”了。我“设计”并用薄纸板做成了纸样,托加工不锈钢制品的朋友用不锈钢薄板做成了能焋一两斤左右糕的“糕樽”。以前必用的“筛粉”工具则可以利用家中的不锈钢洗菜箩替代;而蒸锅则可“与时俱进”用高压锅替代:将高压锅盖中央的压力帽取下、水烧开后孔中蒸汽喷涌而出,太合适了;至于其他用具盆、碗、铲、勺等都是日常用具了。

  好在现在网络购物方便,糯米粉、粳米粉(也称黏米粉、大米粉)都有卖。两天后,快递小哥如数送上门。又在商店里买齐了白砂糖、红枣、核桃仁、葡萄干、松子等配料。“开工”了,我和妻搭班。“揩糖水”是首道重要工序,主要由妻来完成。我则当“上灶师傅”。等看到蒸气从粉中冒出,便按需要放些豆沙、核桃仁或其他配料作为夹心配料。继而再舀粉盖在上面、中间略堆高、用平板沿糕樽边缘轻轻将粉抹平,趁蒸汽没上来之际根据口味和美观的需要在平面上摆放红枣、核桃仁、葡萄干或松子、红绿瓜丝等配料,稍后蒸汽上来粉蒸熟了这些配料也就粘住了,再用锅盖盖上一两分钟,整块糕就熟啦!

  我还当了一回“快递”,将充满着欢欢喜喜迎接新春之心、充满着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之情、充满着幸福生活节节高之意的糕送到我们亲朋好友家中,让他们共享这一抹浓重的年味,分享糯香软甜的糕!(顾仲源)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